论默会知识理论对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

2009-05-10 10:22谢春祥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8期
关键词:显性实验教学科学

谢春祥

一、默会知识及其特点

英国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兰尼(M,Polanyi,1891--1976)在1958年出版的《个人知识》一书中指出:“人类有两种知识,通常所说的知识是用书面文字或地图、数学公式来表述的,这只是知识的一种形式。还有一种知识是不能系统表述的,例如我们有关自己行为的某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explieit knowledge)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将后一种知识称为默会知识(tacitknowledge)(或称隐性知识、缄默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感到有时候对某些知识会产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对于这种知识的真正研究,便是从波兰尼提出“默会知识”概念后开始的。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J,Steinberg)对默会知识的含义和特征也进行过探讨。他认为,默会知识是‘以行动为导向的知识,它的获得不需要他人的帮助,它能使个体达到个人追求的目标”。结合两人的阐述,可以认为,默会知识即是不能通过语言加以系统描述的,但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知识。波兰尼比喻默会知识的存在时说:“我们能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某一个人的脸,但通常又说不出是怎么认出的,同样,我们能够觉察到一张脸的表情,但一般却说不出我们是凭借什么感知其表情的。”这便是波兰尼所给出的著名命题——“我知道这些东西,尽管我无法清楚地说出或几乎无法说出我知道的是什么”。默会知识有如下特点:(1)非逻辑性。默会知识发挥作用的时候我们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对其进行逻辑说明。(2)非公共性。默会知识是一种连知识拥有者和使用者都不能清晰表达的知识,它不能在社会中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明显缺乏公共性,是一种高度个人化的知识。(3)非批判性。默会知识是人们通过身体的感官或理性的直觉而获得的,不能够通过理性加以批判和反思。(4)情景性。默会知识的获得与某种特殊的问题或任务“情景”联系在一起,是对这种特殊问题或任务“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或把握,其发挥作用也是与这种问题的“再现”或“类比”相连。(5)文化性。默会知识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分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分不开,处于不同文化传统中的人往往分享了不同的默会知识“体系”。对于跨文化交流,在注意显性的社会规则的同时更要注意那些默会的社会规则。(6)层次性。根据隐性知识能够被意识和被表达的程度,它可划分为:无意识的知识(conscious knowledge)、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cious but non-verbal knowledge)和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conseiousand verbally described knowl-edge)。

二、默会知识在教学中不可漠视

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递和掌握显性知识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同时也是一个通过实践活动领悟和获取必要的默会知识或直接体验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或者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还是一个使默会知识明确化、符号化,从而得到检验、修正与利用的过程(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掌握知识不仅包括掌握显性知识,而且还包括掌握必要的默会知识。一方面,任何外显认识的背后都有相应的“附随认识”作为其支撑;另一方面,要发展一个人的实践能力,光靠掌握外显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还必须掌握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即默会的程序性知识才行。所谓“高分低能”现象的形成,要么是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个人实践知识造成的,要么是由于学生原有的默会认识与当前学习的显性知识相脱节而造成的。迄今为止,许多人还认为,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主要来自教师、书本和课堂,只有能够言传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课堂教学忽视了默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默会能力的培养。根据波兰尼的理论,人类的学习至少有四种形式:(1)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言传);(2)从显性知识到默会知识(内化);(3)从默会知识到显性知识(外显);(4)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意会)。根据这种新的学习观,我们可以看到实践式教学同传统的接受式教学相比,有过之而元不及。实践式教学的主要特点在于:(1)强调实践、操作及自主探索行为,强调从做中学,从行动中学;(2)重视人际交往互动和学习共同体的作用。突出情感体验的作用;(3)注重对策略性知识的默会学习。

三、默会知识理论对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指导意义

(一)凸现物理实验的重要作用。

从默会知识的理论来看,科学知识 的产生,乃至所有知识的产生,都不完全是一种客观和理性的过程,其中还包括了大量个体默会知识的参与。没有这种个体默会知识的参与,就不会有任何科学事实和科学问题的确定,就没有任何科学证据的产生并发挥辩护作用,也就作不出任何科学的发现。然而,这些对科学的发展有益的默会知识,如科学的经验和技巧、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的态度和精神等等,却很难与其他类型的默会知识一样通过讲解式教学加以传递和掌握,它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通过在实践中摸索、顿悟以及相互交流切磋来获得。教育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只向他们传递已有的显性的知识成果与方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使他们通过实践的方式或亲身参与的方式,去学习和获取对他们的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默会知识。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完成一个实验,是对学生的能力、心理、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在完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取得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包括克服困难、交流合作、预测实验结果、检验现行信息的科学性、反思和评价过程、总结和分析实验结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物质观、时空观、宇宙观和崇尚科学、崇尚理性、崇尚实践、追求真理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对中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八个方面:观察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能力、投入的态度情感、意志毅力、合作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新课程加强了实验教学,它把实验与其他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原课程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融合在内容标准之中,使它们成为有机的整体。由此可见,物理新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实验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而且还非常重视学生在实验中科学思想的获得,关注学生的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发展。所谓实验情感是指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所形成的一种对实验活动的感情指向或情绪体验。而实验态度是指学生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对实验活动的一种内在反应倾向,它是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或外显行为表现出来的。在物理课

程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二)重视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要想在新形势下占有优势,决不能仅依靠拥有一流的显性知识,还必须拥有富有个性的默会知识。默会知识有各种类型,实践智慧(Phmnesis)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类型。而实践智慧只有通过经验才能获得,只学习课本知识是无法拥有实践智慧的。参与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不断地内化显性知识,体会、摸索、总结经验,才能获取丰富的实践智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干什么”,更要关注学生“知道怎样”,亦即在重视学生显性知识掌握多少的同时,不忽视学生默会知识的拥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想培养出既有知识又有能力的学生,就必须重视学生的个人体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化知识为能力,避免“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

新教材把学生动手实践活动融入学习之中,取消了单独编排学生实验的做法,淡化了学生实验和教师实验的界限,尽可能多地安排了各种形式的实验,体现了物理知识体系与实验的依赖关系,凸显实验教学的重要,真正做到还给学生实验探索空间。学生的学习由静态变为动态,由独立变为合作,学生由观察者变为探索者,由单纯动脑变为手脑并用,调动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通过实验给学生提供亲身实践而获得默会知识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借机深思、领悟,从而把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默会知识。同时在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充分运用自己内心深处有关人格、情感、顿悟、想象等默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默会知识到默会知识的学习,只能在行动中展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它是在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的实践中发生的。学习的效果往往需要大量的实际操作或活动才能取得,通过讲授和旁观很难收到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中的实验为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以获取对其成长与发展极为重要的个人实践知识,增强个人学习的默会能力。

(三)鼓励学生在实验中对话交流。

默会知识很难流动,它只有在显性化或被他人吸收、利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人际互动学习中才便于其生成与获得。在物理实验过程中,无论是学生个体单独进行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在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器材选择、结果分析和评价等方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想法,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把自己的实验经验、观点与学生交流,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的对话交流,使学生过去沉积的经验、思想等伴随着他具体的见解显现出来,促使学生个体把注意焦点集中到微弱的默会知识资源上,使之显性化,实现知识的融合与共享,从而便于默会知识的生成、获得。或许在交流中学生最初的表达不尽如人意,但经过反复修正后,最终还是可以获得令人比较满意的表征,也就是能比较完整或清晰地呈现学生的默会知识资源。对于学生团体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别的团体进行交流与合作,便于团体或团体中的个体通过交流与合作吸收、消化或生成、获得新的默会知识。总之,通过对话交流,学生的默会知识资源才得以显性化,并在显性化的进程中得到检讨、修正、批判和利用,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责编王学军)

猜你喜欢
显性实验教学科学
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探索
网络与云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谈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初探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
“显性”之异与“隐性”之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