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智
随着中央单位“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第二阶段工作布置会议8月27日—28日在北京召开,中国严查“小金库”工作进入攻坚阶段。
“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含有价证券)及其形成的资产。按照《“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第二阶段将对实行垂直管理的28个中央部门在京外二级及二级以下预算单位和部分地方单位进行检查,户数约为500户,具体名单根据自查自纠情况、第一阶段检查情况以及举报情况确定。
为进一步加大查处力度,中纪委近日还下发了《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下称《解释》),对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违纪行为的处理依据作了明确规定:针对顶风违纪的有关责任人员,按照组织程序先予免职,再依据《解释》追究纪律责任。
中央整治“小金库”后,公款吃喝这种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官场腐败公关模式将有所遏制。
《凤凰周刊》记者从财政部相关人士处获悉,本次大规模查处“小金库”是落实中纪委年初几次反腐会议的精神。目前,自查阶段各省上报而来的成果统计尚不方便披露,而对于部分重要的举报线索,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尚在进一步的查证中。
“画影图形”
在全国上下全力维稳经济之时,中央此番大张旗鼓地整治“小金库”,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锡荣认为这是为了保障国家的“大金库”。毕竟今年是国家财政比较困难的一年,国务院举债来拉动投资和内需,中央甚至还替省级政府发行了2000亿国债,不能让国家“大金库”的钱没派上正途却进入了部门的“小金库”。
事实上,治理“小金库”工作在4月就正式开始了。4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的通知;10天后,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小金库”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动员部署。同时,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财政部、审计署联合印发了《关于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的实施办法》(下称《实施办法》)的通知。
《实施办法》指出,本次专项治理范围是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中要以财政全额拨款的单位为重点(包括境外机构)。党政机关包括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
本次纳入治理范围的重点是2007年以来各项“小金库”资金的收支数额,以及2006年底“小金库”资金滚存余额和形成的资产。对设立“小金库”数额较大或情节严重的,应追溯到以前年度。
针对“小金库”的设立和使用,《解释》明确界定了“小金库”的涵义:“小金库”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明确了设立“小金库”和使用“小金库”款项吃喝玩乐、挥霍浪费,新建、改建、扩建、装修办公楼或者培训中心,滥发奖金福利,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费用,私分国有资产等行为的处分依据。
而《实施办法》则明确了“小金库”的七种主要表现形式:违规收费、罚款及摊派设立;用资产处置、出租收入设立;以会议费、劳务费、培训I费和咨询费等名义套取资金设立;经营收入未纳入规定账簿核算设立;虚列支出转出资金设立;以假发票等非法票据骗取资金设立;上下级单位之间相互转移资金设立。
10月“会审”
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4月24日的动员部署会议上指出,“小金库”治理的核心环节是自查自纠与重点检查。
根据《实施办法》的安排,此次专项治理工作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小金库”治理工作的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底基本结束,其中《意见》下发之日起至2009年5月底为动员部署阶段,到6月底前为自查自纠阶段,从7月初至10月底为重点检查阶段,11月底前为整改落实阶段。
6月底之前,几列入此次专项治理范围的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自查自纠。自查面必须达到100%。重点检查阶段,重点检查面不得低于纳入治理范围单位总数的5%,重点领域、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检查面不得低于20%。
《实施办法》也明确规定了六种“小金库”重点检查对象:执收、执罚权相对集中的部门和单位;教育、卫生、交通、民政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部门和单位;宾馆、培训中心、招待所、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有隶属关系的单位i以前检查发现存在“小金库”的部门和单位;有群众举报的部门和单位;自查自纠措施不得力、工作走过场的部门和单位。
而目前,自查自纠业已结束。根据大陆官方媒体报道,海南省共有5059个单位开展治理“小金库”自查自纠,发现“小金库”违规资金2166.78万元;河北省自查发现各类“小金库”286个,涉及金额1.13亿元;吉林省对17798个单位开展“小金库”治理自查,发现85个单位违纪设立126个“小金库”,涉案金额2174万元,已上缴、退还及调账处理的资金1335万元。
7月后,“小金库”治理转入重点检查阶段。8月27日、28日召开的中央单位“小金库”治理重点检查第二阶段工作布置会议披露,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计划在9月份组织督导组对重点检查工作进行分片督导。重点检查结束后,该办公室负责研究统一的处理政策,并于10月中旬组织对重大问题集中会审。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2009年首先在全国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治理,然后再逐步扩展到社会团体、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而据新华社报道,对于中央单位的重点检查工作,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抽调专业检查人员,组成60个检查组开展工作。此次纳入重点检查范围的中央单位占全部中央单位的50%左右。
“悬红”稽查
“小金库”现象在中国由来已久,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小金库的资金来源多种多样,手段时时翻新,各项生产经营收入、服务和劳务收入、价外费用、集资摊派、赞助捐赠等收入被截留、虚列,“小金库”渐成气候。
现在,“小金库”多以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固定资产、股权和债权等形态而存在。海南省这次自查出的“小金库”资金主要来源于学校注册费收入、课本费回扣、单位房屋和场地出租收入、下属企业经营收入分成等。
“国务院非常重视专项治理‘小金库工作,年年提,但这项工作特别难。因为这跟个人腐败不一样,这是集体腐败,集体里人人得益,谁都不愿检举揭发。”刘锡荣感叹。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政府曾开展过11次“小金库”清理工作,其中就包括1989年和1995年两次大规模的全国性整饬。然而,20余年来,“小金库”不仅屡禁不绝,而且愈打愈多,上至中央机关,下至小乡镇,只要是个单位就有“小金库”,即便是牵头整治“小金库”的财政部、审计署,都不敢保证其下属单位能做到“洁身自好”。
从“不正之风”,到违规、违纪行为,对这一行为的处罚,也往往只是停留在给予纪律处分的层面上。以致20年后的今天,“小金库”的生命力依然旺盛。刘锡荣在去年全国“两会”上建言,希望国家设立《惩处集体贪污法》,将这种单位“小金库”以福利形式私分国有资产的行为定性为违法犯罪,从而大大加强威慑力度。
为了增加打击力度和效果,本次查处“小金库”大力推行举报机制,重金悬赏,奖金最高额为10万元。
财政部相关人士向本刊记者透露,其实,早在2001年、2002年,财政部曾进行过两次专门的账户清理,也算是大规模查处“小金库”的行动。而本次查处的规模、力度更是空前,中央希望在这种“运动式”的严打治理和制度化的建设中谋求平衡,在逐步健全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上和长期持续不断的威慑作用上相互补偿。
(实习记者肖遥对本文亦有贡献)
编辑 王何畏 美编 虎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