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掀起大规模“复名运动”

2009-05-09 10:00段宇宏
凤凰周刊 2009年5期
关键词:纪念堂中正牌匾

段宇宏

2009年1月13日,台湾立法院院会上,三读通过“中正纪念堂复名议案”,以57票对27票之优势,要求撤除“台湾纪念馆”的牌匾。之前扁政府下令将蒋经国陵寝卫兵撤走后,两岸三地无数媒体曾断定,中正纪念堂从此走入历史,台湾彻底告别两蒋时代。当时一度使蒋介石和蒋经国纪念邮票的价格狂飙,远超“孙中山”。

马政府上台后,蒋经国陵寝室的卫兵很快又整装上岗,现在中正纪念堂复生,“台湾民主纪念馆”生命仅一岁有余,这一切似乎颇具讽刺意味。出于现实政治需要,前人注定要不断被拿出来折腾。

中正纪念堂属行政院教育部管辖,到底何时正式更换牌匾,如何更换,众说纷纭。有媒体称,教育部决意连同“自由广场”的牌匾也换回“大中至正”;另有媒体称,只更换纪念堂牌匾,“自由广场”仍旧保存。

蓝营提议,民众陈惰

国民党籍立委、蒋中正之孙蒋孝严因为赴美参加奥巴马就职大典,未有闲暇接受采访。蒋孝严的助理向记者证实,这一提案非蒋委员个人提出,而是由立法院国民党党团提交,各委员联署,蒋孝严自然当仁不让,在提案上签了名。

据蒋孝严助理说,自2007年阿扁政府对中正纪念堂这番折腾后,此事的争议从未停止,不断有民众以各种方式向政府和立法院陈情,要求复名,打到蒋孝严办公室的这类电话,长期不断。

民进党政府更名换匾之所以成功,主要是依仗执政的优势。中正纪念堂外形同战场,民众的抗议和冲突在此期间持续不断。蓝绿民众对骂斗殴,祸及记者,东森、民视和《中国时报》5名记者遭人驾车冲撞,造成不同程度轻重伤。

中正纪念堂坐落于台北市中正区中山南路,蒋介石1975年去世后,行政院决定在台北建一所纪念堂以供瞻仰,并设立筹建小组,俞国华,辜振甫、秦孝仪、王永庆等16人为小组委员。1976年10月31日,在蒋介石诞辰日动工兴建,承建者是“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荣民工程事业管理处”,1980年4月份落成并对外开放。

中正纪念堂曾长期是重要的“中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用绿营的话说,就是“中国殖民者灌输中华民族主义,毒化台湾人脑筋的地方”。解严后逐渐成为台北主要旅游景点,与台北故宫和国父纪念馆齐名,每天由三军仪仗队朝九晚五驻守护卫,每个整点有枪操表演。目前,该馆还承办各种科教文卫展览。

蒋介石铜像是中正纪念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高6.3公尺,铜像身后,正中央墙壁上镶刻有蒋的遗墨“伦理、民主、科学”,大厅顶部中央,高悬青天白日党旗,铜像的台座高3.4公尺,刻有“蒋公遗嘱”,当年的中小学生,几乎人人都会背诵(参见本刊总第251期相关报道)。

2007年4月,扁政府为了在县市长选战中胜出,再次打出“族群牌”和“悲情牌”。当年4月,前行政院长苏贞昌核定《台湾民主纪念馆组织规程》,—月后行政院院会废除《中正纪念堂管理处组织条例》,随后陈水扁进行“台湾民主纪念馆”揭牌仪式,民进党时称“中正纪念堂自此走进历史”。

2008年1月1日,关闭半年的中正纪念堂重新开放,正式更名为“台湾民主纪念馆”。在安放蒋介石铜像的二楼大厅其情景极为滑稽。民进党原本想用钢架把铜像围住,上面布满“二·二八”照片,但虑及此举对大选的影响意图过于明显,也颇显粗暴,后来在铜像周围布满百只风筝。

中正纪念堂管理处告诉记者,自2008年5月马政府上台后,内部开始逐渐复原,网站率先更换回原名,公文早已恢复原来的行文名称,现在除了外面的“台湾民主纪念馆”大牌匾还未更换,其他几乎与原样无异,何时更换,得等教育部决断。

管理处证实:“民众向政府和本馆陈情,要求复名的的确非常多。”国民党在立法院本占优势,复名议案在有民众基础的情况下获得通过毫无疑问。尽管岛内有媒体担忧,重新换匾时是否还会出现2007年的对立场面,不过有着政府和立院的优势,应不成大问题。

管理处处长曾坤近日向媒体表示,中正纪念堂牌匾中的“堂”字遭到损坏,目前正请文物专家修复,换匾之后,“台湾民主纪念馆”牌匾将会保存起来。

绿营正名运动暂遭重挫

在台湾,辨别一个人的政治观点和国家认同,通常可从其常用名词中窥视一二。称对岸为“中国大陆”,称对岸政权为“中共”,称呼本土常强调“中华民国”者,一般为蓝营民众;绿营则称对岸为“中国”,直接把台湾称为“祖国”。

语言文字和历史属于文化认同之范畴,又承载着国家民族认同。台湾自光复之后,国民党在台推行“去日化”和“中国化”措施,这几十年,中国的烙印和影响渗透到各个角落。在试图推动“台独”的民进党看来,这些是严重阻碍着“独立建国”的非物质因素。民进党无法独创一种新的文字来全面解构“中华主义”,只得在用词遣句和历史叙述上下功夫,这就是民进党去中国化运动的起因。

去中国化运动,也叫本土化运动,台湾正名运动就是其具体表现,2002年民进党利用执政优势正式启动这项运动。具体做法就是把带有“中国”字样的名称尽量改为“台湾”,斩断词语带来的文化亲近感与认同感,撇清与中国之关系,使台湾人树立中国即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是台湾,与中国无关的“主体意识”。

民进党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措拖2003年起,在中华民国护照上加注“TAIWAN”,当年还在中小学生教科书中标明“台湾首都”在台北,与此有关的教科书改革系列措施也启动,尽量抹除使学生容易产生的中国联想,如把中国史列为外国史,介绍中国古今名人时,不再用“我国”字样。原来包含中国全境的中华民国地图也把大陆排除在外。

军队中的电话代号,原本有着浓厚的中国色彩,如国防部总机叫“江苏一号”,陆军10军团叫“湖南总机”,民进党时期也将之废除,军中总机代号改以区域代码替换。

蒋经国因实施政权本地化,使台湾经济大腾飞,开启党禁报禁等功绩,在蓝绿民众中的争议并不大。老蒋先生,深蓝民众视之为神,浅蓝民众有敬意,绿营则对之大加挞伐,尤以深绿最为仇视。在他们看来,蒋介石意味着“中国人压迫台湾人的总代表”,“中国人殖民台湾的大头目”。蒋介石临终前留言,其遗体不在台湾下葬,希望有朝一日迁回大陆安葬,多年来被绿营以“不爱台湾,只爱中国”而诟病。

此外,以绿营观点,蒋介石更代表那个“中华民族主义”和中国文化全岛盛行的时代,因而“去蒋化”也是“去中国化”的重要内容。时值新一轮大选即将开始,拿中正纪念堂来开刀自不足怪。

台湾岛内有很多冠以“中国”和“中华”字样的大企业,如:“中国银铁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华电话”、“中华邮政”、“中国造船公司”、“中国农民银行”、“中华航空”……扁政府当时即表示,只要是国有控股的这类企业,都要改为“台湾”字样。

蓝营酝酿更多更名

扁政府提出正名议题后,这些企业多教抵制,既有政治考虑,也有经济考量,并非想改就能改。很多企业当年在大陆创办,随国民党迁台,一部分在台湾创办,但经营多年在国际上已形成名牌效应,更名之后,会导致贬值,同时对合同、公文、采购的影响甚巨,成本难以估算。与此同时还有大量相关法律和法规需变更,在立法院能否通过,民进党并无把握,操作难度相当之高。

首当其冲的是“中华邮政”,因其在2003年元月,改制为交通部100%持股的国营公司,名为“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扁政府操作起来较为容易。2007年2月,在政府强势操作下顶着工会和蓝营的抗议,改名为“台湾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但其法理依据《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设置条例》的修改一直不能在立法院通过。

中国医药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中华大学等9所大学,相较之下颇为幸运,扁政府虽令其改名,但遭到学校坚决抵制,更名未获成功。孰料,政治局势峰回路转,2008年3月,民进党在大选中败北,马英九上台3个月后,邮票票面改回“中华民国”字样,立法院交通委员会通过决议,认为此前的改名不合法,应恢复原名,“中华邮政”复生。

按照一些蓝营人士的规划,此前被陈水扁政府更名的“中国”字样,以后都要陆续恢复过来。许多公司已经不堪其扰,三年两度改名。

绿营发起的正名运动,迄今检讨一下,既非“一帆风顺”,也不是大陆很多媒体常说的毫无成效。据国立政治大学一份调查显示,扁政府的这些举措,使得树立“主体意识”,自认是“台湾人”的比例增长一倍,达44%,另有6%自认是中国人,44%自认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虽然台湾的天空依然偏蓝,但绿色也有不菲的增长。

目前,绿营在政治上败北,正名运动可算暂时遭到重挫,但并不意味着正名与复名的政治游戏就此终结,一旦政党再度轮替,可能仍将继续。

猜你喜欢
纪念堂中正牌匾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楹联牌匾上的典故
呼和浩特“统一牌匾”行动现大量神翻译店名
俄一高校挂斯大林牌匾引纠纷
中正纪念堂“空间解严”疑有算计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银行荣誉牌匾岂能“终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