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从文化的角度对青海发展特色经济进行研究,总结出青海发展文化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相关性并作了分析,进一步对青海宏观调控政策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尊重知识,吸引人才;第二,挖掘文化资源,做强旅游文化;第三,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第四,树立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观念,高度重视文化经济发展。
【关键词】 青海特色文化;区域经济;文化经济;决策
当今世界经济开始进入文化经济发展时代,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的位置越来越重要,文化与经济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形成了经济文化和文化经济,形成了具有新功能的文化经济力或文化生产力。这种文化力是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是许多国家与地区经济起飞的强力驱动器,因而增强本地的文化竞争力成为各地区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现在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科技的发展全面交融,文化产业成为发达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动力。应该说在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文化都一直在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只是有时这种作用是比较隐蔽的;但如今,我们可以明显地从各个方面看到文化因素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由隐蔽发展到显性发展阶段。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需要对该地区的文化进行研究,通过挖掘区域文化的深层涵义,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深层的理论基础。青海省是一个文化资源丰富、文化蕴积深厚的省份,有许多优秀的区域特色文化和特色民族文化,这为青海省开发文化资源提供了必要条件和坚实的基础。
一、青海区域特色文化研究
青海省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节庆活动和文化周形式,形成了青海湖、三江源、原子城、格萨尔、热贡艺术、盐湖城、昆仑文化、黄河文化、油菜花、康巴风情、赛马会、沙岛沙雕等文化品牌,提高了青海民族民间文化知名度。并且又连续几年举办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使之更加具有魅力和吸引力,成为目前青海最大、最响、最亮的品牌。青海依托“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文化经纪机构等载体,通过启动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节庆活动、参加各种展示会等方式,不断丰富内容、拓展范围、创新形势,充分挖掘、利用蕴藏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使黄河奇石、刺绣、剪纸、唐卡、根雕、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特色旅游文化产品得到有效开发和保护。还有湟中农民画、湟源排灯、民族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一批深具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亮点和品牌。全省以政府投入为主,大力实施“百县千乡宣传文化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两馆建设项目”等,先后建起一批省级骨干文化设施,为开展非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阵地和场所,为推动全省文化产
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 区域特色文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一般来看,先进的文化造就发达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只能伴随这贫困的经济。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水平、对文化发展的投入不同,文化发展的规模和集约化程度就不同,文化的服务能力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必然不同。文化发展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先进的、适应现代社会的文化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落后的、于时代经济不相符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地域文化本身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在经济运行中,每一个活动主体都无可避免地感受到文化背景的深沉力量。当地域文化经过挖掘、整合、归纳、成型,被群众所认可进而深入人心之后,它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干部群众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从而对本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时时刻刻发生影响和作用。发展民间艺术对保护区域文化特色,提高民族凝聚力,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保护文化就是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也正在成为拉动旅游业的引擎。保持各地的民间艺术有利于维持更多人的长久就业,由于民间艺术一般都是手工制作,所以占用的劳动力就比较多,旺盛的民间艺术销售有利于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目前,全省有10多个县都在探索这条文化发展的路子,黄南州同仁县吾屯村,446户农户中,从事唐卡、堆绣等热贡艺术品制作的就有437户,全村热贡艺术品销售年收入达1000多万元,占全县农牧民总收入的8%,热贡艺术品销售收入已成为吾屯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传统文化保护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地域文化是一种生产力,经济成果并非一种单纯的物质加机械、资源加资金,而是包括文化教育、思想精神、科技智慧等因素的综合凝结。文化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其导向作用,区域的特色文化能起到名片的广告效应,特色文化可以提升一个地方的知名度。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特色文化对提高旅游景点知名度的重要性。省上通过举办郁金香节、热贡艺术节、盐湖城暨昆仑文化旅游节、黄河文化旅游节、油菜花节等,正在形成青海独特的文化品牌,提高青海知名度、影响力;还有黄河奇石、湟中农民画、湟源排灯、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等一批深具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产品,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
亮点和品牌。
三、 区域特色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事实上,文化并不是随经济亦步亦趋地发展,文化有自己的独立性,一旦形成,就有其相对稳定性。文化除受经济的根本作用外,还受历史积淀、传统演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非上层建筑层面的文化,属于非正式规则的文化,它经历了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公共选择后,最终积淀在这个地区、这个民族的血液里,然后,又由一代一代人承袭下去,构成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底色、社群特色和民族特质.其具有非常持久的稳定性,因此,文化在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稳定、平衡、协调的作用。
尽管青海文化产业发展有了一个好的发展势头,探索了路子,但也要看到,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青海文化产业发展的产品和服务科技含量低,实力和竞争力不强,辐射作用不明显;二是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完善,国家确定的各项优惠政策有待落实,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研究和保护的经费不足;三是对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路不够清晰,文化资源虽然具有很强的地方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如果不对其开发或开发利用的方式不恰当,就不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四是对待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的观念问题有待提高,目前,人们对民间文化艺术的淡漠和轻视忽略了地方文化特色对区域经济的巨大推动作用。
四、 将区域特色文化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对策研究
走以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路子,这不仅仅是一个策略问题,而且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无论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还是一个区域的传统文化,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沉淀积累而成的,所以发展文化经济不仅要保护、继承传统文化,还必须站在新的经济时代的高度,突破对传统文化、经济认识的局限,进行科学决策,以促进区域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文化经济一体化,使区域经济结构不断得到提升。
1、尊重知识、吸引人才
在资源经济时代,物质性资料的消耗是形成商品价格高低的主导因素,资源、能源、交通等区位要素决定着生产力的布局,自然资源的多少、优劣制约着区域的经济发展,在文化经济时代,人们在消费上更侧重于情感和心理要素的满足,文化产品及产品中的文化附加值成为决定商品价格的主导因素。区域间经济力的竞争表现为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对文化人才的竞争,人才的聚散成为生产力布局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发展文化经济不但要重视文化资源,更要重视人的劳动、人的知识、人的智能、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把人才资源当作最为宝贵的资源。只有这样,文化经济才能持续快速发展,区域经济实力才能不断提升.
2、挖掘文化资源,做强旅游文化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特色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特色的基础,没有文化就谈不上特色,文化的多样性能为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文化”、“旅游”、“经济”是具有内在紧密联系的环节。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旅游品牌的打造,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而旅游业的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能为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保护资金和发展平台。青海应充分发挥省内文化资源优势,以文化特色包装,打造国内外旅游名牌,才能使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让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
3、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文化事业的社会化,运用经济杠杆促进文化发展,充分应用财政、金融、融资等多种手段和形式帮助、扶持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要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对发展文化经济的扶持投入力度,必要时加强考评,加大奖惩力度,确保文化经济发展收到成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青海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主动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将深厚的文化资源的积淀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增强青海经济竞争力,并打出具有鲜明青海特色的旅游产品与品牌。
4、树立文化经济发展的新观念,高度重视文化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不断发展中的省份,无论是从经济持续增长还是从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的角度看,青海都必须确立自觉的文化战略意识,按照经济的运行规律经营文化、发展文化,认识到我省发展文化经济的优势所在,积极探讨发展文化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充分挖掘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创造经济发展的智力优势和文化优势,并借助文化的经济化来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以使人们从精神层面上跳出传统文化保守、排外、安于现状的固定模式,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过渡,只有这样,我们青海地区所蕴藏的经济潜力才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源优势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保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逐步缩小与其他地区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君、李澜.西部开放与特色经济规划[M].2002.
[2] 郝晓辉.中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M].2000.
[3] 王文长、李曦辉、李俊峰:西部特色经济开发[M]2001.
[4] 余方镇.论文化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及发展决策[J].生产力研究2006.12.
[5] 曲青山.关于发展青海县域文化产业的思考[J].民族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8):P2-3.
[6] 高文香.浅谈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职业圈,2007(14).
【作者简介】
曹连平(1984-)女,汉族,河北保定人,青海民族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专业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