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技术硬件击败美国
美国《旧金山纪事报》近日刊文,认为中国在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击败美国。
中国人口稠密的发达地区的技术早已能同美国相提并论。网络咖啡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最精密的计算机和显示系统也普遍应用到银行、商店以及交通设施。令美国人惊讶的是中国的部分设施已经开始超越美国了。
例如,中国现代通讯网络起于美国的旧式电话设施已经过时的时候,而现在,中国人已经几乎都用手机了。再如,交通管理系统中的计秒数字信号系统在美国只有几个城市采用,而在中国1994年时就已经很普遍了。
这些进步可能看起来比较小,但是它们是中国过去30年来卓越发展的缩影。现在,在很多方面都赶上了西方的中国既有魄力也有资源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对美国来说,这些都是坏消息吗?在于你怎么看。如果我们满足于被我们傲慢地称为“车间”的国家逐渐而必然的超越,那么我们可以放松;反之,我们最好还是清醒过来。
[B] 中国经济下滑拔掉亚洲老虎的虎爪
加拿大《环球邮报》近日刊文指出,中国经济的减速影响了亚洲经济的增长。人们曾普遍认为亚洲经济体能轻松度过由西方蔓延而来的次贷危机。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国家银行更健康,也是因为它们之间蓬勃的贸易往来能弥补对西方市场出口的下滑。
然而,最近一系列数据表明,亚洲经济体的遭遇与西方没什么两样,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更糟。
亚洲内部贸易一直是亚洲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多年来,它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贸易的增速以及欧盟和北美两个全球贸易集团之间的贸易增速。中国不仅成了亚洲面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主要出口平台,也成了亚洲越来越重要的产品终端市场。然而,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得处于全球供应链中央的中国经济减速,也给该地区其他国家带来深刻影响。在2008年前10个月经历22%的增长后,中国从亚洲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总值在11月份突然下降23%,这是自2001年来首次下降。
亚洲经济体的融合是件好事,但并不能免疫于西方的衰退。当西方富裕国家感冒时,中国就会患上流感。而当中国患流感时,亚洲其他国家就将得肺炎。
[C] 珠江三角洲鞋业重塑“中国制造”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珠江三角洲鞋业开始转型。当工厂纷纷关闭、工人陆续离城之际,来自英国伦敦的鞋类设计师戴维却反其道而行之。他最近在东莞开了一家精品设计室,他的公司与厂商合作生产和营销高端鞋类。他说,成功关键在于创意,“廉价不再是武器了”。
戴维是中国南方推动鞋业摆脱对低价值出口依赖的努力寻求转型的代表。在成本上升和需求萎靡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制鞋业者正上移至高端市场。通过设计和打造自己的品牌,他们希望扩大盈利、进入新市场。但重塑“中国制造”并非易事。
中国如今已是世界头号鞋类生产国,每年出口100亿双鞋子,其中约有1/4产自东莞。东莞的工业曾是中国制造业实力的象征,如今却陷入危机。土地和劳动力便宜的日子正在过去。随之而去的还有超级廉价的“中国制造”鞋子的时代。
制鞋业者说,问题很简单:成本上升,需求下降。整个珠三角散布着数以千计的工厂,廉价土地供应也消失了。人民币汇率升值也造成出口竞争力削弱。金融危机导致对鞋子的需求骤减。上述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灾难性后果。
在东莞,许多人更愿意放眼长远,为争取市场生存,开始把重心放在设计和品牌上,希望能扩大在中国市场的份额。人们普遍认为当前是“转型时期”,那些倚靠廉价土地和劳动力的公司会倒闭,而更强大、对环境更负责任的公司将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