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涛
2009年新春伊始,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中的又一重大举措“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逐一推出,对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轻工、石化、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产业当前及未来三年的发展提出了调整振兴举措。
振兴重点产业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重点产业在国家产业发展、金融稳定、社会就业和民生保障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振兴重点产业是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力杠杆。
重点产业发展对解决我国“三农”和就业问题意义重大。十大重点产业中直接城镇从业人员占我国全部城镇劳动力就业的30%,大量农民务工人员在相关企业工作,促进这些重点产业的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点。同时,重点产业涉及大量与之配套的中小企业,重点产业的振兴,将使相应的中小企业“活”起来或“活”得更好。此外,重点产业涉及2亿多农民的产品市场,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重点产业的发展涉及到农副产品销售出路和农民增收,直接影响 “三农”问题的解决。
从经济总量看,调整振兴规划中的十大重点产业生产总值约占我国GDP比重的1/3,关系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保增长,首先要促进这些重点产业的增长。
重在标本兼治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是针对各产业主要问题,在扩大消费、加大国内市场开发力度、解决目前关键问题的基础上,以突出调整为主线,严格控制产能总量;加大企业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生产能力布局,加快研发重点产品和重要技术,尽快培育和壮大一批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按照加快和促进结构调整实现产业升级、增强发展后劲的原则,既要立足当前保增长,又要抓住机遇,通过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促进各产业技术进步,努力做到有目标、有重点,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此次产业调整和振兴,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也是服务于国家长期战略目标的政策选择。我们要把扩大内需、振兴产业和科技支撑结合起来,坚持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又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既有利于拉动当前经济增长,又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为国际金融危机结束后我国经济的下一步发展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摘自2009年1月12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