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雁
据悉,上海市长韩正曾面向媒体宣布,2009年将出台人才居住证转户籍办法,给许多渴望能够落户上海的人带来了希望。
中心城市户籍改革上海破冰
上海户籍制度松动了。此番上海的户籍新政,能否撬动中国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坚冰,并引发全国范围的连锁效应,已成为这场改革的最大看点。
在一家美资公司工作的陈东升在上海打拼了十年,第一次感到落户上海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陈东升说,自从2005年办了居住证之后,每年都会去申请一次上海户口,但都被驳回,每次都卡在“大专学历”和“毕业院校非211”上。“我每年为上海仅个人所得税就缴好几万元,而且我所在行业是上海目前最需要大力发展的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可最终却屡次卡在学历上,觉得很不是滋味。”陈东升所在的上海公司总共200多人,有80%以上都是新上海人,其中不少人面临同样的落户问题。
户籍制约长三角发展
因户籍影响人才引进的情况在全国绝不是个别现象。在上海,这一问题体现得最为突出的当属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
据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刘小龙介绍,2008年年中公司曾委托零点公司调查园区内来自全国各地以及海归人才在沪安家的情况,结果发现人才“瓶颈”中落户问题首当其冲。“通用电气公司曾经引进过一位重要的水资源工程师,最后他称‘没有根的感觉就走了……”
成立于1992年7月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是国家级的高新技术园区,是浦东新区四个重点开发小区之一,亦是国家首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目前,上海张江聚集着12万各类人才,其中有9000多人属于海归派,除部分顶尖人才在引进时解决了户口问题,其他人皆面临落户问题。
指标管理向条件管理的突破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加工部班组长洪刚是上海4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中的一员。来沪已经第8个年头的他对即将出台的居住证转户籍政策亦充满期待,“希望新政不仅仅是让上海急需的高端人才受益,也能够向一些领域的储备人才打开大门。”
在更多人看来,上海户籍新政受益面应该更宽,而非紧盯高端人才。
上海黄浦区区长周伟认为:“据我所知,此番户籍新政是谋求搭建一个从居住证向上海户口过渡的平台,只要符合这些条件,都能拥有上海户口,是长久以来在户籍问题上从指标管理向条件管理的创新突破。”
仅以非上海生源进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办理上海市户籍为例,按照从2004年起实行的评分政策,申请者的各项要素累计分值高于“标准分”,方可办理上海市户籍,低于“标准分”者则办理人才引进上海市居住证。
据悉,该“标准分”由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上海市政府户籍人口机械增长调控要求确定,其中,毕业院校和受聘单位被分成三六九等,多年来受各界争议。
而此番向条件管理转变,一些硬杠杠被淡化,个人能力和对上海社会的贡献被强调。据上海有关部门人士介绍,新方案提出七大类条件性指标:学历,在沪就职,在沪缴纳社会保险,在沪缴纳个人所得税,外省市(海外)工作资质,特殊成就,在沪创业投资纳税。
有媒体评论说,这是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第四次户籍松动,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吸引人才,或许能为众多持有上海居住证的人士及外地人才打开入沪之门。
为什么是上海?
有评论认为,上海先行的秘密,说到底还是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结果。在今年上海市的“两会”上,市长韩正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建立与户籍相衔接的机制”。当前,包括市发展改革委等在内的上海市政府多个部门,正在就有关户籍政策改革问题展开紧锣密鼓的调研,更大范围内的户口改革政策和人才吸引措施改革即将在上海起航。
然而,在国内户籍坚冰难以融化,特别是大城市户籍改革面临巨大现实挑战的情况下,一些二三线中小城市却早已开始了尝试。
2008年,浙江省在嘉兴等地试行居住证制度改革,以打破外来务工者因户籍界限造成的城乡对立,使居住证与社会保障、就业、居住、子女就读、计划生育等挂钩,让持证者享受一定的当地市民待遇和优惠政策。
而在江苏昆山,当地政府把“新昆山人”计划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围绕“新昆山人“的社会保障、孩子教育、就业培训、权益维护、住房保障等方面提供“无缝对接”服务。
再稍早些,广东省深圳市即开始实施居住证制度,今后凡持有深圳居住证的居民子女均可在深圳接受义务教育,持有10年长期居住证的居民将被纳入社保体系。
对于本次户籍改革,浦东也相当谨慎。户籍改革毕竟关乎国之大本,千头万绪,绝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但最需要的还是城市主政者不懈怠的诚意与勇气。(摘自2009年2月12日《时代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