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纯峰 宋子霖
自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我国一些城市相继出台或正在准备出台“购房落户”的有关政策。
“购房落户”政策的再次回归,有其现实语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心急之下,一些地方政府和学者祭出“购房落户”大旗,这到底是药到病除的灵丹还是饮鸩止渴的毒酒?
“购房落户”打破户籍制度藩篱?
买套房还能落个城市户口,这对先富者也许是大利好,很多评论从消除户籍藩篱的角度予以肯定。
新华网评论认为,受高房价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一些居民购房的需求被大大抑制,“购房落户”这样具有实质性利好政策措施的出台,必将会释放一些真实市场需求,缓解楼市困局。从长远来看,对于打破京沪等大城市长期以来形成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藩篱,促进人才更为合理的流动,最终为推进户籍制度平稳改革积累和创造必要的条件,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不妨一试。
《东方早报》载文在肯定“购房落户”政策具有破除楼市困局和打破户籍制度藩篱的同时,还就人们对此政策可能抬高房价的担忧进行了回应,认为在楼价过度透支未来、股市低迷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全国楼价都呈下跌趋势,这与有没有购房入户政策没有必然联系。
但也有评论提出相反观点。《潇湘晨报》的评论文章直言,“购房落户”恐将二元户籍问题经济化。一些地方除极力推行“购房落户”政策外,还有“招商落户”、“投资落户”等多种选择性的落户政策。表面看来,这似乎是渐进式的户籍突破,但绝大多数都是以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交换条件。当户籍改革越来越多地变成了利益交换,一方面有碍户籍政策的公平,另一方面又反向促使地方政府变本加厉地拿公平作为交换条件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购房落户”政策经不起拷问
首先,从城市规划来看,此举可能导致本已岌岌可危的大城市生态容量雪上加霜。《中国青年报》评论指出,就北京当下情势看,“购房落户”主要是政府为解决城市商品房积压严重而不得不打开的一线城门。这一线城门能够开启多大、敞开多长时间,最终还是取决于城市人口、环境及资源的承受容量。一直以来,北京就苦于人口总规模的快速膨胀,其本身固有的经济社会问题已经足够繁难,又有多大余地纳新?
其次,此举是否可以经得起社会公平的拷问?《法制晚报》评论认为,如果大批有钱人以买房为名,获取本该属于市民的优惠,获取政府给予普通百姓的政策照顾,这对已经有北京户口的人不公平,对那些辛苦在北京打拼多年的外地人更不公平。
最后,政府如果推行“购房落户”救市,是否将会面对公权力越俎代庖的质疑?政府是否应该转变为包办一切的“家长”?《广州日报》载文提出一系列的驳问:公权是否已经越界,市场规律又到了哪里?而且,其他行业也存在“保救”的问题,我们还能动用什么社会资源来救它们?公权提供得最多的是便利,是引导,而不是随意动用社会资源来为资本服务,更不能把有限的社会资源只简单地用于一个行业。
解困楼市,政府要换思路,开发商要靠自救
正如《中国青年报》评论所指,“购房落户”依然是一种政府托市论,并不新鲜。在中央已经叫停地方政府托市的背景下,这一政策显然是不明智的。
那么如何走出楼市低迷的困局呢?《广州日报》的文章提醒,必须首先厘清个别行业、企业的严峻形势到底是背景的原因,还是行业自身的原因。谁也不希望房市垮掉,但救市应该建立在房企自救的基础上,建立在对经济形势准确判断、综合考虑的基础上。
当前刺激楼市拉动消费,政府该做的,首先是改变“卖地”财政的发展模式。其次,如《法制晚报》所言,督促开发商负起责任来,让出一部分利润,吐出一部分暴利。只有房价降下来,才可能刺激人们购房的欲望,才可能真正拉动内需。(摘自2009年2月11日《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