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义
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初中教学中,化学教学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也显得比较关键,本文根据个人教学实践,谈谈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为学生营造创新空间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上不单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话,允许学生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允许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这个氛围里,学生就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能得到一定的培养和发挥。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意见.即使有不准确之处也应给予充分肯定.千万不能有意无意地扑灭在学生大脑中冒出的各种神奇的创新性的火花。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这一点比较重要。
在学习实验室制氧气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书上选择(1)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2)双氧水和二氧化锰来制氧气?应该用直接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既省时又省催化剂,比书上选择的两种方法简便得多。还有学生表示用高锰酸钾可以代替二氧化锰来做催化剂,因为高锰酸钾分解后产生二氧化锰,对这种敢于怀疑的观点。我表示钦佩、赞赏。又如:在探究学习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得出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一氧化碳不能够使石灰水变浑浊。此时。有一学生提出,空气能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呢?我不敢确定空气中有微量二氧化碳是否会使石灰水变浑浊?但是我鼓励学生去做这样的实验尝试。这样的尝试也许不能成功,可学生思考过,提高了,创新尝试成功了就说明他们创新的;假若失败,则也可以使得学生学的知识,得到锻炼。
二、构建知识体系,构筑创新基础
化学课的讲授主要目的是在教会学生掌握基本要领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制法和用途;通过一些定性的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通过化学计算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定量地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方法,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而不能放在单纯为解题而解题的训练上。要做到这一点,化学教学就应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生产中的化学现象出发,深入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再经过解释、练习,使学生对新知识学得实在,理解深刻,初步形成进一步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新教材比旧教材在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方面适当降低,而在元素化合物知识方面适当拓宽,化学计算难度和数量上大幅度的降低,化学实验略有加强。这种变动适应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创新要求。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知识内容庞杂,涉及面广,假若归纳对比,形成知识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接受知识反馈来感知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和对知识进行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实验证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精讲多练,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还可使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有利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大面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众所周知,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对现有的、不合理的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而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习自己思考,自己探索,创新。
进行整体教学,让学生清晰了解知识结构。化学课教材传统的结构是由节到章,由章谋篇。对于编写者或者阅读者而言,这种文体应该是非常科学的。使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从总体的了解到细节的探究,然后再上升到整体掌握,这便能让学生在化学课堂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从而使得学生具备创新的基础化学教学也是有一定的规律可遵循的。学生练习试题"氢气是重要将来理想能源,用氢气做燃料,产物为水,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某地有汽车200万辆,从用氢气做能源可行性方面考虑,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即可按照"提出建议类"的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归类--研究-分析-建议的框架上,运用已掌握的现有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模式,达到知识点的巩固、探索创新精神的养成的学习目标。
三、联系生活,捕捉生活中的创新灵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并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如当学生接触到原子、分子、元索核外电子排布等抽象概念时,会造成学习困难,此时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感受,帮助他们形成化学概念。又如,通过用pH试纸检验苹果、唾液、土壤的酸碱性;做简易的净水器等都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乐趣,从而提高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密切.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运用化学,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用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例如(2004年南京)(1)市场上销售的香肠、盐水鸭、榨菜、豆腐干等食品,常采用真空包装。真空包装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使大多数微生物因缺少气而受到抑制,停止繁殖,同时防止食品发生缓慢而变质。
科学的进步最终目的是应用,应用于生产、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发展。把知识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才是科学探究的意义的真正所在。例如学习了酸的性质和pH时,让学生完成家庭小实验,用pH试纸测定家用洗涤剂、各种饮料、食用醋等液体的pH,判断各种液体的酸碱性。这样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不断地激发和巩固。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和经验,挖掘素材,优化化学课程资源,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到生活,加强创新,加深学生对"科学一技术社会"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化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提高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创新,这是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方向,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我们老师改变观念,给于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尽力充实知识基础,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使学生人尽其才,发挥专长,从而为培养人才贡献我们自己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