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教学方法 培养创新思维

2009-05-06 03:35朱秀云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学具长方体创造性

朱秀云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

当今儿童的依赖意识比较强,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师,再加上传统教育的养成,致使学生迷信老师的意识比较严重。这种现象,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索和独立求知欲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进取、自信的精神。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要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并要及时地给予鼓励;不要动辄训斥,使他们成为谨小慎微的书生。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既不要狂妄自

大,也不要妄自菲薄,要像高尔基说得那样,有“把人间和天上的一切奥秘通通揭开”的勇气和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想创新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课堂高度开放,小学生常常会对一些问题感兴趣,教学中经常会出现猝不及防的情况,如:为什么老师一下就能判断随意一个数能否被2、3、5整除呢?盖房子的木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呢?……学生的这种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产生疑问,引起思考,是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求知的欲望。

无论儿童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发表见解,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运用数学问题本身的魅力,不断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发展起来。

1.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具有强烈的接触事物、探索事物的本能与需要,这种本能与需要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展思维创造性。例如:在讲长方体的认识时,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体教具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几何图形,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后说一说在我们学过的图形中有哪些图形与它相似?教师将学生举出的物体贴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认识到虽然这些物体的形态、大小不同,但都是长方体。学生这时的分析比较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只有通过观察、思维,教师所教的数学知识才能真正的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知识。

2.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两者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实践是创新精神萌芽和成长的沃土,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丰富的问题情境,为学生的心智活动提供了交流机会。我在教学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尽量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

为了上好《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我事先布置学生回家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的学具,并强调必须自己亲手做。第二天,同学们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我及时给予了肯定,其实这时学生已对长方体有了初步的感知。课堂上,我又让学生讲讲做学具时遇到的种种困难,然后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用指指、摸摸等方法,总结出长方体的特征。这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下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学习时通过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勇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同时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体验创新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引发创新和探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多向思维,促进创造能力的形成。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打开了思路,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奠定了基础。设疑是数学教学的一大优势。导人新课时设疑,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操作过程中设疑,使学生想象力丰富;在知识的关键点上设疑,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学生带着疑问下课,更会回味无穷。这真是巧妙设疑,悬念迭起,一朝解疑,茅塞顿开。

在教学“年、月、日”时,若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不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先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巧设过渡题,然后提出问题:“小芳今年8岁,她姐姐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3个生日,问她姐姐今年几岁?”问题一提出,课堂沸腾了,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3岁”。有的说“小芳都8岁了,她姐姐肯定不会是3岁”。我说:“是啊,过了3个生日,按平时的说法,应该是3岁。这就有意思了,妹妹8岁,姐姐3岁,岂不是怪事,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由问题引入新课,设置了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同时为学习闰年的知识作好铺垫。

四、提高创新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

数学教学具有设疑的优势,但数学学科毕竟缺乏动人的情节,适当地运用教师的幽默语言,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地发现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

如在一节课上学生把“8分钟”错答成“8时间”教师的语言妙趣横生:(幽默地)好的,题目问要多少时间,答用了8时间。(稍停)那么,如问教室有多大,则答有48大,(加快速度)如问你有多重,则答有52重,(在笑声中紧接着叙述)如问今天中午吃了多少饭,则答吃了2饭(戛然而止)。(在学生纷纷议论:“不对!不对”的争辩中继续增趣)这样便直觉地、深刻地区分出了“量”与“计量”这两个较难用的词语。

总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途径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的创新,新的教育观念的形成会出现更多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学具长方体创造性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以低成本学具助力初中生物学教学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小学数学学具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创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