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鹏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千百年来,曹植的这一名句为世人广为传诵,经久不衰,人们从中领悟到“宽容”的力量。今天,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无处不在的西方文化,我们青年一代理应宽容。
这种宽容,是面对西方文化时自信而成熟的心态。屈辱的近代史——这个民族的伤痛记忆深深根植于国人的内心深处,这种“受害者”心态让许多人对呼啸而来的“西风”深深戒备。于是,面对随处可见的“麦当劳”与“肯德基”,面对让年轻人狂热的情人节与圣诞节,面对穿“耐克”,喝咖啡,戴坠链的“嘻哈一族”,一些媒体忧心忡忡,口诛笔伐,大叹“西风压倒东风”。其实,这种担心恰恰彰显了一些国人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这种自卑恰恰加剧了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恐惧,如此循环,“宽容”二字又从何谈起呢?
“西风”大行其道,固然令人忧虑,然而,精神文化需求的迅猛增长和民族文化发掘的相对滞后,正是“西风”肆虐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这种供求矛盾并不能否定民族文化在我们心中的神圣地位,正因如此,当易中天和于丹作为国学的传播者出现时,“国学”热便迅速蔓延整个神州大地,这足以证明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既然如此,对待西方文化的传播,我们何不气定神闲、宽容处之呢?
五千年的悠久文明给我们以自豪与自信,让我们有底气对西方文化的正常传播宽容处之。然而,对外来文化的盲目追逐理应坚决批判;对西方文化的宽容态度也并不是说要照单全收。我们要吸纳的,是外来文化的精华;对于糟粕,非但不能宽容,还要坚决摒弃。
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迎来了“西风”,也开启了民族复兴之路。然而,风大了,难免会卷挟着沙石迷人双眼。因此,如果想接纳风带来的清爽,就该在门上加一道纱窗,滤去灰尘与杂质,这样才能真正享受风的益处。新加坡人借鉴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管理经验,经济飞速发展,位居“亚洲四小龙”之首。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始终重视用儒家思想引导新加坡人尊重传统的价值观、人生观,从而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同样面对“西风”,这个国家令人称道的,不仅是“借风上青云”的决心与气魄,更在于它懂得理性地吸纳“西风”精华。
两千多年前,赵武灵王摒弃对匈奴的偏见,对军队进行了“胡服骑射”的大胆改革,以致使赵国跻身于强国之列;而两百年前的清朝统治者,因为“天朝上国”的夜郎自大,关闭了对外交流的大门,以致让这个古老的民族在之后一个世纪为“闭关锁国”的愚昧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因此宽容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今天,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再一次面对古人曾面对的难题:在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温总理在新加坡的演讲早已给出了答案:“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这“开放”二字,说的就是自信的宽容;这“兼容”二字则告诉我们要博采众长,这才是理性宽容的精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前行路上,让我们与宽容同行,“西风”纵烈,又何惧哉?等闲识得“西风”面,万紫千红才是春!
(指导教师 付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