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新宇
〔关键词〕青春期;青少年;抑郁症
一、青春期抑郁症发病现状
最近,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透露,目前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在我国的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了50%~70%。北京市卫生局也通报了北京地区抑郁流行病学的调查情况。调查显示,15岁及15岁以上的北京人有60万人曾经或正在患有抑郁障碍。据新疆精神卫生中心发布的消息说,截至2005年10月,抑郁症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一是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男女比率是1:2,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国外的调查资料也表明,青春期前的儿童中,抑郁症的总患病率为1.8%,学前儿童只有0.3%,而14~16岁少年则为4.7%。
青春期一般是指从第二性征开始出现到20岁之间的一段时期,也叫“心理断乳期”,是人生进入成熟期的开始。这个时期生理发育较快,但心理发育稍滞后于生理发育,所以,在青春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抑郁症就是青春期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抑郁是一种较持久的、忧伤的情绪体验,并伴有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抑郁只是偶尔的、暂时的,但也有少数人会长期处于抑郁状态。青春期抑郁症属儿童抑郁症的后阶段,儿童抑郁症(childhood depression)属于儿童青少年情感性障碍范畴,是以持久的、显著的情绪异常(高涨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一种精神疾病。表现为长期抑郁,并伴有言语思维和行为改变。在缓解期间精神活动正常,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经常可以见到青少年因“厌学”和“生活没意思”等问题来求助,通常情况下很容易被辅导者视为“情绪不佳”或“厌学”等一般心理问题。许多轻生的青少年大部分都患有抑郁症,而这一事实在辅导中常被忽略。最先被留意到的,可能是当事者一些行为的转变,例如成绩明显退步,在课堂发白日梦,其古怪行为经常被同伴嘲笑等。此外,抑郁常使他们变得非常沉默和远离他人,甚至与老师和学校对着干;有的青少年可能试图改变自己的情绪而尝试滥用药物。值得关注的是,严重抑郁症会导致自杀的发生。
二、青春期抑郁症的鉴定标准和临床表现
青少年抑郁症的种种表现,在非专业人士的眼里,常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常被误诊为脑供血不足、神经性头痛、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统及消化系统等疾病。其实这些症状恰恰是青少年抑郁症的特异性表现,为诊断与鉴别提供了重要依据。心理学和医学临床诊断抑郁症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包括神经系统的检查)、精神检查以及临床观察。精神检查量表的应用有助于诊断评定。例如 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儿童抑郁症量表(CDI)、艾森克儿童人格问卷(EPQ)、Poznanski儿童抑郁量表。一般来说,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且持续至少2周,在此期间至少有下述症状中的四项,即可诊断为抑郁症。
1.对各种活动丧失兴趣,情绪低落。
2.明显的精力减退,持续感觉疲乏而找不到原因。
3.精神运动性迟滞或亢进。
4.强烈的自责、内疚感,自我评价过低,有妄想倾向。
5.联想困难,或思考能力显著下降。
6.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7.出现睡眠障碍(睡眠过多或过少,质量下降)。
8.食欲不振或暴饮暴食,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9.对人际交往的兴趣明显减退。
这些症状的出现常常会使患者的社会功能受损,给其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
青春期抑郁症有以下几种临床表现:
1.情绪低沉。表现为不愉快,悲伤,哭泣,自我评估过低,不愿上学,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想死或企图自杀。也有的表现为易激惹,好发脾气,违拗,无故离家出走等。
2.行为迟缓。表现为动作迟缓,活动减少,退缩萎靡。思维迟钝,低声细语,言语减少,语流缓慢,自责自卑。年龄大的儿童可有罪恶妄想。有些儿童可能表现出反向症状,如不听从管教、对抗、冲动、攻击行为或其他违纪等不良行为表现。
3.躯体症状。各种躯体不适,如头痛、头昏、疲乏无力、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
4.绝望、社会退缩、易激惹较常见。此外,常可出现反社会行为、饮食障碍、注意缺陷和多动,酗酒和药物滥用行为明显增多。
三、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原因
1.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概率越高。调查发现,青春期抑郁症中约71%有精神病或行为失调家族史。抑郁症儿童青少年的一级亲属终生患该症的比率在20%~46%范围内。在家族遗传方面,导致儿童抑郁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亲子分离或早期母婴联结剥夺;父母患有精神病;父母虐待或忽视;家族中有抑郁症和自杀史;某些慢性躯体病。
2.青春期抑郁症的发病与生化因素有关。如5-羟色胺(5-HT)功能降低可出现抑郁症状,5-HT功能增强与躁狂症有关。药理研究表明,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E)和/或5-HT及受体功能低下,是导致抑郁症的原因。
3.早期生活经验方面的因素。先天易感素质的儿童经历创伤性体验后容易促发情感性障碍。有调查提到抑郁症儿童精神刺激事件比对照组多三倍。一个人早年和儿童时期不良的生活经历会使患抑郁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早期情感剥夺和失落,如幼年母子情感剥夺、丧失父母、父母分离、早年亲子关系不良等均可增加发生情感性障碍的危险性,使儿童成年后容易出现三个问题:很难建立亲密关系;缺乏心理上的安全感;心理防卫机制削弱,应激的高敏感性。
(2)父母的不适当教养方式,如专制、放纵等,会使孩子缺乏关爱,出现人际交流障碍。
(3)生活中重大事件造成的心理影响。如被成年人虐待、被坏人绑架或拐卖、被强奸或性虐待等,这种伤害很深远,对孩子的影响大于前几种因素,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另外,当失败负荷过频过强时,易使儿童形成习得性无助感,进而产生绝望感,引发抑郁症。
(4)缺乏成长支持。成人(主要是老师、家长)过分指责孩子,降低对其的评价。
4.性格缺陷。如被动—攻击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癔症型人格等。有些学者认为急性抑郁症儿童病前个性多为倔强、违拗,或为被动—攻击性人格;慢性抑郁症则病前多表现为无能、被动、纠缠、依赖和孤独;隐匿性抑郁症患者病前有强迫性和癔病性格特征。
此外,疾病、不合理饮食、抽烟、酗酒、滥用药物等也可以引起青春期抑郁症。
四、青春期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青春期抑郁症可采用行为冶疗方法。行为治疗主要以心理支持为主,在给予儿童关爱鼓励的同时,想方设法让儿童感觉和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以往未曾意识到的能力,并且尽可能为其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或指导儿童回想获得过成功的经历。在患儿周围营造活跃友好的氛围,通过团体活动来扩大患儿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若能够引起患儿的兴趣、希望,并鼓励他增强信心和参与意识及竞争意识,则可减轻抑郁症状,预防自杀行为。
此外,较严重者还可利用三环抗抑郁药等进行医学治疗。
对青少年抑郁症的治疗,应遵循抗抑郁药物与心理治疗并重的原则,单纯靠药物或单靠心理咨询都是不正确的。当药物治疗缓解改善了抑郁症状后,再配合心理治疗,会使患者正确认识抑郁症,改变错误认知,完善人格,增强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与自信。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青少年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很多异常的心理行为只是在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而已,比较容易纠正。所谓“来得快”、“去得也快”。因此,千万不能对孩子的问题讳疾忌医,贻误时机,造成本不该出现的后果。
参考文献:
[1](美国)道格拉斯·埃·雷利. 关胜渝译.儿童抑郁症完全指南[E].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2]舒明跃.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临床治疗进展[J].临床心身疾病, 2006,(2).
[3]《抑郁症——青少年的心理障碍与调适辅导系列17》[B],广饶教研网,2008-1-12.
[4]《青少年抑郁症发病率攀升》[D],39健康网社区,2008-8-19.
[5]胡岱梅,刘炳伦,陈晓岗.青少年抑郁症的心理冶疗[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8).
[6]陈远岭,张铁忠,曹阳光,等.对不同程度认知障碍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学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2000,14,(4).
[7]王希林.对抑郁症患者的心理治疗[J].中国心理卫生,1997,11,(3).
[8]肖征.抑郁症的心理冶疗与心理防护[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6).
[9]高勇,宫玉春,郭凤丽.配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抑郁症疗效对照[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4).
[10]郭念峰.临床心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
[11]钟友彬.心理分析[M].北京:中科院心理研究所,1996.
[12]唐登华,潘成因.漆红.70例青少年抑郁障碍心理社会学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2003,17.
(作者单位:河南平顶山教育学院教育系。电邮:sxy6787@163.com)
编辑/于 洪 终校/李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