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一物理课堂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2009-04-29 00:44:03陈从生
中学理科园地 2009年1期
关键词:斜面挡板小球

陈从生

摘要:针对高一新生学习物理存在较大障碍的情况,通过调整教材结构、运用信息技术、巧设课堂游戏、渗透科学方法、联系日常生活、挖掘教材习题,可以有效提高高一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帮助高一新生学好物理。

关键词:高一物理;学习效率

高中的物理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但是“物理难学”的印象可能会使不少学生,特别是高一新生,望而却步。事实上,高一新生学习物理的确有些困难,普遍存在着较大障碍,处理不好将直接影响高中三年的物理学习,无法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为此,提高高一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帮助高一新生学好物理,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现根据笔者近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研工作收获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调整教材结构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前后知识的基础性、对比性、联系性等,针对不同的章、节,在有利于加强前后知识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适当加以调整,从而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1、提前讲解。对于前后知识联系紧密,且中间跨度较大的内容,应该把后面的知识提前。在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中,牛顿第三定律被安排在第六章,但是在学生学习了第四章的相互作用之后,尤其是学习到第五章力的平衡条件的应用时,就会经常遇到受力分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问题,考虑到学生对知识的可接受性,把第六章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调整到摩擦力的教学之后,将会有利于学生学习力的平衡。

2、推后讲解。在司南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力的分解》这节教材中有安排力的正交分解,在教学中按照教材的编写进行教学,学生明白对某个力的分解要按效果来分解,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不理解为什么对某个力的分解要按照力的正交分解法来分解。如果把力的正交分解法调整到下一节《力的平衡》的教学中,学生要学习物体在多个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时,这时教师使学生意识到对于求解受四个或四个以上的力的平衡问题,用平行四边形定则在方法上比较繁琐,进而引出正交分解法则显得更为自然。

二、运用信息技术

物理新课程改革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之中,加强物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物理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物理教学强有力的辅助工具,不仅有利于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基本上靠教师口授、板书、演示的局面,而且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融为一体,提高了物理课堂的学习效率。

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认真培养,而培养观察能力又

只有从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中获取,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实验是物理教学的特点。然而在物理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仪器和学校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有些实验现象很容易观察,而有一些实验则不易控制,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恰当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把这些不易观察或无法观察的现象及动态过程逼真地展现出来,让实验过程以较慢的速度展示出来,就能弥补常规仪器的不足,提高物理实验的演示效果和课堂的学习效率。例如在讲解高一物理中力学知识时,力的合成与分解能用动态的演示,学生就会真正明白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关系以及如何应用动态图解法求解物体的受力平衡问题。

三、巧设课堂游戏

在高一物理课堂中穿插教师精心设计的小游戏,既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又能给予学生真实的切身体验,从而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摩擦力》的教学中设计一个名为“难分难舍两本书”的小游戏,让同桌的两位同学将物理课本逐页对插叠压在一起,然后从书背提起其中一本书,将会发现另一本书并不会滑落,也可让一位同学尽其力拉两本书,观察是否能将两本书拉开。在游戏中学生有了深刻的亲身体验,自然地将会主动思考不能拉开两本书的原因,启发学生建立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在讲解“力的分解”一节关于轻支架下挂物体的重力分解时,设计了一个互拉小游戏:同桌两个人一组。同学甲一手叉腰,同学乙竖直下拉甲的肘部,然后交换,要求在游戏中被拉者仔细体会下拉力对手臂产生的两个作用效果。通过在课堂中做小游戏,学生得出竖直向下的拉力对两杆件产生了沿杆方向的两个作用效果,使上杆受拉,下杆受压,从而正确而又迅速地画出了力的分解图。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游戏体验,就能让学习事半功倍,立竿见影。

四、渗透科学方法

物理学研究的是多种运动形态和多种相互作用,在剖析物理问题时总是同时贯穿着某种具体的科学方法。从学生进入高一物理的学习开始,只有将科学方法的教育融入到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教学中,才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否掌握物理学科的科学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高中物理教学要充分重视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在高一物理教材的各个章节教学中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物理学的科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最主要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首先,在第二章的直线运动教学中,在分析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时渗透极限思想,可以在物体经过某点后面取很小的一段位移,这段位移取得越小,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速度变化就越小,所得的该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就越能精确地描述物体在该点的运动快慢程度。当位移足够小时,该段位移的平均速度就等于物体经过该点的瞬时速度。其次,在第三章匀变速直线运动教学时渗透逆向思维法,把一做匀减速运动的质点按逆向思维方式反演成从终点开始反方向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运动。再次,在第五章力的平衡教学中,在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是等效法的思想。最后,在第六章力与运动的教学中,在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而在求解连接体问题时常常用到整体法和隔离法。

五、联系日常生活

物理知识相对来说枯燥难懂、抽象,导致部分高一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就感到物理难学、枯燥乏味,所学的东西没用,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就要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素材,拉近物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感到学习物理知识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物理就在身边,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规律,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学习完牛顿第三定律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拔河比赛中胜负的原因。这时,学生已经知道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拔河的两个队,甲对乙和乙对甲有一样的拉力,双方之间的拉力并不是决定胜负的因素,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分析马上就能得出答案——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才是获胜的关键。因此,首先穿上鞋底有凹凸花纹的鞋子能增大摩擦系数,使摩擦力增大;其次,

队员的体重越重,对地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也会增大:还有,脚使劲蹬地和人向后仰,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夺取拔河比赛的胜利。又如,在学习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后,请学生利用刻度尺设计、测量人的反应时间。再如,在学习了超重和失重的知识后,请学生谈谈坐电梯的感觉,并解释为什么电梯加速向上运动时,我们感觉到脚底压力加大、头晕,而当电梯即将要停下的时候,我们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六、挖掘教材习题

高一物理课堂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笔者认为挖掘教材习题,适当扩充演绎,是一种重要途径。在物理课教学中教师通常较关注“一题多解”问题,而往往忽视“多题一解”与“一题多变”能力的培养。通过“一题多解”训练的确有助于提高学生熟练并灵活运用物理基本规律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多题一解”的训练能培养学生在千变万化的问题中摄取物理模型的能力。所以,笔者的主要做法是一题多变、多题一解。

一个非常简单的题目,经过加工可以变成一个将相关知识点链接起来的综合性题目。这有利于指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梳理。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1)一题多变

如图1所示,在光滑斜面上放一小球,小球被竖直光滑挡板挡住,已知斜面倾角为α,小球质量为m,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各为多少?

变形1:假设斜面、挡板、小球三者以相同的速度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各为多少?因匀速直线运动和静止都属于平衡状态,所以结果与第一问相同。

变形2:假设挡板不是竖直挡住小球,而是垂直于斜面挡住小球,这时小球对挡板和斜面的压力各为多少?

变形3:将挡板由竖直位置逆时针转到水平位置,求F1、F2的变化情况。这就成了平衡条件下的动态分析问题。

(2)多题一解

“一题多变”中的“变形3”是共点力作用下的平衡问题,再经过变形还可以有以下类似的题目,这些问题都可以应用动态图解法来求解。

变形1:用绳子将重球挂在墙上,如图2所示,拉力确作用线通过重心,N为墙对球的弹力,如果将绳的长度增加,T、N将如何变化?

变形2:小球用细绳系住放在倾角θ为的光滑斜面上,如图3所示,当细绳由水平方向逐渐向上偏移时,球对斜面的压力将如何变化?

变形3:小球放在竖直光滑的墙与装有铰链的光滑薄木板AO之间,如图4所示,当墙与薄板之间的夹角α缓慢地增大到90°的过程中,小球对木板的正压力和小球对墙的正压力将如何变化?

通过对题目的引申,挖掘、扩充和演绎,体现了物理知识的灵活多变,加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既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兵,董久红,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辅助功能,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07,(1):9

2杨静静,小游戏让高中物理课堂亮出精彩,物理教学探讨,2006,(1):62

猜你喜欢
斜面挡板小球
平抛运动中的“挡板”问题探究
斜面之上探动能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巧用“相对”求解光滑斜面体问题
燃烧器二次风挡板开度对炉内燃烧特性的影响
电站辅机(2021年4期)2021-03-29 01:16:52
联想等效,拓展建模——以“带电小球在等效场中做圆周运动”为例
小球进洞了
小球别跑
小球别跑
家教世界(2020年10期)2020-06-01 11:49:26
一题多变 搞定斜面上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