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 Fisher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每到一个新的国家,我们常常会在无意之中冒犯或伤害别人,轻则让双方感到尴尬,重则会让生意泡汤。西方人去中国,最大的麻烦就是对东方文化的不理解,下列情况西方人应该特别注意:
1.“我想”还是“我们想”。
在西方,个人利益至高无上,而在中国,群体利益高于一切。西方人习惯于说“我想”,中国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常用“我们想”。
2.“我是为了你好!”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能说明中国人的群体思维:一位中国汽车供应商未征求一位北美客户的意见,就擅自更换了产品。客户对此非常愤怒,而供应商却不明就里。在西方,凡涉及个人利益的决定,必须要经当事人同意,因为这是对个人权利和个人选择的尊重。而中国人习惯群体思维,许多情况下,上司、父母可以替下属或孩子做决定,而无须征求意见。因为上司和父母坚信:“我是为了你好!”其实他们是在为群体的最大利益着想。
3.“你挣多少钱?”
到了中国,如果有人问任何私密问题,你一定不要感到惊讶。你若不愿意回答,可以一笑而过或改变话题。
4.听到最后,你才会听明白。
一位中国员工给外籍老板打电话请假时,一般他会这么说:“我儿子病了,今天不能上幼儿园。我想请个临时保姆,可找不到。我也问了岳父母,可他们身体不舒服。现在,我恐怕别无选择,只好待在家里照看孩子了。我请一天假好吗?”这就是中国人的特点:他们习惯于在谈话的最后表明观点,而西方人总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谈话的开头。所以,听中国人说话,你一定要有耐心。
5.感谢之时不说“谢谢”。
在西方,即使受到别人非常小的恩惠,也要表示感谢。而在中国,在关系比较亲密的情况下,如果对任何事情都说“谢谢”,那就会被看成是把自己疏离于群体之外。如果你听不到中国人对你说“谢谢”,一定不要介意或气恼。要知道,当中国人真的说“谢谢”时,那倒真的可能是一种疏远了。
6.“为什么我还需要证据?”
中国人的表述往往让人觉得模棱两可,因为他们不习惯用证据来证明自己。被控销售含铅玩具的供应商只会为自己喊冤,而不去提供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这一点,着实让西方人感到头疼。因此,当你要求中国同事为你提供证据(比如市场调查)时,如果你看到的是一张毫无表情,甚至迷惑的脸,千万别感到意外。
7.不会拥抱。
当众表达情感在西方很普遍,可在中国却是禁忌——至少在成年人当中是如此,即使在亲密的朋友与家人之间也不例外。如果你听说有一个中国父亲从未拥抱或亲吻过他成年的孩子,千万不要大惊小怪。所以,把你热烈的拥抱和飞吻留到回国后再用吧。
在跨文化的交际中,要弄懂这些微妙的差异,当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到了中国,就要去适应中国文化,套用中国的一句俗话,就是要“入乡随俗”。
(?摇陈跃华摘自《经典杂文》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