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来洪
[关键词]护理;精神科;交流
[中图分类号]R19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650(2009)10-081-02
交流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它可融洽人际关系。沟通理解,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助于搜索有关疾病的资料。从而对患者进行评估,发现并解决问题,完善整体护理的目标,促进康复。精神疾病患者具有精神障碍的特点,因此,精神科护士与患者的交流技巧有其独特的要求。在临床工作中,我们把护理程序运用到与74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交流过程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们的做法作一介绍。
1 临床资料
选取首次发病并于2007年1-12月间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精神科一病区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诊断标准。精神分裂症患者51例,入组时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60分,病程均在5年以内,平均病程(3.6±1.4)年。抑郁症患者23例,入组时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17分,病程均在1年以内,平均病程(0.6±0.4)年。患者共计74例,均为男性年龄在18-45岁,平均年龄(24.4±5.2)岁,文化程度为平均受教育(6.86±3.85)年。
2 交流前的评估与计划
交流前了解患者的相关情况,如姓名、年龄、性别、个人爱好、饮食睡眠、家庭和谐度及经济状况等,特别要了解疾病状况与心理状态。然后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文化、爱好、工作环境及认知力恢复程度确定对患者的称呼方式、交流主题及内容,如怎样开始、说些什么、何时结束,并对可能出现的情况、患者的反应及提出的问题进行预设和准备。以始终掌握交流的主动性。由于护患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受时间这一客观条件的制约,对此采取“闲时主动有序,具体详实,忙时见缝插针,言简意赅,力求实效”的原则。
3 交流中的措施
3.1 注意倾听,尊重患者
患者陈述时不要随意插话,要耐心倾听,并集中焦点以全面了解患者内心。如躁狂症患者语速快,说话滔滔不绝,神采飞扬,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要耐心倾听,表示对患者的尊重与关心。保持合适距离及姿势,用“点头”或“嗯”等方式接受对方的谈话内容,防止患者误解与反感。护理人员可以从患者的述说中发现有意义的信息。有利于调整或修改护理计划。尊重患者不是口头说教,而要见诸于实际行动。精神疾病患者的诸多症状表现往往使人产生恐惧,难以接受。作为护理人员要克服偏见和厌恶心理,给患者更多宽容与理解。精神疾病患者大多不容易听你说什么内容,但能看到你在做什么,所以交流中要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动作要轻柔,让他感到你没有恶意。称呼患者应叫名字或采取一些人性化的称呼,如患者的身份是教师,我们只称之为某老师。让他感到被尊重,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和对护理人员的信任,也防止伤害患者的自尊心。
3.2 应用语言艺术强化沟通效果
3.2.1 委婉的语气,和缓的语速能冲淡对方的戒备心理,给对方以信任感。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压抑。多运用尊敬语、鼓励语、安慰语,切忌强词夺理,粗野无理。谈话节奏要有舒有急,节奏适度方显自然。有利于从心理上影响对方,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如1例抑郁症患者,强烈自责,多次自杀未遂,对治愈疾病缺乏信心,此时我们就用鼓励的语言安慰患者,列举世界上的一些名人患了抑郁症后如何战胜疾病,取得非凡成就的,帮助其恢复战胜疾病的信心。
3.2.2 根据病情应用不同类别的语言,如安慰性的语言、解释性的语言、赞美性的语言、鼓励性的语言、告知性的语言等等。
3.2.3 形体语言的应用:人与人仅限于语言沟通是不够的。人的情感纷繁复杂,情感的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工作中我尝试应用形体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如眼神正视表示尊重,斜视表示轻篾,仰视表示思索,俯视表示羞涩等等。身体各种姿态也能传情。姿态的摆设给人留下各种印象。护士在研究言语技巧的同时必须研究眼神、手势、表情和姿态等,才能更好的把握患者的情感,做到有的放矢。
4 交流后的评价
每次与患者交流后要善于进行总结,不管是交流成功的经验还是交流失败的教训。这样我们的交流能力才能不断提高。通过将护理程序的四个步骤(评估、计划、措施、评价)运用到患者的交流中,进一步融洽了护患关系,保证了患者治疗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增强了整体护理的效果,提高了护理质量。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满意度达96.1%,抑郁病患者的满意度达100%。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78-80.
(收稿日期200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