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损害97例临床分析

2009-04-29 08:53王晓芳
医药与保健 2009年10期
关键词:保肝药物性肝病

王晓芳

[摘要]目的 总结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97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时间在服药后的1-9个月,临床症状以乏力、纳差为主,临床类型以急性肝炎多见,经停药或减量,并给予保肝治疗后,肝损害大多可恢复。结论 临床许多药物可致肝损害。在临床用药中要熟知药物的毒副作用,严密观察其不良反应,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关键词]药物性肝损害;药物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R9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8650(2009)10-068-02

肝脏是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在药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肝脏在病理状态下,一方面可以影响药物在肝内的代谢过程,从而影响疗效和引起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又可影响肝脏,加重肝脏的损害和病变,甚至可造成死亡。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药物应用的数量不断增加和各级医疗机构中重复用药,不合理用药等现像的普遍存在,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在所有药物反应中,药物性肝损害约占10%-15%[1]。现将我科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97例,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一般对象

2004年1月-2008年6月收入我院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共97例,其中男63例,女34例,年龄为11-82岁,平均年龄为(43.7±0.2)岁。

1.2 诊断标准[2]

①肝脏损害出现在用药后1-4周内,但也可于服药数月才出现肝病的表现。少数的潜伏期可更长。②初发症状可能有发热、皮疹、瘙痒等过敏现象。③周围血液内嗜酸细胞大于0.06。④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表现。⑤淋巴细胞转化试验或巨噬细胞(白细胞)移动抑制试验阳性。⑥HBsAg、抗-HBc、抗-HAV(IgM型)、抗-HCV、HDV和HEV均阴性。⑦偶然再次给药后又发生肝损害。⑧停药后临床表现在数天内消失而转氨酶在一周内下降>75%。凡具备上述第1条,加上2-8条中任何两条,即可考虑为药物性肝损害。

1.3 研究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查阅病例,依据诊断标准,记录用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试验、外周血象、病原学检查等。

2 结果

2.1 肝损害发生时间

服药至发病的间隔时间为1-9个月,大多发生在用药后2-4周内,其中<2周21例,2-4周27例,4-8周38例,>8周11例。

2.2 临床表现

本组97例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害63例,慢性反复发作的肝损害34例,临床症状以全身乏力不适、恶心、食欲不振为主的51例,占52.8%;以频繁呕吐、腹胀为主的13例,占33.8%。体征:肝肿大,肝区叩击痛48例,占49.5%;皮肤巩膜黄疸、皮肤瘙痒36例,占37.1%;肝掌、蜘蛛痣9例,占9.3%;无明显体征4例,占4.1%。

2.3 肝功能检查及临床分型

97例中,肝功能异常:ALT增高至正常2倍的11例,占11.3%,大于3倍至10倍的42例,占43.3%。γ-GGT增高在70-150U/L的35例,占36.1%,白蛋白<35g/L的33例,占34%,总胆红素增高大于正常2倍以上39例,占40.2%。

2.4 治疗方法

立即停用有关药物或可疑药物,给予保肝治疗及支持治疗。

2.5 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以抗结核药、抗癌类药物、抗生素占比例最高,本例51例抗结核治疗药物以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等;抗癌类药物为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等;抗生素类皆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等;降脂药为他汀类如洛伐他汀等;非甾体类抗炎药为芬必得;抗霉菌药为氟康唑;抗甲状腺药为他巴唑。见表1。

3 讨论

总结分析97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及治疗提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表现多见,临床特征和疾病程度的变化也很大,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尤其是慢性肝损害更易被忽视[3]。本组资料显示,药物性肝损害潜伏期长短不一,临床表现主要是在不同程度的黄疸、乏力、纳差、胃肠道症状,易被误诊为原发基础疾病所致,而忽视了药物性肝损害。因此,临床上在疾病治疗过程中,如出现肝功能异常、黄疸等症状,应仔细了解用药史。目前,各类药物品种应用增多,其对肝脏损害也日益增加,需引起重视。

对某些疾病,治疗药物可能会引起肝损害,或曾经引起过肝损害,但该药不得不用,应权衡利弊,要尽早加用保肝药,应用过程中应严密检测肝功能,一旦出现肝功能损害,及时停用或改用其他药物。

要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或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必须以预防为主,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及时停用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及时治疗。这就要求我们临床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同时也提醒我们在日常医疗用药中一定要慎重。必须按照用药指征及药物治疗用量。用药前应注意患者的个体状况及并发病对肝脏的影响。在使用新药时,更应监视各种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对既往曾有药物过敏史者,应避免再度给予相同或化学结构相似的药物,尽量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厉有名.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类型及诊断策略[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4,12(7):445.

[2] 于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725.

[3] 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686.

(收稿日期2009-06-28)

猜你喜欢
保肝药物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治与分析
苏智军:药物性肝损伤的预防
你还在把“肝病” 当“胃病”在治吗?
傅青春: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
骨疼丸致重度药物性肝损伤1例
一种基于LBP 特征提取和稀疏表示的肝病识别算法
光敏氧化制备抗癌及保肝的二萜衍生物
肝病很复杂,久患肝病未必成良医
保肝药物体内活性筛选方法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