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慧
编者按
胡润版内地首富黄光裕“出事”了!事发突然,细分析,却也必然。
黄光裕出身贫寒,在灵魂深处有着浓重的自卑情结,内心对财富与权力充满了强烈的欲望,这也是他打拼的动力与精神支撑。靠着这份支撑,他胆大,敢干,也干成了。
黄光裕的悲剧在于,成功后的他没能够及时自省,在财富与欲望中迷失了。他没有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商业规则越来越规范,市场机制越来越完善,自己的博弈策略也应该顺应市场规则。掠夺式打法已经是过去时,现代商业早已过了“你死我活”的阶段,而是建立在共存与合作的基础之上。
黄光裕学历低,却还坚持“读书无用论”。读书也许不能直接教你怎么做生意,但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让人学会反思、自省。
黄光裕事件足以引起中国企业家的警醒,特别是与黄光裕有着相似出身背景和打拼经历的民营企业家们。
在这个迅速变革的时代,市场机会很多,壁垒也很多,稍不留神就会碰壁,随意触犯商业底线的做法,迟早要受到惩处。企业掌舵人一定要善于自省,抑制过多的贪婪和欲望,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合作精神,在法律和基本的商业道德约束下踏踏实实做生意。
无论黄光裕事件结局怎样,这个典型值得企业家们思考与警醒。
黄光裕被“带走审查”,是在他第三次登上《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宝座后不久。
“这就应了一句话,上天要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他只相信他自己!他的内心世界是很狂妄的。他根本就没有耐心听别人说话,对人不够尊重,对合作者更是刻薄傲慢。这一切,注定了这样的结果。”黄光裕多年前的一个“心腹”在得知黄光裕“出事”后,说了这番话。
黄光裕个性鲜明,霸气十足,为了目标,可以不择手段。这样的性格,成就了国美,压制了竞争对手,终究也伤害到了他自己。
勇:敢于踩着“红线”跳舞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当人们还习惯于到正规的大型商场购买家电产品时,黄光裕于1987年在北京创立了国美电器,并确定了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国美的出现让消费者发现,原来家电可以那么便宜。国美一举打破了过去百货商场经营家电的垄断局面,在北京迅速站稳了脚跟。
黄光裕在商界迅速崛起。许多人认为黄光裕成功的关键在于,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家电市场的消费趋势,顺应并引领了这种趋势。不可否认,黄光裕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他抓住了市场机遇,在中国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国美也借此成为家电连锁业的霸主。
黄光裕给一起创业的人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聪明、胆大、能吃苦”。
记得两年前《新财经》专访黄光裕时,他说过,“一件事只要有三分把握,我就去做,狭路相逢勇者胜。”如果黄光裕不是这样一个不怕事儿的人,没有敢闯、敢拼、敢斗的霸王性格,可能也没有国美的今天。
创业时,黄光裕有着破釜沉舟的勇气,也有踩踏“红线”的胆识。有关他“第一桶金”的“原罪”问题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
1986年,16岁的黄光裕跟着19岁的哥哥黄俊钦闯荡北京。他们从香港“捣腾”收音机、电子表等物件到北京卖,这些东西因绕开了海关,存在一定风险,因进货便宜,利润也很高。黄俊钦就曾因为倒卖电器产品,被呼和浩特警方以“投机倒把罪”查扣过。
但是,高风险阻挡不了黄光裕对高利润的追逐。创业之初,黄光裕紧贴在政策和法律的边界一路小跑。在这个过程中,黄光裕获得了高额回报。快速的成功使他的侥幸心理逐渐放大,跨过了“红线”。
2008年11月28日,中国证监会有关负责人在回答关于黄光裕案件的问题时说,黄光裕涉嫌三联商社、中关村股票异常交易案被稽查。据介绍,2008年3月28日和4月28日,证监会对三联商社、中关村股票异常交易立案稽查。调查发现,在涉及上述公司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过程中,黄光裕所掌控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涉及金额巨大,证监会已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公安机关。
狠:不计成本置敌于死地
黄光裕生性好大喜功,对既定的目标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这使他完成了其他人难以完成的自我超越。
从2005年4月开始,国美电器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先是以1.2亿元收购了哈尔滨黑天鹅;继而以1.8亿元购得中国建材旗下深圳易好家商业的全部股权;后来又并购了江苏金太阳的家电业务,投入远超1亿元。上述收购均在2005年完成。
也就是从这时起,国美电器的并购步伐越迈越大。2006年11月1日,国美电器以52.68亿港元(换股+现金方式)收购永乐,这是国美电器迄今为止动作最大的一次收购;2007年12月14日,国美电器又以不低于36.5亿元的高价曲线收购了大中电器。
国美收购大中,颇有些戏剧性。当时,业内盛传苏宁收购大中已成定局,苏宁计划于2007月12月2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但消息传出没几天,12月14日,国美电器却率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国美电器全面托管大中。据记者了解,之所以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出现如此戏剧化的结局,是因为国美在苏宁与大中谈妥价格之后的48小时内又与大中进行了接触,答应了大中电器的全部要求,并且在苏宁30亿元成交价的基础上加价20%。
不计成本,只为打败苏宁,这就是黄光裕的做法。
除了对竞争对手,黄光裕用人狠也是出了名的。
黄光裕对下属的业绩要求是非常苛刻的。国美每年年底都有一场总结会,会上公布第二年的销售目标。国美高管和员工们对此都诚惶诚恐,因为每年订的任务太高,他们从来没有达到过黄光裕提出的目标。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美员工的工资要比同行低得多。
黄光裕的工作习惯是:中午上班,到天亮下班。国美很多中高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向黄光裕汇报工作一说就是一夜。然后,黄光裕回家睡觉,这些人则直接到门口去打卡继续第二天的工作。即便是他的妹夫,在黄光裕面前也是低眉顺眼,其他员工在他面前,更是连大气都不敢出。据国美的一位高管介绍,黄光裕在布置工作的时候,现场绝对是鸦雀无声,对于布置的工作,下面也绝对是无条件服从。
这让记者清晰地记起了国美收购永乐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幕。当时,已明确表示放权给陈晓(原永乐电器董事长,永乐电器被国美电器收购后,任国美电器总裁)的黄光裕,面无表情,一言不发,似乎是为了给刚刚上任的陈晓提供表现的空间。陈晓小心谨慎地发着言,坐在一边的黄光裕因感冒不时地咳嗽两声,他每咳嗽一声,会场都会立刻安静下来。尽管黄光裕一言不发,但他的主角地位却不容忽视。
霸:渠道商凌驾于供货商之上
作为零售商,国美在与供货商之间明显不对等,国美的渠道霸权曾让供货商叫苦不迭,但也只能发发牢骚,奈何国美不得。
翻开国美的年度财务报告,可以发现家电生产企业的“进场费”是国美电器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黄光裕曾表示,进场费“就像个人收入中除了基本工资以外的其他收入,比如奖金、补贴等,是渠道综合毛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位小家电生产企业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国美电器向生产商收取各种费用,包括:进场费、管理费、上架费、空调安装管理费、展台费、代理费、广告费,等等。即使是我们这样的小企业,一年在这方面的开支也高达上百万元。”
“一句话,国美完全是单边主义,供零之间合同的谈判完全是他们说了算。要么同意,签合同;要么撤展台,走人。”国美的强势让供货商牢骚不断。
几年前,一家大型家电企业与国美谈合作。国美的负责人拿出一纸拟好的协议书,让对方签字,根本不容对方讨价还价。该企业负责人要求见黄光裕,采购负责人带他见了黄光裕,但黄也丝毫不让步。双方约好第二天接着谈,但就在当日,该企业负责人离开国美总部鹏润大厦后不久,就接到了国美的传真,告知取消第二天的约谈,该负责人只能无功而返。拥有对等谈判权对供货商来讲,在国美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在2004年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上,黄光裕曾有一段针对供货商的讲话:“其实,咱们谁也离不了谁,谁想把谁挤垮、谁想把谁控制在手心之中的可能性都不大。你若拿我黄光裕去平衡我的对手,我就有办法去平衡你的对手!”
黄光裕被拘后,记者采访了部分供应商,他们不愿深说,但从他们的言语间,记者感觉到不少供应商颇有些“翻身农奴把歌唱”的意思。还有些供货商虽然嘴上说支持国美,但实际上已经减少了向国美的供货量。
“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在和朋友喝茶,茶没喝完,赶紧去确认消息。毕竟,我们2/3的产品都在国美销售,大部分货款还没有拿到手呢,如果真的出事,这个年我们就没法过了。”某供应商说,“国美那么大的一个集团,不会说倒下就倒下的。我们也派人去国美很多门店进行调查了,销售基本没有受到影响,也没有看到有厂家撤架。”至于如何看待黄光裕被拘一事,该老板一笑置之,“终归是要出事的。再往深,我就没法说了,我们还要做生意。”
记者观察
黄光裕VS项羽
黄光裕的做事风格及其性格特征,让记者想到了历史上的一位枭雄——西楚霸王项羽。
当年,24岁的项羽有壮志,有雄心,以3万精兵尽歼刘邦56万大军。但由于他的独断专行和骄横,导致后来兵败垓下,最终落得个自刎乌江的下场。
项羽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真的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他也会败在张邦、王邦或者李邦手上。
桀骜霸气的黄光裕在性格上很像西楚霸王项羽。在创业期间,黄光裕同样有着破釜沉舟的勇气,可做大做强后,其自大、不信任人,终究导致了自己的悲剧。
这里,记者还想说说黄光裕的另一面。
第一次接触黄光裕是在2006年的夏天,记者在鹏润大厦的18层休息区等待采访。离约定时间差5分钟的时候,一个矮小的男人快步走过来,面带微笑,在离记者两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他一边弯腰点头一边伸出手来,“您好,王记者!非常抱歉,临时来了个客户,得耽误您二十分钟时间,我会尽量结束那边的谈话。”这个人就是黄光裕。
黄光裕亲自道歉,让记者有些意外,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记者的采访经历中,等待已是一种常态。一般遇到类似情况,都是秘书过来解释,老板亲自出面说明情况并道歉的着实不多。
也是在这次专访中,黄光裕坦然地说:“我没有完整地看完过一本书。”黄光裕有句名言:“知本永远给资本打工,你为什么要读博士呢,那是因为你内心恐惧,你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没有生存能力,然后你才去读博士。读博士是为啥呢?是为了能去打工。归根结底是要去打工。”
黄光裕只有小学文化。纵观他的发家历程,凡事勇在先,智在后。创业阶段,企业需要这样的企业家,带领大家杀出一条血路。但是,在企业做大做强之后,企业家要能够抑制一些贪婪,让智慧而不是胆量决定自己的行为,在法律和基本的商业规则约束下,踏踏实实地做生意。如果成功后的黄光裕能抽点时间多看看书、读读报,兴许就不会出现今天这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