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翠侠
摘要:软实力是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国高度重视的一项国力指标。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举措。法国近年来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本文通过分析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经验,旨在探讨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以适应当今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巩固和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关键词:软实力: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43-04
当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概念时,美国“软件”帝国国王比尔盖茨正成为世界首富。近年来,“软”的力量逐渐被认识、被发掘、被重视,各国争相争夺软实力“制高点”。尤其是一些大国,日益意识到仅仅是经济总量增长多少、军事装备提高多少并不能真正成为世界性大国,它需要的是软硬件的全面上升。如同一台电脑,任凭你硬件多么高端,没有先进软件也是徒具外壳而已。中国要真正成为世界强国,在发展进程中就不能把注意力仅仅放在经济增长等“硬指标”上,也应关注科学、教育、文化、法制等“软指标”建设(左学金教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高等教育承担着保存、传承、发展文化的重要职责,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地和接触异质文化的触角,是与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高等教育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勇于创新,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挑战,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一、软实力研究与高等教育
参考约瑟夫·奈关于软实力的表述,“软权力是吸引民众,而不是迫使他们改变,如有吸引力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被视为合法的或有道义威信的政策等。”“软权力源自一个国家文化、政治制度和政策的吸引力”。中国学者王沪宁指出:“把文化看作-种软权力。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崭新概念。人们已经把政治体系、民族士气、民族文化、经济体制、历史发展、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等因素看作是构成国家权力的属性,实际上这些因素的发散性力量正使软权力具有国际关系中的权力属性。”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杨圣敏认为:“决定综合国力的因素分为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两部分,即硬实力与软实力。总体来说,以资源、经济、科技、军事为主的硬实力是有形的国力;而国内各民族的凝聚力、精神面貌、思维能力与认识水平、社会稳定性、国家动员能力、政治社会体系、教育、外交影响力等因素属于软实力。软实力决定了硬实力的有效发挥程度。”
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方面,文化又是一个内容很广的概念:宗教、语言、教育、电影、电视、报纸、网络、生活方式、饮食等等都可以包括在文化范畴之内。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少几分敌意,多几分理解。高等教育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窗口,蕴藏着巨大的辐射力,它对内服务于本国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外促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当今世界,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各国纷纷把发展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举措。”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成为各军事强国(太空、外太空、陆地及海洋霸权)争夺国际市场的最重要资本,它们争夺的不仅仅是国际物质市场,思想观念领域比物质生产领域更重要。而且大学及高等教育机构还拥有人才流动、校友网络、专利、大学出版社等传播媒介,这也是扩大影响力的重要因素。
有学者指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最大的是各种软力量。包括内部软力量如制度创新、人力资源、文化辐射力、凝聚力与亲和力、高科技研发能力和外部软力量如国家形象、国际机制的控制力、国际规则的创制力和国际义务的承担能力等。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目前中国软实力的现状是缺乏大量属于中国的、具有中国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和新艺术,就内部软实力看无一不与高等教育相关。而“大学作为孕育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新的组织形式和制度结构的基地,是国家软力量的发源地。”2001年美国国务卿柯林鲍威尔在一所大学演讲时说:“对我们国家而言,没有比你们这些在这里学习过的世界未来领导人之间的友谊更有价值的财产了”。2006年4月24日时任法国外交部长菲利普·杜斯特一布拉齐在《今日法国》)撰文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经济竞争高度依赖对知识利用能力的世界里,高等教育成为一项决定性的筹码。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向外国学生提供符合当今世界现实的教育,其次是要加强法国与其母国所保持的关系。这是法国国际关系政策的基轴之一。”
二、法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改革经验
法国作为世界上最早筹建大学的国家之一,不论在高等教育的立法、体制创新,还是教育质量方面,在世界上享有较高声誉。法国的巴黎大学是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自1901年诺贝尔奖诞生起,法国产生了三十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在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获奖者中(迄今共44位),法国有9位获奖者,是获该奖第二多的国家(最多的是美国有13位)。法国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法国的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享誉世界,法国在现代高科技领域如空间、交通、电子、通信、化学、生物技术、医疗卫生和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拥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并且成果辉煌,具有举世公认的竞争优势,这些均得利于其发达的高等教育为之奠定了坚实基础。
早在13世纪时,巴黎大学就已成为了欧洲各国学子向往的求学中心,拥有外国学生上万人。伴随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浪潮,法国高等教育在上世纪90年代,与时俱进地进行了更深入改革,推动并促成了“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的建立和建设,制订了“法国吸引力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法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国际化发展阶段。自2006年,法国已成为世界上拥有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位居世界第四。
1积极推动“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建设。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以及教育的国际化交流,促使法国考虑改革高等教育中的大学与大学校双重体制,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前提下,使两者互相靠近。1997年7月时任教育部长阿莱格尔(Claude Allegre)委托阿达利(JacquesAttali)组建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1998年2月。JacquesAttali组织起草了《建立欧洲高等教育模式》的教育改革
报告,报告从法国高等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出发。针对未来的社会挑战和知识创新提出:深化改革法国现行高等教育的体制和模式,建立并全面实施欧洲一体化所必需的欧洲教育模式。1998年5月25日,值巴黎大学建校800周年之际,法国与英国、德国、意大利四国教育部长在巴黎发表了“索邦大学共同声明”,表明要建设一个“不仅仅是经济、金融、欧元的欧洲,也是知识的欧洲”的决心,从而拉开了欧洲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1999年6月19日,在“索邦大学共同声明”的基础上。欧洲29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在意大利波伦亚(Bologne)发表了关于欧洲高等教育改革即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建设的《波伦亚宣言》。至2008年共有包括俄罗斯在内的46个欧洲国家加入“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建设计划。
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建设规定的六大主要目标是:(1)建立使各国大学文凭更加清晰透明并可进行相互比较的体制;(2)设立以"LMD(即:学士-硕士-博士)学制“(也称为358学制)为基础的高等教育课程体系:(3)实行在欧洲各国之间可自由转换流通的“欧洲学分(ECTS)”体制;(4)减少行政障碍、促进大学生、教师、科研人员及行政工作人员在欧洲范围的流动;(5)开发共同的教学质量评估工具与方法;(6)开展网络合作、加强大学课程内容的欧洲维度。
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建设在确保各国文化教育差异的同时,协调统一了欧洲高等教育体制结构。促成了大学课程和文凭的对等与协调,促进了欧盟成员国间的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促进了人才的自由流动和劳动市场开放,加强了各大学问更紧密的合作,增强了欧洲高等教育在国际上的竞争性。
2适时调整政策,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在法国培养外籍精英是扩大法国影响的长久之计”,“加强法国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既树立了法国对明日精英们的影响,也保证了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国际关系稳定与平衡的保障。”1998年,法国重新调整留学生政策,制订了鼓励接纳外国留学生的一系列措施。包括颁布新的留学生法律,建立旨在海外推广法国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等等。这些政策措施在强调大力发展法国高等教育与欧洲各国合作的同时,也优先向有良好科研教育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墨西哥和巴西倾斜。2005年,法国计划总专员署发表了《2020的大学生与研究生:国际学生流动与法国吸引力的关键》的报告,报告中认为国际精英人才流动是法国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为此,法国政府推出多项增强法国吸引力的措施,包括:(1)PIM(大学生国际流动鼓励计划)招标项目2005年获得220万欧元预算。(2)EduFrance(法国教育国际协作署)推出法国高等教育课程供应资讯的门户网站;(3)简化外国留学生入境法国和在法国居留的行政手续,增加奖学金数量,设立统一接待窗口等;(4)外国留学生的“法语程度”,不再成为注册入学的一项预选条件。(5)为高等院校建造崭新校园:2005年9月,法国政府拔款1亿欧元,专门用于大学校园翻新。这些措施极大地改善了法国接收留学生的条件,方便了外国留学生申请来法国学习和生活。2006年7月,法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关于外国移民融入法国的新法律并于2007年8月生效。修订内容涉及留学生学历要求、延长留学居住签证、特需人才引进、“外派职员”优惠及非法移民严控等政策。新移民政策对赴法留学生进一步敞开大门,尤其是那些攻读硕士以上学位的高素质留学生获得更多便利。
3设立专门机构,对外推广法国高等教育。1998年11月,法国外交部和教育部共同成立法国教育协作署(EDUFRANCE)。负责在海外推广法国高等教育。2005年,已在世界50个国家设立82个法国高等教育署(Edufrmace)办事处,为外国学生提供留学信息。
2005年开始,法国驻各国领事馆新增设一个部门,这就是法国留学中心(CEF)。该机构是向外国大学生介绍法国的高等教育组织,为准备来法国留学的外国大学生提供全程指导和跟踪,并负责对留学人员进行筛选工作。
2007年,为进一步加强法国的高等教育推广,吸引高层次人才,法国外交部和法国国家教育高等教学与研究部一起在各大院校的协作下共同创办了CampusFrance(法国校园管理局)。择校、注册、签证、住房和升学等所有与外国留学人员有关的工作,均由法兰西校园管理局统一协调,协助外国学生顺利实现到法国学习进修的计划。
4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的跨国发展。大学校际合作一直是展示法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渠道,校际国际合作涵盖了诸多方面、呈现了多样的形式。
最常见的形式叫做“法语系列教学”,它由一所或多所法国大学与一所当地大学实行合作,主要培养大学第二阶段(即硕士阶段)的学生。2005年,共有11000多名学生在全球167个法语系列教学中注册入学。大约有181个法国高等教育分支机构设置在外国大学内部,颁发联合文凭,且部分或全部法语授课。
第二种形式是在国外合资设立法国大学,此类学校完全沿用法国大学的标准和教学方法,颁发在法国和当地都认可的双重毕业证书。埃里温的亚美尼亚大学和开罗的埃及大学就是在得到了政府的大力资助之下创建的,学生的培养从本科一年级开始一直到博士阶段,并为学生颁发法国和当地双文凭。
第三种合作形式是最近才兴起的,主要由一些全球知名的法国大学、法国大学校在国外设立分校。2005年巴黎索邦大学在阿联酋设立分校;2005年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立了中法学院。中法学院的课程设置为6年,全部由法国老师执教。2005年9月开始招生,招收的都是中国最顶尖的学生。
三、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选择
国际化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而是涉及文化、政治、法律、技术、环境特别是教育等各个层面,影响到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形态、文化形态和政治形态,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随着国际化趋势的新发展,每个国家的高等教育也在融入国际化体系之中,并发挥重要作用。
法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对其本国以及整个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改革措施对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该树立国际化意识,致力于推动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的流动,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的国际吸引力,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努力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提供智力支持。
1树立国际化观念,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高等教育国际化,如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抵挡不了的世界潮流,我们必须主动去适应它、迎接它、利用它,而不能游离其外。只有更多、更好地
融入到国际化环境当中,才能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和管理方法,才能站在学科前沿与世界对话,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强调要“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因此有必要尽快确定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从思想意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创造条件,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接轨,争取和扩大话语权。国际化不是西方化,不是照搬西方模式,而是结合我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特点,制定适合我国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国际化路径,从而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1996年法国开始进行高等教育改革时,法国前教育部长贝鲁在谈到大学改革的模式时,就批评了那些“总是看到邻居草地的草更绿”的思想。另一位法国教育部长吕克费里(Luc FERRY)(2002-年2004年在任)则指出,改革目标不是把法国大学变为哈佛或斯坦福大学的复制品,而是要使法国重新成为外国学生的留学首选地。
2勇于改革创新,建立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国家教育事业十一五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动力。着力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投入体制、办学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转变政府职能和管理方式,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形成更加有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这就需要勇气和决心。需要创新意识,需要改革的魄力,上下一致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符合中国发展需要的“人民满意的教育”。
其实,法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进行了多次高等教育改革,但大多数改革以失败而告终。除了历届政府的更迭导致政策缺乏连贯性以外,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没有达成改革共识。而在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建设过程中,法国以坚定的政治意愿投入改革,是积极的倡导者、参与者。改革后的法国大学呈现出崭新面貌,大学之间的合作得以加强。大学的课程得以统一协调,不同类型的大学校开始向新的体制靠近。引领并促进了一个更加透明、更加开放的欧洲高等教育模式的形成。
3苦练内功,重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要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都是其在国内发展的基础上而实现国际化的,国内发展是国际化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从国际化的视角观察世界著名大学。我们注意到:国际知名大学并不是因为“国际化”而“知名”,而是因为“知名”而“国际化”。13世纪时,巴黎大学因其思想活跃,知识丰富、学风严谨而名声大振,成为了那个时代欧洲学子向往的求学中心,以致英国王室也参照其科系设置建立了后来著名的牛津大学,从此巴黎大学有了欧洲大学之母的美誉。因此,一所大学要想走向国际化,就必须首先苦练内功,重视教育教学质量,在某些领域成为国际领先。这就是国际知名大学“有名”的秘密,具有“吸引力”的武器。
4加强国际交流,增强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高等教育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又是一种文化形式。教育交流本身就是知识、思想、文化乃至制度影响力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近代以来。欧美的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教育交流形成的。一方面,许多落后地区的国家和地区的青年到欧美留学,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许多西方文化的规则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欧美通过各种方式到亚非国家进行教育传播,直接扩大了欧美文化的影响力。
1999年开始的欧洲高等教育共同空间建设从欧洲内部来看,强调欧洲文化趋向,倡导建立“知识的欧洲”,通过推动区域内的高等教育合作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欧洲外部,则倡导提高欧洲教育体制和欧洲高等教育机构的知名度对国际学生和科研人员的吸引力,建立欧洲文化、文明的优越形象,扩大欧洲影响力,从而增强欧盟的软实力。
当今世界,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造成世界新的不平等的温床。国家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实质上就是教育的竞争。因此,面对全世界社会和教育的深刻变革,面对全球化的挑战,面对“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嚣张。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滚滚潮流,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坚持文化多样性,发挥我国的优秀文化和教育优势,坚定地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国际化之路,从而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
责任编辑仝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