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产生及其地域文化性透视

2009-04-29 05:38
理论月刊 2009年11期

言 风

摘要: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具有通俗性、形象性、流行性的特点。它直接敏锐地反映了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湖南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湖南方言流行词语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文艺作品、地方报纸等产生和传播的。求异求奇的社会心态是其产生和流传的基础,湖南特有的地域文化是其诞生和流传的沃土,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催生湖南方言流行词的动力,而湖南当地传媒对方言词语的流行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关键词:流行词语;方言词语;语言文化学

中图分类号:H1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15-03

方言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话。就一般情况来说,在一定的地域形成了方言,同时也形成了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互相推进的。

词汇是语言要素中变化最频繁、最迅速、最活跃的因素。从词汇的生成来看,反映最灵敏的又是流行词语。什么是方言流行词语呢?方言流行词语是指具有很强流行感,频频在媒体、人们口头出现的,具有不同于共同语词义的词汇。方言流行词语是一种流行文化现象,它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能够直接敏锐地反映特定的地域文化和生活在某一方言区的人们的观念心态,体现出当代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和创新。由于在一个时期里使用极其频繁,方言流行词语有着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力,具有相当深刻和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湖南方言流行词语就是以长沙为中心,包括全省各地出现的反映社会特有的事物或现象的流行词语。其中不少词语具有浓厚的湖南地域文化色彩。

一、湖南方言流行词语的产生途径

(一)通过电视媒体产生的湖南方言流行词语

近年来,湖南广播、电视传媒事业飞速发展,形成了一些颇具影响力、收视率较高的电视栏目。一些湖南方言中的常用词语和某些非普遍运用的词语之所以能成为流行词语,主要是因为这些词语被当红主持人在高收视率的电视媒体中巧妙而繁复的运用。比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和《越策越开心》两档节目在湖南乃至全国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这两档节目中被运用的某些方言词语很容易就成为了流行词语。而电视节目中使用的方言流行词语主要是为了起到一种调侃的作用。例如:

1“策”,在湖南方言中至少有以下几种意思:(1)谈话、闲谈:“他们有事就在一砣策。”(2)调侃,即用言语戏弄、嘲笑:“别个胆子细,莫策他!”;(3)形容某人话多,或形容某人能说会道,称之为“策神”。“汪涵和马可是湖南的策神。”目前,“策”的这三种意思被湖南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然而我们在《长沙方言词典》中没有找到“策”,《长沙方言研究》第70页有“策”,但读为人声。没有当今流行的阴去声调的读法,也没有上述三种意思。一个本没有特殊意思的“策”为什么在湖南的街头巷尾流行起来,成为使用频率极高的流行词呢?这是由于受湖南电视娱乐节目《越策越开心》的影响。

2“那确实”,意思是对别人说法或观点的认同。同“策”一样,在湖南话中本没有这一意思,人们平常用“确实”、“的确”来表示对别人观点的肯定。但由于《越策越开心》节目中,“那确实”被主持人反复使用,很快就被湖南人竞相引用,以至成为街头巷尾男女老少茶余饭后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

3“妹砣”,在长沙方言中的本意是“年轻女孩”,现在是对年轻女性的泛称,是湖南人口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人称名词。如对宾馆、酒店等服务场所的女性均可称为“妹砣”。而这一词语的流行,主要是因为在湖南的一些电视娱乐节目中主持人经常调侃地要求年轻男嘉宾学的第一个湖南方言就是“妹砣”,这使得年轻人竟相模仿并逐渐流行起来。

4“霸蛮”,在各种节目中,湖南人经常说自己的群体性格是“霸得蛮,耐得烦”。在《越策越开心》邀请李谷一老师做的一期节目中,李谷一老师的一句“我们湖南人是霸得蛮,耐得烦”使得这六个字更加流行,并为全国人民所了解。

(二)通过文艺作品产生的湖南方言流行词语

以长沙方言写出的文学作品或拍成的电影电视剧很少,而能在受众中产生很大影响的基本上是没有,所以,在文艺作品中广泛使用长沙方言并能使之流行起来的文艺样式主要是以方言表演的相声和小品,尤其是湖南本土笑星奇志大兵和杨志淳的方言相声和双簧中使用的一些词语在湖南迅速流行起来。例如:

1“哈俐油”,在长沙方言中,本意是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人很傻,但还不到流行的程度。由于奇志大兵的双簧中塑造了一个“哈俐油”的经典形象,使得这个词迅速流行起来,大有取代“哈宝”、“蠢宝”等词之势,使用时不乏喜爱之意。

2“灵泛”,表示机灵、聪明或灵活、灵便。在奇志大兵的相声中。大兵和奇志表演了一个明星给名为“灵泛得乐”的保健品打广告的故事,在相声中,两人围绕“灵泛得乐”做足文章。由于这个相声针砭时弊,讽刺了虚假广告,刻画了某些名人唯利是图的嘴脸,喜剧效果极佳,使得“灵泛”一词深入人心。湖南人在日常生活中夸赞别人聪明,常常会说:“你硬是吃哒灵泛得乐勒!”

3“杨五六”,相声演员杨志淳在湖南经视的“杨五六笑传”中扮演了一位居委会委员,其名字“杨五六”源于方言词“杨五六成”,即形容人做事东一下,西一下。杨志淳生动的表演使得“杨五六”的形象深入人心,也使得这一词语广泛流行起来。

(三)通过地方报纸传播的湖南方言流行词语

在湖南方言流行词语产生和传播的过程中,各级地方报纸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以《潇湘晨报》为例,仅2006年7月1日到2006年10月18日的110期中就有29期的新闻标题不同程度用到了方言流行词语。至于正文部分出现的流行词语就更多了,几乎每期报纸都能找到这样的词语。

报纸中的方言词语主要出现在人民比较关注、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本地或市民新闻报道中。究其原因。一是在报道时引用原话,能更真实、生动地反映事件发生时的情况;二是对本地读者而言,方言词语更富有表现力,更贴近他们的生活,读来有亲切感。此外。文化、体育、娱乐新闻中方言词语也出现得较多。记者在报道时,为尽可能体现“轻松”、“娱乐”,逗读者一笑,往往会使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却又能准确表达意思的方言词语,懂方言的读者读到,自然会会心一笑。而某些方言词语由于使用频率较高,便逐步在大众的口头流传开来,成为了在湖南广为流行的时尚词语。例如:(1)“撮把子”:即骗子。《说是透明镜,其实是“撮把子”》(《潇湘晨报)2006年10月13日)。(2)“了难”,意为调解纠纷、解决难题或了结事件。“去长沙了难是领导安排……他在法庭上并未指出授意他去了难的领导究竟何人。”(《控辩双方激辩

“先贪后捐”》,《潇湘晨报》2006年8月11日)。(3)“带笼子”,指卖主设圈套引诱顾客上当。《唱株潭大市场‘带笼子”的多》,(《乡土晚报)2006年8月11日)。(4)“醒门子”,指暴露目标或底牌。被许飞“醒门子”,张亚飞也毫不示弱地曝出许飞喜欢1号“华仔”,厉娜则羞涩承认更喜欢2号“华仔”。(《三个华仔现身长沙》,《潇湘晨报》2006年7月26日)。(5)“有路”、“有戏”:意为没希望。《湘军保级基本有戏哒》(《三湘都市报》2006年10月15日),《水上大排挡这回有路哒》(《潇湘晨报》2006年7月20日)。(6)“绊式样”:意为出丑、没风度。《式样,绊着绊着就习惯了》(《三湘都市报)2006年10月19日增刊《新壹周》)。(7)“拽味”:意思是神奇、不错。《到网上偷听长沙,拽味》(《潇湘晨报》2006年10月9日)

二、湖南方言流行词语的特点

(一)通俗性

从很多流行方言词语的内容上来说。大多数表现日常生活,是表达当今流行的和老百姓所关心的事物和现象。刚开始只通行在文化层次较低的阶层,随后扩散,成为地域方言中的流行语。因此。湖南方言流行方言词语具有浓厚的方言色彩。不同地域的流行语常能反映不同的地域文化。再加上创造者和使用者主要是市民阶层,所以流行方言词反映的主要是社会下层文化,其褒贬色彩体现的主要是市民阶层的趣味和价值观,具有日常口语色彩,非常通俗。

(二)形象性

形象性是湖南流行方言词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特征。它常常采用比喻的方法产生引申意,立意新奇、新颖生动、富于表现力,颇具形象性。例如:“吃哒铁”。用吃铁比喻做事情的胆量太大。“捡篓子”,用拾到篓子比喻得到便宜。“提篮子”,用空篮子比喻空手赚钱。“扯麻纱”把纠纷比喻成像一团乱麻一样扯不清。

(三)流传性

流行方言词语是一段时间内人们喜闻乐用的词语。它一经产生并流传开来,就具有独特的新鲜感和强大的生命力,被大多数人接受。它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频频出现,甚至传媒也会为了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竞相使用。为它的盛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确实”“了难”等具有方言特色的词语,通过娱乐节目的主持人在普通话中偶尔插入又反复使用,已经成为湖南街头巷尾使用最为频繁的口头禅。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用湖南方言表演的节目,如《一家老小向前冲》等,这更加促进了湖南方言中某些词语在大众中的流传。

三、湖南流行方言词语的地域文化特色

(一)湖南流行方言词语体现了湖南特有的地理气候特征,体现了湖南人的全体性格特征

湖南地处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地段,降水丰富,镜内河流、湖泊密布,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水泽之国”。这样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水乡文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水”有了不可分割的关系,表现在语言上,一批与“水”这个语素相关的词语应运而生并流传到湖南各地。例如,在长沙话中,拉关系、走后门被喻为“走水路”;作风不正派的男人被称为“水老倌”;不正派、庸俗下流叫作“水里水气”:肤色被称为“水色”等。

湖南古称南蛮之地,其三面环山,北面又阻于长江洞庭,所以古代时与外界交往颇为困难,而大凡交通不便。对外接触较少的山区居民,性格都较为率真强悍,加之湖南在古代有大批外来移民(江西为主)在战乱中迁入,这些移民往往会受到当地土著的抗拒,因而械斗之风在湖南极盛,湖南人就这样长期处于激烈的竞争的环境中,一直维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从而形成了强悍的性格。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湖南人十分“骠悍”,“其俗剽轻、易发怒。”光绪《湖南通志》中也有“民悍劲而不能为欺诈”,“要以劲直任气。好文尚义”的记载。历史的积淀,使湖南人养成了“强悍刚烈,倔强霸蛮”的性格品质。湖南方言的流行词语也深深地打上了这种群体性格烙印。在这些词语中,有一批反映了湖南人蛮、倔、强悍的传统性格。例如:“霸蛮”、“蛮巧”、“行蛮”、“有狼”、“发狠”、“抬横杠”、“过硬”、“猛天搭地”、“厉霸”、“咬筋”等。

(二)湖南人求并求奇的社会心态是流行方言词产生和流传的基础

毋庸置疑,追求新异是人类创新的动力,语言的发展同样如此。湖南人历来就有“敢为人先”的气魄和胆量,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喜欢用富有新鲜感、刺激性、时代性的热门词语以表示自己紧随时代大潮。湖南方言流行词语的创造者大多是年轻一代,接受者则往往是由年轻一代扩展到年长一代,最后在某个时空条件下,形成共识性的社会符号。年轻—代极力以自己独特的言谈举止来引起他人的注意,以自己与他人的不同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和表现自己的社会身份,喜欢使用新词语来显示其标新立异的天性。方言流行词语本身的新颖性和鲜明的‘标新立异倾向,最能迎合青年的个性追求和自我选择时的种种心态。而人类这种求异求奇的心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是求变化创新的心理。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不愿意使用一些用久了,用滥了的旧词语,而喜欢别出心裁地采用一些带有时代性的新词。这一点在湖南流行方言词的创造和使用上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例如:“叭叭叭”(八九十年代的流行词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流行已变成“摩的”、“踩士”、“慢慢游”。人们在求新的基础上追求标新立异,显示自己的独特的社会心理比以往强烈多了。而这种个性意识的突显催生了一大批新颖别致的方言流行词语。

(三)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催生方言流行词的动力

语言的发展受社会发展的制约,语言所反映的事物都是社会中已有的或将要出现的事物,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造出一些子虚乌有的词语,所以方言区的社会经济特色会在语言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创造出相应的词语并使其流行起来。

湖南虽是鱼米之乡,但在过去生产力水平低,经济不发达,人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是头等大事,所以“吃”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见面打招呼首先要问一问“吃饭了吗?”以示寒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都与“吃”相连,例如重复以前说过的话叫“炒现饭”;被别人欺负叫“被吃住”;受人欺负的对象叫“下饭菜”;做事容易叫“喝蛋汤”;性格懦弱的人被称为“糯米坨”;尝试去做某事叫“去试下味”。这些都是用饮食上的词语来描绘日常生活现象。民以食为天,饮食历来被作为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条件而倍受重视。在湖南人的思维中,这种以食为本的极度推崇饮食的文化心理占很大的优势,自然以“吃”来构词并广泛流行是理所当然的了。

随着时代的巨变,湖南的经济日趋繁荣,对外交流也逐步扩大,那些过于土俗或带着过去时代烙印的方言词语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或只在小范围内保留着。1980年代以后的青少年一定对60年代的流行词语如“红锅菜”(不放油炒出的菜)、“二蒸饭”(为了出饭率高,蒸两次而成的米饭)毫无所知;对“洋芋”(马铃薯)、“洋针”(别针)、“洋瓷碗”(搪瓷碗)等感到陌生或知之甚少。因为它们都属于过去。属于物质文明欠发达的时代。改革开放后,湖南与外国的接触往来越来越多,与沿海城市的交流日益频繁,港台、粤方言的一些词语及英语的借词,逐步渗透到湖南方言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的士”,这个原型为“Taxi”的英语词经过粤语音译之后成的“的士”,虽然汉语中已有“出租汽车”与之等义,但“的士”以其简洁、经济、上口、新颖在全国各地站稳脚跟并发展扩大,湖南虽身处内陆,但改革开放的大潮仍强烈冲击着这方热土,因此在湖南方言流行词语中我们能见到数量不小的外来词。

(四)湖南当地传媒对方言词语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近年来,湖南的传媒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业内有“影视湘军”之说。一些湖南方言词语之所以能成为人们口头上的流行词语,湖南的传媒是起着相当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的。

如上文所述,“那确实”这个词,由于被几位当红主持人在收视率极高的电视节目中巧妙多次地使用,成为了湖南乃至全国街头巷尾使用频率极高的流行词。

而用湖南方言创作的艺术作品对某些湖南方言词语的流行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近几年来,用长沙方言表演的相声小品在湖南当地的媒体中收视率极高,剧中演员的某些口头禅就走下荧屏成了湖南普通百姓的常用语了。一些地方性的报纸为了如实、生动地反映当地人们群众的生活,更大限度地吸引读者,常常不同程度地使用方言词语。由于传媒受众的广泛性,其对方言词语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湖南方言流行词语是湖南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透过这些方言词语,我们可以了解湖南的民间习俗、文化传统等。深入研究方言词汇以及它所表现的地域文化内涵,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蕴藏在语言中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及人们思维方式特点;并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消除方言的分歧,为共同语的普及做出贡献。

责任编辑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