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概念的科学性质疑

2009-04-29 05:38:06郑志国
理论月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低碳经济科学性可行性

郑志国

摘要:低碳经济概念根据经济活动中碳基能源消耗和排放的数量变化给经济命名,存在概念构造缺陷。这种方法界定的内涵过于狭窄,不能准确揭示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也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其宽泛解释所表达的内容看不出什么新意,基本上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概念所涵盖。在我国应慎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关键词:低碳经济;科学性;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0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103-03

近年来,有些专家和官员提出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用意无疑是好的。“低碳经济”概念最早见于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英国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的直接目的是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此,英国政府提出了明确的行动目标: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20%,2050年减少60%。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对本国乃至部分发达国家也许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低碳经济”概念是否科学?在我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否可行?这些问题的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一、“低碳经济”概念存在构造方法缺陷

给经济形态命名有多种方法:一是根据主导产业命名,如称工业经济、农业经济(现在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也指部门经济);二是根据资源配置方式命名,如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三是根据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某种生产要素或生产工具命名,如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四是根据资源利用方式命名,如称生态经济、循环经济。这些命名所形成的概念能够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低碳经济概念是根据经济活动中碳基能源消耗和排放的数量变化给经济命名,构造方法存在明显缺陷。

人类经济活动引起地球大气层温室效应增强的问题症结是碳失衡,一方面大量消耗煤炭和石油等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另一方面大量砍伐森林,毁坏植被,引起碳汇显著下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双管齐下,即从降耗减排和增加碳汇两个方向做出努力。后一个方面的作用不亚于前一个方面,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应当有所侧重。“低碳”只反映了前一个方面,而未能反映后一个方面。虽然通过对低碳经济内涵的宽泛解释可以把后一个方面包括进来,但是概念本身的构造方法毕竟是有缺陷的。

目前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是多方面的,除了全球变暖之外,还有臭氧层破坏、酸雨、淡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等,这些问题需要统筹解决,探寻新的经济发展途径和方式。虽然低碳经济概念强调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是这样做还不足以应对各种环境问题。诸如节水问题,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就没有反映,而这些问题和温室效应问题同样紧迫。显然,根据应对某一方面环境问题的需要提出发展什么经济,是一种带有片面性思维的结果。

同传统经济相比,未来经济应当具有的最重要的特征是遵循包括生态规律在内的客观规律,全面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达到高效率、低消耗、低污染乃至零污染。这些特征是“低碳”二字难以概括的。也就是说,低碳经济所界定的内涵过于狭窄,如果不做宽泛解释,则不能反映未来经济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趋势,也不能全面反映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目前一些文献对低碳经济含义做了非常宽泛的解释和引申:有的认为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源利用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有的认为它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如果这些宽泛解释表达出新内容,当然是可取的。问题在于这些宽泛解释所表达的内容看不出什么新意。基本上为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概念所涵盖。虽然在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中从高碳到低碳的转变非常重要,但是低碳经济概念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内容还不足以提升到新经济形态的高度。

二、碳排放问题可以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统筹解决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不同国家的学术论著和官方文件对未来经济有不同的分析和描述,这是很正常的。在学术上不论提出什么概念,都可以进行研究。但是要把这个概念推广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变成人们的行动,就要求它内涵清晰,简明易懂,经得起推敲和检验。低碳经济概念看来还达不到这样的程度,它强调的碳排放问题完全可以在发展循环经济或生态经济中统筹解决,不应撇开人们已经普遍认同的循环经济概念另外提出低碳经济概念。

国际上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已有几十年时间,国内也研究了十年以上,理论基础比较深厚。例如,曲格平认为:“所谓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冯之浚等人认为:“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它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虽然不同人的定义和解释有差异,但是循环经济概念反映了一种新的资源利用方式,内涵清晰,切合实际,已被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外延能够涵盖所谓低碳经济。

不仅如此,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实践也相当丰富,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法律和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积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党和国家有关文件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两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已经做了比较全面而周密的部署。例如,我国“十一五”规划对发展循环经济做了具体部署,党的十七大报告和一系列重要文件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于2009年1月1日施行。该法科学界定了循环经济及其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原则的内涵,明确规定了政府、企业和公民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权利义务和基本管理制度,着重提出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规范和要求以及激励措施和法律责任。其中第一章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本法所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这一规定对碳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显然是适用的。这一法律颁布之后,全国已有26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进行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建设了循环经济园区,并正在逐步拓展。目前国内外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行动计划和对策建议,没有超出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和有关法律文件及规划所涵盖的范围;循环经济的再利用和资源化内容,则是低碳经济概念所不能表达的。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的制定是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

果,具有重大意义,理应积极贯彻实施。碳排放问题完全可以在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相关法律的框架下加以解决。

三、我国应慎提“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概念有其特殊内涵,那就是强调减少化石燃料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这一点的限制性很强,在国内制定行动计划时要慎重,切忌作茧自缚。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积极努力,但是不能接受发达国家单方面提出的减排任务,也不能完全顺着他们的思路来减排。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目前的产业结构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异。例如,我国经济总量中第一产业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每年森林和农作物生长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据专家估算,1980-2005年中国造林活动累计净吸收约30.6亿吨二氧化碳,森林管理累计净吸收16.2亿吨二氧化碳,减少毁林排放4.3亿吨二氧化碳。此外,每年各种农产品总产量在20亿吨左右,农作物秸秆数量更大。估计这些农作物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数量不少于被森林吸收的数量。虽然被农作物吸收的二氧化碳当它们被消费和自行腐烂时有一部分重新被排放到大气中,但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然需要各种农产品,农业发展能够吸收二氧化碳,比那些只是单纯排放二氧化碳的产业发展毕竟有利于保护大气环境。况且,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改进生产方式,更加合理地利用农产品特别是秸秆等物质,完全可以做到农业生产吸收的二氧化碳大于排放的二氧化碳,从而实现净吸收。例如,截至2008年底,我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3050万户。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3.95万处,每年生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沼肥3.85亿吨,相当于替代185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500多万吨。农作物秸秆、皮渣和人畜排泄物通过沼气池转化为清洁能源和肥料,替代煤炭,可以实现农业发展对二氧化碳的净吸收。这是其他产业不可替代的。从提高农业对二氧化碳的净吸收水平来看,从文字上表达不是“低碳经济”,而是“高碳经济”。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情况不同,它们经济中农业比重很小,几乎没有增加碳汇潜力,因此主要关注第二三产业的减碳问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方向不能按照发达国家所讲的那样片面强调减少碳基能源消耗。而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从节能减排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做出努力和贡献。

如前所述,低碳经济概念内涵有很强的限制性。付诸行动时要求提出可衡量、可报告、可核实的限排和减排指标。英国提出发展低碳经济是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行动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按照一些学者的建议在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势必要制定减少碳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行动计划;如果不制定这样的行动计划,只是重复或强调目前已经采取的措施,则不足以支撑“大力发展”。假如一方面讲“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另一方面又不提具体行动计划,或者虽然提出一些指标,但是不能很好完成,碳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依然增加,那样既不便向干部群众宣传,也不好对国内外解释。

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大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有的还在加紧转移;同时他们的节能减排技术也不断取得突破,正在本国推广应用,对发展中国家则加以封锁并设置环保门槛。目前在中国每年消耗的煤炭和石油等能源中,大约有1/3-1/4是用于生产最终供发达国家消费的产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发达国家讲“低碳”实际上隐含某种不公平条件。我们不反对人家这样讲,但是在碳排放问题上保持低调较为主动。

责任编辑刘凤刚

猜你喜欢
低碳经济科学性可行性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低碳经济下银行金融发展浅析
浅析国际贸易规则受到低碳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