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检验中的实验室质量控制(QC)和室间质评(EQA)

2009-04-29 05:23孙长杰邓继业湛玉良芦宏凯
医药与保健 2009年12期
关键词:质量控制

刘 冰 孙长杰 邓继业 湛玉良 芦宏凯

[关键词] 血液安全;成分输血;室间质评(EQA);质量控制(QC)

[中图分类号] R446.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12-179-02

输血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应用于临床己有百年历史。输血医学的快速发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发展成一门综合性为临床多种疾病提供支持治疗的一门独立学科。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医学与工程技术科学的结合,特别是近年来专用于输血检测的大型精密仪器的开发利用及各种高新技术的渗透,输血学也进入了时代性的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日益增多,血液安全已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关注的社会问题。2000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是:“血液安全,从我做起”。鉴此,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血液安全四大战略。第四条即是:通过临床上血液的合理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真正做到只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给需要的血液成份。

1输血科与临床护理人员联系及标本的规范化采集

输血科应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从输血申请单的受理到告之患者准备,标本的采集到运送至实验室的过程中,大多数工作由护理人员承担,而标本采集的质量直接影响输血的检验结果。根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定输血后,医护人员应持输血申请单和贴好标签的试管,当面核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病室/门急诊、床号、血型和诊断,采集血样。由此输血科必须加强与临床护理人员的联系,通过组织讲座,讲解有关安全输血的知识、法律法规和文件,讲解所用试管的类型及是否抗凝及采集的数量。并且特别强调受血者的血样标本,必须是输血前三天之内的。因此患者择期用血应掌握好采血时间不能过早。只有保证采集样本的质量才是保证输血前检验结果的首要保证。

2输血科与临床医生联系保证血液的管理使用,真正做到给需要输血的患者输给需要的血液成分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推荐的输血阀值为Hb<70 g/L。美国血库协会(AABB)则建议Hb<80 /L作为输血阅值。然而制定一个统一的输血指征用于所有患者是不现实的。但我国目前临床输血指征偏宽,带有随意性。并存在搭配性输血等不必要的增加传播疾病的风险。并且“冷链”保护意识不强。有些血取回后将血液置于室温下的时间过长。

成分输血是由Gibson于1959年首先提出来的。输血科应加强与临床医生的沟通,更新陈旧的输血观念。组织讲座讲解全血疗效与红细胞相似而不良反应却比红细胞多,现有的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更能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输血学发展到今天,全血已是制备成分血的原料。目前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分输血比例几乎达到100%,全血仅用于血容量不足伴有进行性失血的休克患者。应大力提倡自体输血,其中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输血,回收式自体输血。

3输血科与临床联系及医院行政管理方面的支持

输血科与临床的联系应是医院有组织的纳入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在医务科的支持协调下,为输血科与临床的交流提供平台,使之间经常组织学术交流,互相了解、互相支持、共同协作。根据《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及《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关文件依法进行安全合理用血,确保血液安全。

我国的临床输血己逐步纳入法制轨道,在全国各个地区己基本建立组织良好,受国家控制的具有质量管理体系的输血服务机构。各级血站大力开展无偿献血,严格筛查血液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血。

4室间质量评价(EQA)

室间质评常用方法是由质控部门定期发放质控品到各实验室,各实验室按规定日期检验,并将检验结果及时回报质控中心。每项检测的质控品一般为5份,包括3份阳性和2份阴性质控血清,阳性血清含强、中、弱各1份。

4.1依据标准化程序EQA参加者的工作流程如下:接受质控品→检查申报表和质控品的破损情况→接收到后反馈给组织者→在规定日期内检测→回报结果(由主任签字)→收到评价报告→分析结果(由主任签字)→决定是否采取纠正措施→结束并记录。

4.2检验仪器和其他与临床检验结果有关计量器具都应事先经校准方能进入实际应用,所有能够溯源到国家基准的仪器或器具都应到国家指定的有关部门进行校准,对于那些无法直接溯源的较复杂的仪器设备,实验室应要求生产厂商根据有关规定定期对仪器进行校准,同时实验室还应根据有关技术要求或厂家说明选用相应校准品对检验仪器进行校准。

4.321世纪就是“质量的世纪”,卫生部临检中心针对将我国国情组织起草了我国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以便使实验室的管理进一步规范。ISO15189:2003《医学实验室一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标准即将作为我国的国家标准,而核心的工作就是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

5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5.1质量保证措施有:①质控组织和制度的建立;②人员业务水平和质控知识的培训,以及职业道德教育;③测定方法的评价和选择;④测定试剂的选择、储存和评价;⑤仪器的评价、选择、校准和维护;⑥定量器具的校准;⑦工作的环境;⑧受检者的准备;⑨标本的采集与处理;⑩测定过程质量控制(加标本和试剂的量;温育的温度与时间,标本的核对)。

5.2质量控制质量控制(QC)是指在每一次试验中保证实验正常进行所必要的各种措施,是质量保证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实验中发生的误差有系统误差,过失误差和随机误差。前两种误差可以通过质控工作预防和控制,后一种误差难以预料和避兔,但随机误差应有一定规律,即正态分布。利用统计学的室内质控图对每次实验质量进行控制是实验室常用方法。

5.3确定输血科与临床的职责权限,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明确科室之间沟通和协调方式。按照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去制定和建全规章制度、岗位职责、技术操作规程。对风险进行鉴别、排查、控制。建立层层管理机制,责任到人。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上下联动协调一致。促进输血医学更科学、更安全、更合理、更有效的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参考文献:

[1]季阳.血液传播疾病的检测方法及质量控制[A]//李慧文.中华输血医学文集[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田兆嵩.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丛玉隆.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结合[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6,1.

[4]赵亚娟.提高检验质量需重视检验科与临床的联系[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6).

[5]邓硕曾.血液保护与节约用血[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4).

[6]高峰.改进血液病毒检测,提高输血安全性[J].中华输血医学杂志,2001,24(3).

[7]杨振华.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8]童清,王清涛.临床化学定量测定室间质量评价的有关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

[9]翟建新,焦连亭.浅谈我国室间质控评价计划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6).

[10]Libeer JC,Baadenbuisen H,Fraser CG,et al.Characteriz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external of quality assessment schemes(EQA)according to objectives such as evaluation of participant bias and standard deviation[J].Eur J Clin Chem Clin Bilchem,1996,34:665-678·

(收稿日期2009-10-28)

猜你喜欢
质量控制
浅谈机车总风缸的制作质量控制
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究
沥青路面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关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要点以及质量控制的思考
浅析水利工程施工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浅谈在公路桥梁施工环节的质量管理及控制
浅谈石灰土基层施工及质量控制
黄土路基台背回填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