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 奇 邱观建
摘要:黑格尔的“主奴关系辩证法”在东西方思想史上均有不同的阐释;后现代主义在中西学术界也有殊异之解读。本文倾向于把主奴关系辩证法解读为“人的内在自我教化”和“方法论功能”,并以此作为理论质点,绘出现代性的主人谱系和后现代性的奴隶谱系,把主奴关系的辩证运动理解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发生的真正动力学。
关键词:主奴法;后现代主义;主体精神;人的完成
中图分类号: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544(2009)11-0039-04
人类观念史告诉我们:人既是观念的主人,又是观念的奴隶。从某种程度上讲。正是这种亦主亦奴结构推动主体精神不断生成。毫无疑问,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发展、衰退,也正是在人的这种精神成长史的大舞台上上演的一幕意识博弈大戏。以宣判“人之死”、“自然之死”、“作者之死”而喧嚣一时的后现代主义虽然自身还没有尘埃落定,人们对其的评价也褒贬不一,仁者见仁,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探寻其横空出世的历史必然性。本文试图借助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理论,从精神和历史的关系出发考察后现代主义产生的内在必然性,历史地评价其功绩,并探讨了超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可能性。
一、原初语境中的主奴关系辩证法
在“意识阶段”。“精神”还没有进入“真理自家的王国”,只有进入“自我意识”它才呈现出它的本质意义。在证伪了直接的感性意谓、知觉和知性对象世界之后,黑格尔在“自我意识”基本构架中展开了对主奴辩证法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自我意识必须以这种统一为本质,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就是欲望一般。”这直接导致了自我意识要“确信对方的不存在,它肯定不存在本身就是对方的真理性,它消灭那独立存在的对象,因而给予自身以确信,作为真实的确信,这确信对于它已经以客观的方式实现了。”黑格尔认为“欲望”本质上是一种否定的指向运动。直接从它推出了“生命”(Leben):“当下欲望的对象就是生命。”“生命”是“欲望”的客观化,是欲望对象的自身返回,因为欲望作为自我意识的欲望,它指向的对象也是一个欲望,只不过从它看来是对象,其实,对象也是一个生命,这样,欲望便与生命统一起来了。正如伊波利特所言:“只有两个自我意识相遇才可能存在自我意识,才可能存在人的存在。‘我在另一个我中自知,而另一个仍然是它自己”。并且,“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欲望,而欲望是无止境的。……所以,自我意识,也就是自我欲望只有面对另外一个自我意识才能从普遍生命中脱颖而出。”
《精神现象学》的主奴关系辩证法大概是这样的:“自我意识有另一个自我意识和它对立;它走到它自身之外。这有双重意义:第一,它丧失了它自身,因为它发现它自身是另外一个东西;第二,它因而扬弃了那另外的东西,因为它也看见对方没有真实的存在,反而在对方中看见了它自己本身。”“因为它们最初是等同的。并且是正相反对的,而它们朝着统一的返回又还没有达到,所以它们就会以两个正相反对的意识的形态而存在。其一是独立的意识,它的本质是自为存在,另一为依赖的意识,它的本质是为对方而生活或为对方而存在。前者是主人。后者是奴隶。”
这样一来就有了:(1)治:在生命的搏斗中,因为勇敢,主人胜利了。主人是自为存在的意识,但他离不开奴隶,其本质隶属于一个独立的存在,一般的物。主人把奴隶放在物与自己中间,主人与物的非独立性相结合,主人把对物的独立性一面让给奴隶,让奴隶劳动陶冶事物。因为主人不亲自对物进行改造并且依赖一个特定存在。使得他不能成为他的命运的主人,主人的意识在此反而不独立。在生命的搏斗中。因为奴隶是依赖的意识,它失败了,它被主人征服了,成了主人的奴隶,它被迫承认主人的尊严和权利,而它在主人眼里只是一个物。但是,奴隶本质上不是一个自然物,也是一个生命,一个自我意识,它注定要扬弃自己的依赖性而成为独立自主的意识。奴隶逐渐扬弃了他自己的自为存在或独立性,完成了主人自己想完成的事。奴隶在此成为了纯粹的否定力量。奴隶的意识反而是独立的意识,奴隶迫使自己返回到自己的意识。并且转化为真实的独立性。(2)死亡的恐惧:主人是绝对的主人,是本质他操纵着奴隶的生死。死亡的恐惧浸透进奴隶内心的灵魂,震撼着他的整个身躯。正是通过死亡的恐惧,奴隶据以执着于物和生命,因而使自己成为奴隶的所有欲望现在都消失了。这一欲望的扬弃是自我意识的自我否定。但此时自我意识的否定性仍然停留在潜在状态,还没有外化和客观化。欲望辩证法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成为主奴辩证法,只有靠劳动来取消自然的存在。(3)劳动的辩证法:在劳动中,“劳动是受到限制或节制的欲望,亦即延迟了的满足的消逝,换句话说。劳动陶冶事物。对于对象的否定关系成为对象的形式并且成为一种有持久性的东西,这正因为对象对于那劳动者来说是有独立性的。这个否定的中介过程或陶冶的行动同时就是意识的个别性或意识的纯粹自为存在,这种意识现在在劳动中外化自己,进入到持久的状态。因此那劳动着的意识便达到了以独立存在为自己本身的直观。”正是这个劳动,使主人与奴隶的关系发生了一种内在的颠倒,奴隶在劳动中获得自己的自为存在,因为他通过劳动赋予物的形式是“客观地被建立起来的”。由此,意识通过劳动返回了,奴隶便成了自然的主人,而不劳动的主人则成了消极的没有教化的抽象主观性。这样,主奴关系就发生了本质的逆转,这是自我意识的辩证法。起先,生命的搏斗赋予主人以超越的价值,但是主奴意识的发展,使得主人一步步失去了它的本质,相反,奴隶在恐惧和劳作中一步步克服了它的依赖而成为本质的力量。科耶夫指出:主人是人类历史的催化剂,而这个历史却只是由奴隶揭示、实现和创造出来。这么看来,最后的胜利者竟是那个被奴役的奴隶。这就是主奴辩证法。
对死亡的恐惧和陶冶事物的劳动是使奴隶获得解放的两个本质环节,没有前者,后者只是主观的任性和偏见,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没有后者,前者也只是一种无内容的空虚,也只停留于外表形式。两个环节的统一则是一个普遍的过程,它彻底克服了奴隶的片面性,而实现了主奴意识的真理性。总之,主奴意识不是一个固定不动的模型,而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它包含四个本质的环节:生命(也是欲望)的搏斗,相互承认的理想,死亡的恐惧,劳动的辩证法。这四个环节辩证地统一于主奴意识,它们一个比一个深刻,一个扬弃一个,最后把全部本质都集中在劳动的辩证法上。
黑格尔后来在《精神哲学》又分析了主奴关系的辩证法,那时的思考比《精神现象学》时期成熟,淡化了对主奴关系辩证法的感性,已经不将主奴关系放在具体的历史阶段去思考。更多将主奴关系看作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原初语境中,黑格尔认为,在绝对精神达到前,人自身还处于不自由阶段,人还会处于自身意识的主奴的关系之中,也处于社会的主奴关系之中,信仰的主奴关
系中。
二、思想接受史视界中的主奴关系辩证法
格罗克纳认为,《精神现象学》中的“主人和奴隶”一章是辩证法的杰作,它不仅是《精神现象学》而且也是黑格尔哲学最著名的部分。由于研究视角各异,后人对它的阐释也各不相同,异彩纷呈。
阐释I
马克思在对主奴关系辩证法的接受中,融合了卢梭、黑格尔、共产主义的视界。他认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外在转化运动,是主体决定客体的行动,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自在自为的内在自否定外化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无产阶级代表的生产力代替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获得关于无产阶级在阶级斗争中必胜的信念,憧憬人类最终解放的理想。
阐释Ⅱ
亚历山大·科耶夫将主奴关系扩展为历史科学的基本理论,并且宣称:“整部历史,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人与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就是好战的主人与勤劳的奴隶之间相互作用的历史”,“整部历史从来不过是这种辩证关系的历史,确切地说,主人与仆人之间的关系的历史。”按照科耶夫的看法,黑格尔现象学的一个基本命题就是人不是在空间中自我统一的存在,而是一个作为时间在时间中进行否定的虚无,这种否定的活动就是劳动,通过劳动,奴隶才扬弃了它的虚无,克服了死亡的恐惧,而成为一个独立的真存在。正是奴隶通过革命完成了历史,从而使绝对知识成为可能。在科耶夫的眼里,黑格尔的主奴辩证法乃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寓言蕴含着人类历史之开始、展开、终结的全部秘密。
阐释Ⅲ
伽达默尔、凯利等人批评科耶夫片面地倾向于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理论以及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并且认为,在主奴关系中自我教化的因素应当同社会性与历史性的因素一样加以强调,或者甚至必须更多地加以强调。伽达默尔写:“奴隶通过劳动达到了比坐享其成的主人更高的自我意识,这反而是奴隶在社会生存的外在意义上摆脱奴役的前提。”伽达默尔强调它对人的内在自我教化的意义。也就是说,获得一个更高的自我意识,要比奴隶的社会解放更为根本。
阐释Ⅳ
美国学者皮平在《黑格尔的观念论》一书中提出,要从康德的先验统觉理论出发,从马克思实践哲学视角来理解黑格尔的解读路向。皮平说:“我因此决意主张。正确解读(自我意识)这一部分,不是把它视为全盘转移到社会理论的关注,而是认为此部分更多地是在继续发展‘意识部分所提出的观念论,客观性论题。”要言之,黑格尔“承认问题”的要义是一个“思想的普遍性问题。”“黑格尔所指的是某种发展的相似心智构成的‘普遍性论题……主体们开始认识到,真正承认的唯一基础,因而还有自由本身的唯一实现,就在于‘思想的纯粹普遍性。””
阐释V
日本学者隈元泰弘认为主奴关系作为一个必然环节出现在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的发展史上。每个精神为了人从自然境界向自由境界提升,就必须经历这种关系。因此,这种主奴关系一般表现在世界历史,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史和宗教史中。主奴关系具有一种方法论功能。就是将精神从其自然性导向普遍的自我意识。思维的自由。
三、主奴辩证法与后现代主义
顺着“人的内在自我教化”和“方法论功能”的思路,我打算把主奴关系辩证法作为理论质点,从思想发生学视角去理解后现代主义思潮。
我以为,主奴关系完全可以描述精神发展史中的“被压迫者”和“压迫者”之间结构性的矛盾同一关系特征。或许可以戏仿科耶夫:“整部思想史从来不过是主奴辩证关系的历史。确切地说,主人意识与仆人意识之间的关系的历史”。实际上,“在人类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认知图式中。先天具有等级观念:总有次项处于主项的奴役之下。逻各斯在历史发展中有许多变体,他不断的变换自己的形式,企图延长自己的生命,他想方设法寻找寄主,把寄主当作自己的喻体。”所有这些逻各斯的变体又同与之矛盾的对立面的诸多变体组成了两个矛盾同一的“意识群”。无独有偶,马克思在其名作《哲学的贫困》中也描述了这种现象:“但是理性一旦把自己设定为正题,这个正题、这个与自己相对立的思想就会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这两个包含在反题中的对抗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是转化为‘否。‘否转化为‘是。‘是同时成为‘是和‘否,‘否同时成为‘否和‘是,对立面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销。这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的融合,就形成一个新的思想,即它们的合题。这个新的思想又分为两个彼此矛盾的思想,而这两个思想又融合成新的合题。从这种生育过程中产生出思想群。同简单的范畴一样,思想群也遵循这个辩证运动,它也有一个矛盾的群作为反题。从这两个思想群中产生出新的思想群,即它们的合题。”“正如从简单范畴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群一样,从群的辩证运动中产生出系列,从系列的辩证运动中又产生出整个体系。”
在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观念博弈中,现代性思想群表征为主人谱系的规范集团;后现代性思想群则成为奴隶意识群的欲望。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巨炬烛照出在哲学、文化、精神(意识)、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日常生活控制系统中,在公与私之间、存在与意识之间各种隐蔽的主奴关系思想群。这个正在完成进行的主奴谱系可以列表如下。
主人谱系的现代异型奴隶集团的后现代异型:
现代性后现代性
逻各斯中心主义(基础、本质、中心、原则)反逻各斯中心主义
确定性、整体性、同一性不确定性碎片化、差异性
主体性主体间性
主体客体
抽象具体
宏观微观
自我他者
模仿表现
崇高世俗
集体个体
精英大众
作者读者
能指所指
主词宾词
束缚解放
原本副本
现实类象(simulation)
精神现象学身体现象学
文明癫狂
建构解构
守成创造
象征(symbolic)的规范符号的(semiotic)欲望(克里斯蒂娜)男权、阳物中心主义(phaUocentrism)(厄内斯特·琼斯)女性文化景观
异性恋同性恋
城市乡村
观众景观
劳动异化消费异化
人类自然
西方主义东方主义
白色人种有色人种
全球化本土化
宗主国臣属国
统治集团“底层”(Subaltern)
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市场、自由主义计划、凯恩斯主义
生产消费
分析综合
经典物理学量子物理学
树状思维块茎、网状思维
Webl.0Wreb 2.0
……
人类精神的这种内在主奴结构及其辩证运动正是
后现代奴隶意识群在20世纪大规模爆发的真正动力学。后现代性奴隶意识群欲望另一个人的欲望就是欲望我所“是”或我所“代表”的那种价值成为他人所欲望的价值:我要他把“我”的价值“承认”为他的价值。我要他“承认”我为一个自主的价值。正是这种“欲望”催生了人的主体精神在20世纪诸多领域的又一次觉醒与上升。
四、超越后现代主义:人的“完成”乌托邦
上文之所以不厌其烦地罗列出这一谱系,一方面为了再一次目击20世纪一次壮丽的精神日出景观,后现代主义大师们通过其否定性的精神劳作。不断地“发现并解放被主项奴役的次项,发现逻各斯在历史发展中的诸多变体,通过言语创造活动去打破人类的‘认知暴力,去改造形而上学认知图式的压抑性结构,打破话语帝国主义,打破对立中的不平衡性,去完成德里达所谓的‘移心工程,建立新的平衡。”另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只为我们指引了解放的方向,而后现代主义大师们则为我们绘出了解放地图,并且在解放的道路上,清晰地标示出那些我们必须攻克的凶险的文化“巴士底”。换句话说,借助阿尔都塞的“症候式阅读法”,这张解放地图让我们从反面看到了人类解放的艰巨性。
此外,从某种角度说,借助这张珍贵的解放地图,我们也获得了超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某种可能性。从主体精神生成史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潮完成了对现代主义的否定,达到了对现代性正题的反动。对于主体精神生成来说,当然还需要一个“否定的否定”,才能真正到达唯物辩证法。虽然恰如马克思所言:“在黑格尔那里。否定的否定不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真本质,而是通过否定假本质来确证假本质或同自身相异化的本质;换句话说,否定的否定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这种假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换句话说,否定的否定是否定作为在人之外的、不依赖于人的对象性本质的这种假本质,并使它转化为主体。”在思想上认识到现实是自我的异化。认识到对象化等于异化,这当然也是一种批判否定,但这只是思想上的认识批判,不是通过感性活动实际地改变异化的现实。尽管这不改变现实只改变思维方式即主客关系,但仍然具有人类自我教化的意义,而不是革命实践的意义。这样一来,超越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可能性也许应该是认识批判与现实批判、批判武器和实践批判的辩证同一。
虽然后现代主义者们以一种相反的形式走向了形而上学,但简单的指责后现代主义者们只不过以一种形而上学取代另一种形而上学,是一种蒙昧主义。因为人类本质的双重性其实来源于统一的精神,精神必然分化其为两个世界,分化为二元对立,人是什么,人就是分裂,就是冲突。黑格尔指出:“只有返回到自身的本质才是精神”,所谓返回不是倒退,而是在新的高度上的前进,人面对着自身的本质分裂。面对着陌生的世界,他必须自立自主。必须经过一场生死搏斗才能达到与世界的统一,才能返回到那绝对的本质。而正是在人与自然对象,人与自身的一次又一次的分裂矛盾和冲突中,人才从自在走向自为,成为真正的主体,人类的本质才真正地展现和实现出来。
黑格尔认为主奴意识的斗争就是在追求相互承认的前提下展开的。相互承认既不是自我软弱无力的呻吟,也不是被动的受制于自然环境,而是欲望本身的主动的本质力量的实现,而且,相互承认又与相互拼杀的生命搏斗统一起来。相互承认和生命搏斗是人类解放的两个有力的杠杆,经过无数矛盾与冲突,自我意识最终达到了一个“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的统一性。
历史的意义总是回溯性的,只有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终结处,才能获得后现代主义全体之绝对真理。许多事物消逝,离我们远去。而另一些事物借助新的资源和力量正在精神中新生。后现代主义者们在形而上学精神的黑夜中克服了黑暗和恐惧,他们的否定性劳作教导了人类:在斗争中双方都是片面的,都不能真正回到人自身,成为真正的主体——人。人类精神成长的某个阶段有的时候也需要这种片面性。奴役的存在是所有潜在独立的自我意识的解放的历史前提,这不禁让人想起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论异化与对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的论点。正如黑格尔所言,独立意识的真理乃是奴隶的意识,因为它培训了我们的“人类完善化能力”(卢梭),人类必然通过伟大的否定性精神劳作消灭主体完成“乌托邦”。
责任编辑梅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