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娜 张家福 谢胜颖
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学工作者要用长时间来研究、探讨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根据多年来教学实践的体会,我认为:要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备课是基础、教学过程是核心,授课是关键。
一、备课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基础环节
第一,要明确教学要求,熟悉教材内容。教师必须要熟练掌握所教的技术动作,熟知每一动作的要领;并且要根据学生在练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动作及时总结出行之有效的纠错方法;同时也要熟知所教技术动作与前、后课的教学衔接,使单元教学内容之间相互联系。
第二,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明确教学任务、重点和难点,为解决重点、难点设计好辅助性练习内容,让每个学生顺利掌握重点,攻克难点。
第三,根据学生的特点并结合教材、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的实际,确定最佳的组织和教学方法。
二、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完成授课任务是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关键
第一、教师在讲解动作时,应突出重点。并尽量把一些抽象概念通过准确精练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使之具体化、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教学前滚翻动作时,使用低头、抬臂、抬臀、前移(重心)、蹬地、着垫(脑后)等词语来讲解,并把动作过程比喻成“皮球滚动”。这样的讲解,使学生在脑海里建立起清晰的运动表象,从而较快理解和掌握动作。
第二、示范动作要准确、轻松优美。教师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示范,会使学生在学习的开始便在大脑中留下正确的动作印象,并产生对动作优美易学的感觉和强烈的学习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备课来熟练掌握所教动作,并在上课前多示范几次。在教学过程中。一般性的动作示范一、二次,动作难点部分可分解做。再组合做,可结合分析性讲解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动作一定要做得清楚、准确、轻松优美;另外教师示范面的选择要依据动作结构以及学员所需要观察的部位来确定,如作正面、侧面、背面示范动作要准确到位。同时应合理考虑学生站的队形。如果队形过长、过宽或者观察的角度不一致,观察的面不一样,就会造成学生的错觉,影响学生的学习。
第三、组织教学的语言要富有启发性、激励性。富有启发性、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可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并充分调动起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来采用促使学生动脑、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语言来组织教学。例如:弯道跑教学时,对动作要领、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关系,可以暂时不讲,只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沿圆圈跑时人体的感觉是怎样的?(即身体怎样,脚掌怎样着地)。然后让学生沿弯道跑三次体会动作,再用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回答上述的问题,学生基本能作出正确的回答。这时教师就把学生作答加以整理、概括为:克服离心力上体放松,身体向内沿倾斜,两脚着地有不同,左脚前外侧,右臂前内和往外,左臂离身前后摆,摆臂幅度外大内较小.右肩稍前沿线跑。这就是弯道跑的动作要领。
第四、组织教学的形式、方法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教师在授课时,要注意根据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器材场地的实际,采用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形式和方法诱导学生主动练习、积极练习。例如耐力跑练习,采用3—5分钟变换跑。方法是每跑一圈变换一种跑姿。可采用左右交叉步跑,高抬腿跑、后蹬跑等。这种方法由于跑姿和跑动路线的不断变化,使学生始终保持着很高的兴奋性。3—5分钟跑下来,既锻炼了耐力又提高了身体的协调性。
第五、合理安排课的练习密度和运动量。在正常条件下,准备部分脉搏应在110次/分至130次/分之间,平均120次/分。基本部分130次/分至150次/分之间,最高峰170次/分,平均140次份左右,结束部分130次/分至90次/分,平均110次/分左右,课的密度35%,平均脉搏124次/分左右。这样使运动曲线、练习密度、运动生理比较科学合理。从而有效地发挥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增强学生的体质。
总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的特点、课程的任务、动作的结构、学生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精讲多练。在区别对待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进行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在动作掌握熟练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