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意思的是,对假新闻缘何存在这一话题做开放性讨论的4位嘉宾,不约而同地将矛头指向了市场的驱动,如此看来,真实性的缺失和传媒业的市场化利益取向正相关的观点深入人心。但对传媒从业人员来说,需要担心的不是这种批判的声音和力量太多,而是太少了。
机会主义、商业主义盛行与记者生存环境的恶化
很多年以前,我刚刚从学校毕业当上记者的时候,我就发现,有时候记者其实是可以不以真实的报道、独立的观点来提供给大众的,特别是那些“正面报道”的稿件,只要与基本事实相差不多,记者是尽可能自由发挥、锦上添花的。而报道方与被报道方之间也达成了某种默契,没有人去捅破这层窗户纸。而且,随着近年来媒体竞争的加剧,批评性报道中的假新闻也开始大肆泛滥。“道听途说一点+采访一点+想象一点”成了写稿三部曲,“东拉西扯凑字数”使报道不知所云,甚至不惜冒风险编造“纸馅包子”之类的假新闻。
要剖析假新闻的深层次原因,如果仅仅把矛头对准炮制假新闻的记者,而不从目前整个行业现状上去探究产生的原因,不能说找错了对象,至少也可以说是远远不够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于媒体竞争的激烈,特别是各种形式的资本通过或明或暗的渠道进入媒体,从表面上看,媒体市场越来越繁荣,殊不知各种致命的种子已经悄悄藏下,不容易被观察到。资本是逐利的,而当逐利的资本意识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有着诸多不可把控的风险因素的时候,媒体的社会道德底线就会越来越低,机会主义、特殊主义的商业环境就会盛行,从而迫使媒体经营者要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追求尽可能多的收入,从而尽快收回投入实现盈利,控制运营风险。而假新闻的频繁发生不过是这种内在症状集中爆发的表现。所以我们看到大量没有经验、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因为使用低成本而走到记者编辑岗位上,致使新闻报道漏洞百出,甚至出现大量常识性错误;由于编辑费用被大量压缩,那些需要进行深入调查采访的新闻事件就不得不靠记者坐在办公室里通过“逻辑推理”来得出结论了;短期考核的压力使得即使那些资深记者也没有时间来完成一篇详实、准确的报道,只能在匆忙之间交稿完成规定的任务;记者写稿的时候不得不绞尽脑汁,为了篇幅凑字数,因为稿子的长短直接决定了稿酬的多寡。凡此种种,无不揭示出当前媒体记者生态环境的恶化的一面。
对于层出不穷的虚假新闻,我们都在感叹人心不古、道德失范,而我更认为这不过是一个特殊时期,不同的利益群体在一个公共领域扭打在一起的真实写照,使这个舞台的局部逐渐混合成一个没有方向、没有共同价值标准和底线的大漩涡。在这样一个漩涡中,记者群体只不过是被挟裹在中间不能自己的木偶(除非退出这个漩涡之外)。希冀从道德层面呼吁记者的良知来杜绝假新闻无异于缘木求鱼。
向社会披露真相,这是社会赋予记者的特殊职责。我们必须承认,绝大多数的媒体从业人员也是为了这个梦想而投身到这个行业中来的。同任何行业一样,这就要求必须有一套规则在事功与义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从而保证记者这个职责的实现与完成。而如果这个行业没有一套规则来保证记者这个职责的实现,忽视甚至无视记者的这一职责,把其放到商业利益从属的地位上,遵守职业操守连谋生都成问题的时候,即使天天呼吁捍卫新闻的真实性,但在潜规则的导向之下,假新闻又如何能够杜绝呢?
信用缺失引发“破窗效应”
新闻贵在真实和客观,这是新闻界的金科玉律,也是新闻从业人员和媒体机构应该恪守的基本准则。然而,时有发生的虚假新闻却让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人在搞虚假新闻?为什么要炮制虚假新闻?炮制虚假新闻的媒体及记者,其客观公正何在,其职业道德何在?
应该看到,在媒体的市场化浪潮中,一些新闻从业者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践踏职业道德底线,或捕风捉影、胡编滥造地传播尚未被证实的小道消息,或无中生有,凭空炮制出能够引发轰动效应的“独家新闻”。在某种程度上说,产生虚假新闻的根源是媒体的商业化追求。一些媒体在竞争中被蒙蔽了良知,经营意识增强的同时道德意识却在逐渐减弱。它们为了吸引受众眼球、制造轰动效应,为了追求高点击率,在竞争中求得一席之地,放松了对新闻的把关。被视为新闻的生命的“真实、准确”,成了次要甚至成为可有可无的摆设。这种蓄意炒作的方式,不仅违背了媒体的基本职业操守,也给自身的公信力造成了严重损害。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显示出的是千疮百孔的媒体信用。而信用的缺失则在受众中引发“破窗效应”,当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地发现,新闻媒体也存在着“说假话”、“乱说话”的情况时,媒体公信力也轰然坍塌。
如此强调虚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并非危言耸听。毕竟,与过去相比,今天的信息传播速度、范围、影响力等都有了相当大的不同。虚假新闻也随着网络功能的日益强劲,传播面、影响力也愈加广大。“80%的人开始发言,沉默的大多数夺过了少数人的麦克风和摄像机,人们从精英背后走出来,话语权平等!这就是长尾时代。”在长尾时代,新闻传播逐渐由传统的媒体主导变为以平权为特征的双向传播。在这种环境下,媒体的任何失误和过错,都会被放大再放大。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更是媒体形成影响力、公信力和权威性的基础。为追求轰动而造假,轰轰烈烈之后,不仅个人身败名裂,更会让整个新闻行业、所有媒体从业者为之蒙羞。不难想象,当作为社会的守望者和诚信代言人的媒体都在“添油加醋”、“以讹传讹”之时,就不仅仅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而是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和不信任的加剧。一旦媒体与受众问的“信任”被打破,付出的代价将无法估量。
当MBA掌控媒体,盈利成为最大动机
我所认为的假新闻有两种,第一种,由于利益驱动故意造假,属于典型假新闻,把黑说成白的那种,这种假新闻对于有慧眼的人来说比较容易识别,即便一时被蒙蔽,也较容易被历史翻案。第二种,非典型性假新闻,一眼看去貌似真实、实则不然,甚至是造假的个人和组织也造假有理浑然不觉。这种假新闻毒性最深,属慢性中毒,对个人如此,对社会更是。换句话说真假不是问题,而是判断真假的标准出了问题,媒介世界里大量存在的就是这种亦真亦假的新闻。从这个角度来悲观地说,假新闻是个天网,难以避免。
一个时期以来MBA大兴其道,市场新闻业的来临,使得新闻产品的背后就是利润,媒体没有道理不欢迎熟知经济规律的管理人才。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来看,拥有市场价值观的从业人员和拥有如客观、真实、公正等新闻专业主义价值观的从业人员,无论如何,两者的知识生产的产品不可能等同。新闻专业主史的建构在21世纪遭遇了解构的危险,市场绩效、受众口味成为新闻产品生产者取舍新闻的最重要标准,受众被贩卖给广告主,新闻也就实质上贩卖给了广告。
于是,当经济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把握着话语权时,媒体作为当代社会理想的公共空间,搭建民主沟通的理性平台的愿望势必落空。鉴于此,这些话语权力的持有者更有可能打着“受众”喜好的旗号反对“公众”。从牟利的角度来看,假新闻实则不假,能为个人或组织带来真金白银。如果一家媒体的阅听率是用钱修补出来的美丽谎言,很难相信它们不会造出假新闻来,可惜的是,这样迫于经济压力却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的媒体现实地存在着。
从某种角度看,我很理解这些个人和组织,从一个只有60~80年左右寿命的生命体的角度来看,与其守着只能带来精神享受不能带来物质享受的新闻专业主义伦理信条生活,不如改善一下生活、小越一下界。说到底,记者本人什么时候能有尊严地生活,这种尊严包括精神权威的尊严,也包括生命的其他尊严,记者手中的公权力和心中的伦理道德才可能和谐一致。见诸于报端的许多编外人员去“黑”“黑煤矿”的事件,除了常见的正义批判,何尝不也是这些人的可怜与可悲呢?
其实,假新闻也不能完全归咎于记者们,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后,“把关人”的罪与罚同时丧失了。对于新闻来说,网络是一个悖论,一边是获取真相机会的上升,一边是真相的沦落。用那句著名的互连网语句来说,谁知道和你聊天的是人还是一只狗?在话语权的平等与自由似乎得到提升的同时,公共空间的理性沟通却被虚假的信息、虚假的新闻所消磨,当在社会这只船上瞭望的新闻记者似乎被聒噪的人群淹没的时候,最务实的解决途径就是传统媒体和新闻记者们吐故纳新。网络舆论领袖不仅仅应该是一个利益相关者,更应该是一个称职的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记者。
人们还是习惯了迷信媒体
大人给小孩子讲《木偶奇遇记》的故事,总是要说到他的鼻子,也必定要叮嘱小孩不能说谎,不然鼻子会变长。很多小孩子第一次说谎之后都会担心自己的鼻子。
早几年的人很相信报章书籍。说,这个事情是真的,报纸都刊登过,或者说这件事都是“上过书的”,以示不容置疑。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这一代人不那么相信报纸、书籍上的话了。因为时常有假新闻被发现,伪学术或者抄袭事件也时有发生。也许,作者们觉得,谎言不是用嘴巴说出来的,而是写下来的,鼻子就不会变长。
在网络通讯高速发展的今天,发消息迅捷方便,假新闻更是层出不穷。“转载”,让假新闻的影响面更广。假新闻为什么会出现?又为什么源源不绝?也许首先要归结到对利益的追求吧,能够增加点击率的、能够带来利益的,就是炮制者要发布的。拥有了媒体话语权,实际上是拥有了极大的力量,大到一个政权、小到一根曲别针都可以影响。其次,监管的滞后不力也是原因之一。在人人都是发言者的今天,不可能要求发消息的人都具备新闻道德、遵循忠于事实的原则,那么只好要求媒体在重点发表或者转载之前,施行审查与核实的职责。然而出于种种原因,监管不那么及时与全面,顾及不到的地方就容易发生假新闻事件。另外,“犯规”的代价很轻,甚至没有代价,没见过有因为发布假新闻而关门大吉的。新闻单位发布了假新闻,那么可以再发布一个说明这是假新闻的新闻;也可以说不认识发新闻的记者、作者,所以不负责任。更另人郁闷的是,有指出人家是假新闻的新闻,实际上是假的。说真话的人,反而被指责。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媒体、一些评论人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优秀,仅仅是他们敢说一些真话,仅仅是真话而已,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也没有犀利的评论。尖锐的观点或者独特的视角就能获得大众的青睐。看来,人们还是习惯了迷信媒体,谁都知道的事实,也要听媒体再说一遍,才觉得心里舒坦。
昨天听说一条消息,今天可能就又有消息称其是“彻头彻尾的假新闻”。如今,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见惯不惊了。这样的现实也教育了我们,什么事情都不一定是真的,没有绝对的权威,真与伪要靠自己的判断。从这个角度来说,假新闻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就像给小孩讲“匹诺曹”的大人,用一个谎言来教育人不要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