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兴 苏 炎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学科性质;教学模式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新课程方案后,探索构建适合新方案特点的教学模式,就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任务。我们的初步实践体会是,适应新课程方案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5个方面的要素:队伍建设以强化学科意识为重点;理论课的教学以问题阐述为中心;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为主体;课程建设以精品和优质课为龙头;质量监控以建立健全机制为根本。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 D[文章编号] 0257-2826(2009)04-0066-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2006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的新课程方案,其学科性质、课程结构、教材体系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新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学科性、综合性和时代性。学科性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级学科独立设置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归属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根本上解决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长期以来没有学科依托的问题。综合性就是新方案把旧方案的7门课程整合成为4门课程,又增加了“形势与政策”课。时代性就是新方案充分吸收了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体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学科建设的与时俱进。为适应新课程方案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就成为落实新方案的必然选择。
一、队伍建设以强化学科意识为重点
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突出的就是要强化学科意识,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学科性是新方案的突出特点和亮点,它解决了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无码头”乱停靠的现象,有利于增强教师队伍的归属感和自信心。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所依托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是我国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目前这支队伍的绝大部分教师是由相关学科和专业转来的,落实新方案对教师队伍最大的挑战,就是要有从原来的学科和专业转变到马克思主义学科和专业上来的自觉。这不是一个学科名称的变化或增加几个学位点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忍痛割爱”,调整研究方向、充实专业知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强化学科意识始终是鼓舞教师队伍实现转变、提高整体素质的精神动力。
首先要激发教师关注学科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科建设是大学最具有整合力和影响力的基础工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学科意识,有助于教师队伍主动向马克思主义学科靠拢,吸引和凝聚一批志同道合的优秀人才,组织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关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条件下,以自觉地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为己任。由此,才能真正解决这支队伍的学科依托和归属问题,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
其次要激发教师对于科学理论真学、真信的自觉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一个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是不可能理直气壮地宣讲马克思主义,抑或与马克思主义唱反调。强化学科意识,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真学、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工夫,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真理的育人功能与人格的育人作用的统一,才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以至达到“敬而受教”的境地。
再次要激发教师全心身投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新性。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质量不高,效果欠佳的问题。要么一本书、一个讲稿满堂灌;要么用多媒体复制教材、教案,变照本宣科为照屏(幕)宣科;或以播放大段的视频、甚至电影代替授课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教师要有教改的主动性。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是有机统一的,强化教师的学科意识,有助于激发教师的教学主动性和创新性。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化枯燥为浅显易懂、化厌烦为喜闻乐见。
二、理论课的教学以问题阐述为中心
新方案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在总体上是科学的,但容量大、课时不够用、部分内容重复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是制约该课程吸引力和有效性的“瓶颈”,如何破此“瓶颈”?我们的教学体会是:理论课的教学以问题阐述为中心。即精心选择那些能够体现教学大纲和教学目的,学生关注和困惑的重大问题,对教材的内容重新提炼、优化组合,课堂教学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或阐述原理,或以原理“解剖麻雀”,或以“解剖麻雀”感悟人生哲理。实行此法的关键,是要明确原则,选准问题。
首先要围绕课程功能选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选择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有助于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其次要围绕教学目的选问题。新方案各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及各门课教材的绪论和开篇的话中,有明确的规定和阐述。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阅读,从宏观上把握精神实质,搞好顶层设计。再次要关注学术前沿和理论动态。在经济、科技、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日益加剧,学术界、理论界也非常活跃,难免鱼龙混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必须关注学术理论界的动态,把一些影响较大或倾向性的问题纳入课堂教学,既可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又体现了教学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最后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在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学、国内外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学生的思想状况比较活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要通过各种调研形式,及时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反馈给任课教师在教学中给予正面引导。
这样做的优点是体现了“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每堂课集中讲清一两个问题,比蜻蜓点水式的满堂灌,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参与为主体
当代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表现自我的要求,他们反感和排斥一味的说教。因此,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一切教学活动都要顾及学生的需求,以激发学生参与为主体。彻底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始终把学生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为此,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以为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和核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的战略高度,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实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充分体现教育为了学生的成才成长,搞好教育依靠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为广阔的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空间,使他们的独立人格、创新精神,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因此,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把学生的需要和社会对学生的要求结合起来,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动力。要以满腔的热情、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个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相互理解信任的关系,以民主、平等、和谐的态度,与学生多交流,激励与关怀他们。
其次是把互动式讨论贯穿始终。在教学各个环节都要开展互动式教学。第一,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设问、精选典型案例、热点问题、设置情景,创造让学生参与教学讨论的氛围。第二,每个学期组织1—2次主题鲜明的互动式讨论。就某个重点问题或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专门组织某个年级或某个专业的学生与老师、辅导员、校领导、企业家、社会名流等进行互动式讨论。第三,积极尝试情景剧式教学。这种方式类似于折子戏,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进度,确定主题,把相关的原理或问题,用情景剧的方式串起来,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赏。人人参与其中,在演绎真善美、鞭挞假丑恶的情景中,心灵得到净化,道德得到提升。
再次是广泛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的形成是一个知行合一过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知行合一的最佳方式。开展实践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坚持节约高效和量力而行的原则,首先要立足校内和周边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譬如,充分利用校史馆以及周边的展览馆、博物馆和革命历史遗迹;指导学生社团组织的相关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一些外请报告或学术讲座等。其次要精心策划社会调查、参观访问之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建立系列化的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每次活动都有明确的主题、目的和具体的要求,参与者要提交调研报告或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再次要配合学工处、团委,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的志愿者“三下乡”服务社会的活动,引导大学生到革命老区追寻革命前辈的足迹,到发达地区感受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到贫困地区扶贫支教等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们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中,净化心灵、坚定信念。
四、课程建设以精品和优质课为龙头
国家启动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工程,对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示范性、综合性、辐射性的作用。我们的体会是:以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为龙头是一条捷径。为此,学校会在全校范围内调兵遣将、整合优质资源,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集中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部门和教师,更应当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申报,把申报精品课、优质课的过程当做全面加强课程建设的过程。逐年逐门申报,逐年积累,就可以大幅度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整体水平。
近年来,我们在旧方案向新方案过渡之际,抓住机遇,积极申报精品课、优质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有一门课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两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四门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伦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一个不同层次的精品课和优质课程群,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建设,全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锻炼和培育了包括广东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教师、骨干教师、南粤优秀教师、校级优秀教师在内的教学团队和骨干教师队伍。参与精品课、优质课程申报的教案、教学录像片,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案、优秀教学录像片的征集评比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党建研究》、《学术研究》、《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教改和科研论文10余篇。
五、质量监控以建立健全机制为根本
通过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和机制,把教学改革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效果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固定下来、坚持下去,是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举。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和体会,重点应建立健全以下制度和机制:
一是调研、科研、总结制度。教学是对象化的具体活动,要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吸引力,就要始终关注对象的需求和特点,研究教学教改中的难点和疑点,总结教学经验、把握教学规律。所以,首先要建立健全调研、科研和总结的工作制度和机制。
二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的制度。就是要发挥集体的作用,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监督、共同提高。集体备课包括三个元素:一是老教师上新课和新教师上课都要坚持试讲,集体帮助任课教师备好课。二是同一课程的研讨式备课,可以互相启发、资源共享,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热点,规范、协调教学内容和环节。三是相关课程的协调式备课。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通过集体协商式备课,明确各自的侧重点,可以有效地避免相关内容的重复性讲授问题。
三是考核和评价的制度。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对考试形成的思维定势就是一锤定音,考前集中突击背教材,成绩的高低与记忆性的背功成正比。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形成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使考核形成一个动态的链条。具体来说,在考核内容上,既考察学生对于书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考察运用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用开卷与闭卷、平时与期中期末、笔试与口试等方式相结合,进行全过程的、综合的、动态的考核。在成绩的构成和评定标准上,要大幅度降低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提高平时课堂讨论和作业、实践报告和专题论文、读书心得等要素的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在评定标准上尽量降低客观成分,增加主观成分,给学生以充分发挥的空间。引导学生既重视考试结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是激励机制和培训制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的高低互为前提和条件,是相辅相成的。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培训制度,就是要通过对教学投入多、授课质量高、科研成果显著的教师进行多种形式表彰与奖励;举行“精彩一课”的竞赛和教学优秀奖、教学成果奖和优秀教师的评选和推荐;采取脱产进修、攻读学位、专业培训、学术交流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制度化的措施,加大师资队伍培训的力度。通过培育优秀的教学团队,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五是领导制度和保障机制。教学模式的主要功能在于提高教学质量。但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转,特别是像新方案这样综合性的教学模式的运转,仅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管理部门和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各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工作制度和机制性合力。从制度上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建设经费,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合理地确定班额人数,确保教学互动;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从各方面营造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良好氛围。
综上所述,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教学新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教材结构发生变化后,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客观要求,但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反复实践、磨合和完善的过程。一般地说,解决事物矛盾的办法,往往蕴含在事物矛盾发展的过程中,当事物矛盾还没有完全暴露的时候,任何解决矛盾的办法总是带有局限性。因此,我们的探索是初步的,将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而不断充实完善该模式,使之与新方案课程体系的特点更加匹配,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 李文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