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远与助跑速度的关系

2009-04-29 19:26李进忠
少年体育训练 2009年4期
关键词:绝对速度步频利用率

李进忠

远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助跑的速度,教练员在教好运动员其它几个技术动作以后,快速的助跑及助跑的节奏以及速度的利用率,将成为当前跳远技术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特点。

1、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和助跑速度

由于在助跑过程中要求运动员不仅要发挥出个人最高或接近最高的速度水平,而且还要保证在助跑的最后阶段保持充沛的体力,以便在高速水平运动中有力地完成起跳动作,这本身就形成了一个矛盾,即要充分发挥速度,又不能把助跑距离无限的延长。所以在跳远运动员的速度训练中,一方面注意发展快速跑能力,使速度水平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注意发展运动员在较短的距离内迅速加速的能力,尽快发挥最高速度水平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是跳远运动员必备的专项速度素质。大量的研究材料与跳远实践证明,绝对速度是跳远助跑速度的基础。下面是波波夫列举了100米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的关系: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他们的100米、助跑速度与跳远成绩成正相关。正因如此,现在所有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把速度素质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2、跳远运动员助跑时的速度利用率

跳远助跑的速度利用率是指助跑速度与跑的绝对速度之比。显然,速度利用率的极限是100%,然而为了完成起跳动作,运动员在助跑时不能达到自己的绝对速度,约瑟夫马罗找出:“助跑必须以接近最高速度跑到起跳板”。为了获得有效的起跳,必须对助跑速度加以控制,这在2000年全国田径系列大奖赛中的科研报告中,可以看出,关英楠的跳远技术分析,按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成绩模式表》来评定与9.43米/秒的助跑速度相应的成绩应为7.10米左右。而关英楠两跳都只有6.94米和6.95米,这就是由于在快速助跑下的快速起跳能力还有所欠缺,为了起跳而控制了快速的助跑速度,可控速度表明了助跑速度利用率的大小。林德曼认为“助跑的最终目的是使运动员在起跳前达到最大的可控速度”。跳远助跑速度的利用率与跳远起跳机制、起跳动作、起跳目的有关。可见,在跳远运动员的训练中,提高助跑速度利用率是跳远技术中的又一重要问题,也是我们在训练中有待改进和探索的一个重要环节。

3、运动员的助跑节奏

合理助跑节奏应表现为,助跑是加速跑,在最后几步达到助跑的最高速度,主要是通过加快动作的速率即加快步频来实现的。跳远助跑不仅要快,而且要踏板准,即要良好的助跑稳定性,助跑距离和步长稳定,否则再好的速度也可能功亏一篑。再者放大步跑这种松散的步子结构,与快速起跳不相适应,从助跑与起跳这两个动作的神经过程特征来看,它们在神经与肌肉的机能联系方面基本相似。因此,起跳前高频率的跑法,使大脑皮层中支配腿部肌肉的运动中枢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这种高频率的蹬摆为即将到来的快速起跳带来良性的刺激。这样能避免准备起跳前丧失水平速度的可能性,又能有效地完成起跳动作。

4、快速跑与跳得起的关系

快速助跑与起跳紧密衔接是从最后一步开始的,最后一步的步频应是最快的,起跳脚在踏板的过程中,在大腿下压的同时小腿还必须有一个积极快速的“后扒”动作,使脚产生一个向后的移动速度,这个速度的大小应与身体总重心向前移动的速度接近,这样脚在接触起跳板时相对于地面的速度约等于零,从而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减少由于制动而使水平速度受到的损失,避免起跳动作结构的破坏和造成空中动作前旋过人,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在快速水平运动中获得较大的腾起高度,尽管如此,但由于水平速度受到巨大损失和对空中动作平衡的破坏,其结果或是见高不见远、或是落地动作极不经济,得不偿失。另一方面起跳脚的“后扒”动作速度也不能太快去过多的超过身体总重心的前移速度,虽然可以保持较好的水平速度,但却使运动员蹬地的用力方向过于向后,产生一种“蹬空”的感觉,使起跳力量不能充分发挥。所以最后一步的腾空时间异乎寻常的短,表明最后一步下压相当的快,有资料看出,刘易斯倒一步的腾空时间60毫秒,支撑时间是110毫秒,跳远成绩是8.56米。为快速起跳创造条件,强调最后两步的高步频,缩短最后一步的腾空时间,要求运动员加快大腿的下压速度,脚的着地点更靠近重心投影点,这样有利于重心的积极前移,获得向前速度,也有利于扒地式的起跳。

综上所述,作为教练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绝对速度与助跑速度、快速跑与跳得起的关系。充分发挥助跑时的速度利用率,合理掌握节奏,科学的训练方法,有效地提高跳远成绩。

猜你喜欢
绝对速度步频利用率
苏炳添、谢震业百米跑技术变化特征的比较分析
室内无人清洁车盘刷运动学分析及仿真
2019年全国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0.6%
苏炳添60米跑全程节奏研究
苏炳添与世界优秀男子60 m跑运动员步频节奏对比分析
谢震业与世界优秀100m运动员步频节奏比较研究
化肥利用率稳步增长
探究短跑运动员提高绝对速度的训练方法
浅议如何提高涉烟信息的利用率
板材利用率提高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