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失眠的体会

2009-04-29 00:44:03陈学忠
医药与保健 2009年5期
关键词:失眠中医治疗

尹 方 陈学忠

[摘要] 失眠是临床常见疾病,本文结合《内经》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探讨失眠的发生主要与脏腑功能失调、机体气血衰微及运行不畅、阴阳失调等方面紧密相关,提出了行气活血、补益脏腑特别是调整阴阳平衡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中医;治疗;失眠

[中图分类号] R27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8650(2009)05-045-02

睡眠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生理活动,足够的和高质量的睡眠是人类所必需的,但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精神处在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焦虑症、抑郁症等不断发生,失眠的症状随之而产生,故失眠症也可以说是一种现代病。

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征,由于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从而产生疲倦和种种不适的感觉,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佳,头痛等,且经检查未发现其他器质性病变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①入睡困难,即睡眠潜伏期延长,严重的可达一两个小时或整夜不能入睡。②中间易醒,入睡并没有困难,只是在睡眠中容易醒觉,时睡时醒或醒后难以入睡。 ③早醒,每天睡眠的时间明显少于同年龄组的其他人,而且睡眠质量差,醒后常有头晕乏力等症状。

古代中医虽无失眠之病名,但对其病机、辨证,历代都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古代中医将其归入“健忘”、“不寐”、“郁症”、“癔症”等范畴。“不寐”这个病名是最早出现在中医古籍的《难经》里面,《内经》里面也有记载,称为“不得卧”“目不眠”,指的就是人不能得到正常的睡眠,或者虽然睡了,但不是很踏实的,容易惊醒。本病相当于西医所说的神经性失眠。目前对失眠尚缺乏客观检查手段,临床可据需要,进行脑血流图等有关检查。

1对失眠病机的基本认识

1.1失眠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

失眠之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中医学认为失眠与人体心、胆、肝、脾、肾、脑等脏器的功能盛衰有密切关系。肝为藏血、藏魂之腑,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则不寐;饮食不节,宿食停滞,痰热上扰,以致卧不得安;思虑太过,心血暗耗,神不守舍,如《类证治裁·不寐》说:“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心虚胆怯,遇事易惊,导致失眠,《沈氏尊生书·不寐》谓:“心胆俱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肾主生精、填髓,髓海空虚,肾水不足,不能上交于心,虚火上扰清空,则不寐。

1.2机体气血衰微及运行不畅是失眠的直接原因。

气和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神为血气之性”,气血充盈,才能神志清晰,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灵枢·平人绝谷篇》又谓:“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气血运行不畅就可以出现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见症,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指出:“夜睡梦多,是血瘀”。失眠尤其是早醒多见于老年人,与其精少血虚、气血衰微有明显关系,气血两虚,不能用丰养心脑,正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认为老人“不夜眠”的原因是“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出“虚劳虚烦不得眠”的论述,至今临床仍有应用价值。

1.3失眠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

阴阳偏盛偏衰,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人体睡眠本质上就是阴阳环流过程,《灵枢·口问篇》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张景岳认为:“夫阳主昼,阴主夜,阳主升,阴主降。凡人之寤寐,由于卫气。卫气者,昼行于阳,则动而为寤,夜行于阴,则静而为寐。”。由于阴阳失调,不能进行正常交替,就可产生失眠,如《灵枢·大惑论》所说:“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类证治裁·不寐》也指出:“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这就为治疗失眠采取调整阴阳,补偏救弊,提供了依据。

2失眠治疗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有很多,现在临床上多采用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按摩治疗,其中利用中药治疗又是最主要的方法,中药包括单味药、中成药以及辨证施治对症治疗等。对失眠的治疗,镇静药可获得短期的疗效,长期使用而产生的药物依赖性和成瘾性会使失眠加重。单纯依赖安眠药物,不仅会引起药物性失眠,而且也会产生恶性循环,还会产生诸多的副作用,中医中药在治疗失眠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2.1行气活血的原则

活血化瘀法能够疏通脏腑气血,使阴阳气血平衡。血府逐瘀汤是其代表方,该方用药从“通”字着眼,以调气血而安脏腑为治疗原则,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为大法。血府逐瘀汤既有活血化瘀的中药,又有柴胡、桔梗、枳壳等理气之品,使气机升降有度,诸症可解,王清任认为对于“血瘀”导致失眠“此方一两付全愈,外无良方”。尤其是长期、多年不愈的失眠辨证准确可获良效,若误服滋腻之品,只会加深瘀血程度,而未解决瘀血阻络这一关键病理环节,以致效果不明显且有加重之趋。

2.2补益脏腑的原则

虚者宜补其不足,益气养血,滋补肝肾。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失眠可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六味地黄丸是治疗肝肾阴虚的基础方,由墨旱莲、女贞子组成的二至丸补益肝肾可改善失眠,多适宜于治疗早醒的患者。心血不足兼有阴虚的失眠可选择黄连阿胶汤,本品不仅补血,且可滋阴。肝藏血,血舍灵魂;心藏神,血养心。心肝血虚则魂不守舍,心失所养而致虚烦失眠,其常用方是酸枣仁汤,该方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原方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2.3协调脏腑功能的原则

五脏六腑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的,在病理上则是相互影响的。具体在失眠证中则多表现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心肾不交、肝肾亏虚等。例如心与肾之间的关系主要为水火相济的关系。心属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属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故心火必须下降于肾,以资肾阳,共同温煦肾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资心阴,共同濡养心阳,使心阳不亢,这样的关系成为“心肾相交”、“水火相济”。病理上若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就会心阳独亢,虚阳上扰而出现失眠、心烦。方可用交泰丸,方中以黄连清火为主,反佐肉桂之温以入心肾,乃引火归元之意。

2.4调整阴阳平衡的原则

失眠是阴阳相对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病变,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成为其基本治疗原则,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根据《灵枢·口问篇》:“阴气盛,则目瞑”理论,阴虚证则是失眠主要证型之一,可根据“四诊”资料进行脏腑辨证定位,如阴虚火旺可随证选用黄连阿胶汤、天王补心丹加减进行治疗。针对阴阳交替规律,对患者服药时间可进行调整。

2.5注重使用疏解情志之药

在目前的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郁然寡欢者逐渐增多,精神活动的变化是能致病的,中医称为七情内伤。患者初期往往表现为失眠多梦,治疗时在药物的选择方面可针对性使用调达之品,如安神解郁的合欢皮(花),《本经》曰其能“安五脏,和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再如《本草备要》记载的“行气,解郁”的郁金。因恐而不寐的患者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可加琥珀以定惊安神,达到《别录》所谓的“安五脏,定魂魄”的功效。

(收稿日期2009-04-10)

猜你喜欢
失眠中医治疗
帅焘运用加味酸枣仁汤治疗失眠150例临床观察
住院老年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医学信息(2016年29期)2016-11-28 08:17:25
经方治疗失眠的研究进展
引产术后胎盘残留的中医治疗方法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53:45
高通量血液滤过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1:42:39
浅析围绝经期妇女失眠的原因及家庭护理
科技资讯(2016年19期)2016-11-15 10:30:32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刍议中医养生理念在瑜伽教学中的融入
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 20:56:21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