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豆常见病害的发生与无公害防治

2009-04-29 00:44吴丽英杨锡财
吉林蔬菜 2009年6期
关键词:子囊菌核豆荚

李 敏 崔 影 吴丽英 李 杰 杨锡财

1菜豆红斑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1.1症状:叶片上的病斑近圆形,有时受叶脉限制形成不规则形病斑,病斑大小2~9毫米,红色或红褐色,病斑的背面密生灰色霉层。发病严重时能侵染豆荚,形成较大的红褐色病斑,病斑中心为黑褐色,后期着生灰黑色霉层。

1.2病原菌:病原菌为变灰尾孢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束生,每束2~28根,丝状,末端膝状弯曲,顶部平截,橄榄色。分生孢子线状或近棒状,直或稍弯,近无色,顶端渐细而略尖锐,基部则较宽而钝圆,但脐痕明显。

1.3发病特点:病原菌在种子或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生长季节先侵染叶片,病部产生病原菌进行多次再侵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和流行,尤其是秋季多雨的连作地发病最重。

1.4防治方法:①栽培措施。选无病株留种,播前用45℃温水浸种10分钟消毒。采收结束后及时销毁病残体。有条件的地方最好实行轮作倒茬栽培。②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常用农药有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600倍液,14%络氨铜水剂300倍液,1:1:200波尔多液。每隔7~10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2~3次。

2菜豆锈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2.1症状:该病主要侵害叶片,严重时茎蔓、叶柄及豆荚均可发病。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黄绿色或灰白色小斑点,随后凸起,变成黄褐色小疱。扩大病斑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色粉末(夏孢子)。发病后期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发病叶片会变形早衰。叶片正面和豆荚上产生的黄色小斑点为性孢子器,小点四周会产生橙红色斑点。

2.2病原菌:病原菌为疣顶单胞锈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夏孢子单胞,椭圆至长圆或卵圆形,浅黄或枯黄色,表面有稀疏微刺。冬孢子单胞,长圆至椭圆形,褐色,顶端有较透明乳突,突高4.25~8.25微米,下端具无色透明长柄,孢壁深褐色,表面光滑。

2.3发病特点:寒冷地区病原菌以冬孢子随病残体越冬。温暖地区可以夏孢子越冬。病原菌萌发后从植株的表皮和气孔侵入。在田间主要通过气流传播,人畜、工具的接触能传播。早晚重雾、多露最易发病;低洼地,排水不良,种植过密,通风不畅的地块发病重。

2.4防治方法

2.4.1栽培措施。实行倒茬轮作,重病田可与瓜类、茄类、十字花科蔬菜实行2年轮作,这样有利于减少病原菌的积累。种植抗病品种。重施经过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并增施磷钾肥,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种植疏密要得当,及时打去底部老叶,这样利于通风透光,降低湿度。保护地栽培要加强通风,防止叶面结露。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并集中深埋或烧毁。

2.4.2药剂防治。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喷药,可用生物农药2%抗霉菌素水剂150倍液,隔5天喷1次,共喷3~4次。常用农药有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萎锈灵乳油8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25%敌力脱乳油4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每隔15天左右喷施1次,共防治1~2次。

3菜豆菌核病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

3.1症状:该病危害茎、叶片和豆荚,多始于近地面茎基部或第1分枝处,发病部位初呈水渍状,后逐渐变为灰白色,皮层组织干崩裂,呈纤维状。叶片发病初期呈水渍状,渐长出白色毛状物,湿度大时在茎的病组织中腔生鼠类粪状黑色菌核,病部白色菌丝生长旺盛时也长黑色菌核。

3.2病原菌:病原菌为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核球形至豆瓣形或粪状,直径1.10毫米,可生子囊盘1~20个,一般5~10个。子囊盘杯形,展开后盘形,开张在0.2~0.5厘米之间,盘浅棕色,内部较深,盘梗长3.5~50毫米。子囊圆筒形或棍棒状,内含8个子囊孢子。菌核由菌丝组成,外层系皮层,内层为细胞结合得紧的拟薄壁组织,中央为菌丝不紧密的疏丝组织。菌核无休眠期,但抗逆力很强,温度18~22%,有光照及足够水湿条件,菌核即萌发,产生菌丝体或子囊盘。菌核萌发时先产生小突起,约经5天伸出土面形成子囊盘,开盘经4~7天放射孢子,后凋萎。

3.3发病特点:病原菌以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中越冬。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随风传播。病株上的菌丝具有较强的侵染力,成为再侵染源,扩大传播。较冷凉潮湿条件下发生,适宜温度5~20℃,最适温度为15℃。菌核在潮湿土壤中只存活1年,土壤长期积水时菌核只能存活1个月,而在干燥土壤中能存活3年以上。菌核萌发要求高湿及冷凉的条件,萌发后形成的子囊需要有连续10天的水分供应,才能正常生长。发病一般在开花后发生,病原菌先在衰老的花上取得营养后才能侵染健部。

3.4防治方法

3.4.1栽培措施。选用无病种子,并进行种子处理。从无病株上采种。当种子中混有菌核及病残体时,在播种前用10%盐水浸种,洗去菌核和病残体后,再用清水冲洗播种。有条件的地方可与禾本科作物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收获后深耕,把菌核埋在土表3厘米以下的土层中,能遏制菌核的萌发。在子囊盘出土盛期中耕,后灌水覆地膜闭棚升温,利用高温杀死部分菌核。勤松土、除草,摘除老叶及病残体。避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棚室栽培要控制好湿度,通过控湿、保温、通风等生态防治措施,能达到较好的防病目的。

3.4.2药剂防治:育苗床如用老病土,播前应进行土壤处理,即在播种前3周每平方米用40%福尔马林25~30毫升,加水2~4升处理土壤,用塑料膜覆盖4~5天,晾2周后再播种。成株期在花后开始喷药,常用农药有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40%纹枯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混杀硫悬浮剂500倍液。每隔10~15天喷施1次,连续防治3~4次。重点喷淋花器和花叶。每667平方米还可用40%3~氯硝基苯粉剂0.7千克,混细土15千克,均匀撒于行间,也有较好的防效。

猜你喜欢
子囊菌核豆荚
红心曲来源Thermoascus aurantiacus QH-1 的生长代谢特征
豆荚儿,嘭!
破壁方式对冠突散囊菌有性繁殖体提取物抑菌活性的影响
羊肚菌菌核人工栽培实验研究*
向日葵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菌核菌丝型萌发特性
不同营养条件对羊肚菌菌核形成的影响*
粗糙脉孢菌7种子囊型归类教学探究
小房子上的绿豆荚
一株产菌核曲霉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子囊霉素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