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斐
孩子们从小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尤其是学习各种乐器,十分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思维和形象思维。许多研究证明,手指的精密运动,会成为少儿智能发达的基础,需要手指做出精密运动的钢琴演奏无疑会成为很多人的首选。然而在少儿钢琴的教学以及辅导中,我们的确要重视许多因素,它们直接关系到孩子在钢琴领域甚至其他领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良好学习成效的获得。
许多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钢琴学习之后,产生了厌倦情绪,甚至会半途而废,家长为此感到困惑和焦虑。对于这种厌倦心理,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一、钢琴学习的动力培养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本能追求成功与回避失败。那种通过直观判断可获得成功的任务,往往能够引起较高的动机状态。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好的动力。由于少儿的自制力较差,如果硬要他们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肯定是难以持久的。所以一旦发现他们出现这种厌倦心理,应当从授课的内容、授课的时间与授课的节奏上来激发他们的兴趣。
首先,授课和练习的内容要灵活多样。一成不变的内容、一遍遍的练习很容易使孩子感到枯燥,注意力分散。教师应在进行某个目的的练习后,换成新的内容,把孩子的注意力调整到最佳水平,以使孩子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其次,要妥善安排学琴及练琴的时间与节奏。据心理学家研究,6-10岁的少儿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事物的时间限度平均为1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把一个小时以15分钟或20分钟为一个单元分成几份,练习每达到一个单元的时间后,或者休息,或者变换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使学琴的孩子避免产生生理或心理的疲劳。
二、钢琴学习的态度
练琴实质上是一种手脑并用的练习过程,首先应当练脑,再由脑来练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如果幻想练习几次就能成功,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学琴的效果、目的及利害关系上,这样势必会给孩子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尤其现在钢琴考级几乎是每一位能够坚持学下去的琴童所必有的经历,有许多琴童的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地对待钢琴考级,视钢琴考级为学琴唯一目的。在这种错误思想的驱使下,出现了为了考级而考级,不科学地对孩子的演奏程度任意拔高等做法。这种现象不仅破环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也给孩子们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当是自由的、坦然的,而不应当是紧张的、急躁的。
三、钢琴学习的教学目标
有的学生成就感意识较强,希望通过钢琴学习的成就获得以自尊与荣誉感为核心的心理满足,也就是说他们钢琴学习的综合目标吸引力较强,这样的学生往往把驾驭一首非常难的作品看作是获得更大满足的条件,因此愿意教师给更难的乐曲,反之那些成就意识较低的学生则没有很多目标的吸引力,因此对较难的乐曲往往觉得是一种负担。学习目标越明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越强烈,所以对每一位学琴的孩子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进度是非常重要的,并且这个目标和进度应该符合习琴少儿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目标过高或过低都会起反作用。
四、钢琴学习中教师人格的影响
教师人格是成功教学之关键因素,对于一个琴童来说,他的绝大部分钢琴知识的获得来源于他的钢琴老师。一个性情粗暴又毫无耐心的老师会让孩子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与惧怕之中,这样久而久之,再有天分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厌恶上钢琴课,厌恶弹琴。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首先要有令人愉快的个性并且有足够的耐心。一位仁慈而且会关怀学生的老师,甚至对于懒惰而有叛逆性的孩子都可以使他驯服而有良好的学习过程。
五、钢琴学习中家长的态度
在琴童学琴的过程中,大部分练琴时间都是在家里,所以家长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其次,可以试试用环境熏陶的方法。比如,经常在家里播放一些美妙的钢琴音乐,创造一种温馨的音乐氛围等。另外,还要鼓励孩子表演并为其创造表演机会。因为大部分孩子都喜欢表现自己,更愿意听表扬,这样就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
总之,少儿学习钢琴,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更全面地培养他们,是对他们进行美育教育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因望子成龙心切,不顾他们的心理、生理特点,强施以苛严的“训练”,不要一学钢琴就把它当作孩子职业道路的选择,而要从学习音乐对未来事业增添异彩发挥其潜在的作用出发,给日后在音乐专业或其他领域学习的孩子以坚实的基础。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