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朝晖
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古城正定文庙坐落在城内一条僻静的小街上,红墙灰瓦,古意盎然。进得庙来,南为一照壁,往北是前堂,据史书记载,两者之间曾有一石桥和泮池。古时,学校也称“泮宫”,学宫前状如半月形的水池,称为泮池,石桥也就是泮桥了。清朝时把考中秀才称为“入泮”,只有考上秀才才能过泮桥,这样看来,泮池、泮桥都是古时学校形象化的代表了。世事沧桑,如今泮桥、泮池都已沉睡地下。
走过沉睡地下的“泮桥”,穿堂而过,豁然开朗,甬道左右各有两通石碑,刻着明清两朝尚书梁梦龙、梁清标题写的碑记,字体清丽典雅。说起来,两位都是正定人氏,而且一为曾祖,一为曾孙,由他们来题写碑记倒也恰如其分,别有一番趣味。碑石肃穆,给文庙平添几分庄严,不禁使人遥想当年祭祀盛况。
依次向北,平台之上,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了。当中匾额阔大,上书正楷金字“大成殿”,两侧悬挂“千秋景仰奉先师,万世尊崇称至圣”的颂联,字体端庄豪放,大气磅礴,与大殿浑然一体。缓缓推开两扇厚重的朱漆大门,仿佛推开了一段久远的历史。但见正中神龛之上孔子端坐,须发飘飘,慈眉慧目。东西附祭的是复圣颜回、述圣孔及、宗圣曾参、亚圣孟轲,两侧还有阂损、朱熹等“十二哲”,他们都是儒家思想的传人。
出得殿来,再次端详这歇山顶式风格的古迹,但见单檐九脊,古朴简洁,顶部坡度和缓,不事雕琢,飞檐宽大,舒展如翅,仰首望去,颇为引人。大殿外墙正面嵌入圆柱,上细下粗,有明显的卷刹,给人一种墙体内敛的错觉,与飞檐共呈一种挺拔向上的气势。檐下斗拱用材特大,令人称奇,不作装饰,而为承重,厚实而不笨拙。柱头只用栏额,与斗拱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多一分则繁,减一分则疏,恰到好处,使大殿显得苍劲而恢弘。
大成殿经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考证,是五代遗存,极为珍贵。说起来,这里还有一段佳话:1933年,梁思成先生于兵荒马乱之中来正定考察古建筑。最后一天的下午,先生又忙中抽闲来到文庙。当时这里已作正定女子乡村师范学校之用。由于日程紧张,先生本预备如果没有出奇之处即刻回返,就在他已不抱任何希望走马观花时,忽然一座雄峻古劲韵大殿赫立眼前。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先生这样记述了之后发生的有趣遭遇:“正在雀跃高兴的时候,觉得后面有人在我背上一拍,不竟失惊回首:一位须发斑白的老者,严肃地向着我问来意,并且说这是女子学校,你们青年男子,不宜越视擅入。”经过解释,这位自称校长的老者半信半疑地引着他们参观。在老人半是陪同半是监督之下,他们娴熟地测绘了大成殿的平面。起初老人还耐性相陪,不久,或许是感到枯燥,或许是看他们并无不轨行为,竟放心回到校长室,临别时,先生言辞恳切地叮嘱老校长,这大成殿也许是正定全城最古的一座建筑,请他保护,不要擅改,以存原形。至此,老人当初的怀疑完全消失,相信来者确为关心正定古建的专家。深受感动的老人将梁先生一行殷勤送别。
大成殿,这座我国现存最早的孔庙建筑,“国宝”级文物,就这样被梁先生慧眼识珠。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亦有大成殿,那是金碧辉煌的所在,内部装饰、祭器等也极宦丽堂皇。连孔子像都显帝王之威,而这里的孔子则呈慈慧之相,没有被神圣的光辉所映照,是一个原原本本的孔子,一个布衣孔子,我想这才是还原了孔子真实的面目。
文庙两侧东西厢房里布展有孔子名言和反映孔子生平的圣迹图,只觉古风扑面而来。
文庙是素朴的:正像那位周游列国、躬身行教、风尘仆仆的老者:文庙又是神圣的,这里筑起的是一座植裉于民众心田的圣殿。正如司马氏所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谓至圣矣!先贤已去,精神长在,思想长存!长存的正是孔子那种“一以贯之”的精神。
在文庙中徜徉,如同在历史的长廊中漫步。院内几株老槐参天,鸟鸣啁啾,幽静而安详。漫步其中,忽然觉得孔子又像一名园丁。遥想孔子当年“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开坛讲学,因材施教”,才有七十二贤人和三千如云弟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正是一个园丁么?
文庙承载着一种精神,所以厚重;文庙记录下一段历史,所以弥珍。
(责编:孙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