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立德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2009-04-28 09:55周敏河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09年2期
关键词:立志志向立德

周敏河

时下,在教育界最时尚的名词莫过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对于这名词,笔者做过这样的思考,纵观教育史上古今中外的历代名家,从知识储备上做到博古通今,从谈吐上做到出口成章,在教育思想方面做到独树一帜,在教书方面做到驾轻就熟,称他们是教育专家在恰当不过了。是什么造就他们这样的一身本领呢?通过阅读他们的专著便可窥一斑,为此,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德为基础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鉴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教师的要求,也有对被教育者——学生的要求。具体来说,“立德”对教师的要求是立师德,“立德”对学生的要求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但“师德”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却不是一般的职业道德,教师劳动的示范性与创造性特点决定了师德不同于一般道德的特殊性。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实际上就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立的“师德”。

德是做人之基,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学习才有动力,成才才有保障。如果有才无德,即使学有所成,也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德是学德的前提和条件。作为教师,立德的目的是为了树人,作“德才并重,以德为主”的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被视为社会道德的化身。教师通过良好的师德,言传身教,内化为“师风”,懂得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熟悉学生心理,学会用“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在潜移默化中把良好的师德传递给学生,才能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的人才。

二、立志明方向

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为此,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了师德只是教师专业化专长的基础,立志成为名师,成为一位专家型的名师,那才是教师最终要停靠的码头,才不会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

三、博观而约取

博观,就是说读书要博览群书,约取就是筛选出有用的精华来吸收。为此,立志想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博览群书是必过的一关。

首先是选择名人传记类阅读,从而吸取他们成功的经验,以他们成功所经历的坎坷,来洗濯一下已被浮躁遮蔽的思想,从而明确自己为师的志向。魏书生从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成为一名教育家,读了他的传记后,可知,他每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坚持读书,记笔记,写反思,最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可谓我们广大教师的学习的楷模。

其次是读自己专业相关的书,来增加自己知识的深度。做为一名教师,必须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熟悉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了解学科的发展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前沿阵地。

第三要读教育理论专著,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专业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没有好的教育思想,这样的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已,满腹的知识会被容器的瓶颈所扼住。靠什么打开知识闸门的瓶颈,那就是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会告诉你,教学的规律是什么,你传授知识对象有什么心理需求,什么是他们所厌恶的,他们有怎样的智力水平,我们要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会让他们接受等等,这都是一名教师所要熟识的教育理论基础。只有在这方面做到博治多闻,才会有课堂教学的得心应手。读书读得多了,思想境界就会得到升华。

四、厚积而薄发

有了良好师德的基础,有了立志为名师的志向,有了广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积累,让以上几方面融在一起,化为己用,做到融会贯通,这可谓积蓄了,教育大家之所长,把自己强大的教育优势慢慢地释放出来,与教学实践相磨合,一定会使自己成为自己理想中的名师。

猜你喜欢
立志志向立德
Stories about labor education家校劳动,立德树人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姚立志绘画作品
苏梦飞
立志更守志 执志如心痛
谈志向
巧化课堂意外 践行立德树人
例谈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立德教育
确立适当的志向
党对少先队儿童的希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