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创新教育势在必行,这是人们面对教育形势达成的共识。作为一名教师,应是一名开拓者、创新者,创新的语文课堂才是素质教育的语文课堂。我们如何来构建创新的语文课堂呢?
一、真正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增强语文课的创新意识
语文课程性质中有这三个问题。一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二是什么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对这三个问题仔细阅读理解后,发现要真正做到这些并最终要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将是任重而道远。道理讲通了,实践也并不一定就是一帆风顺的事。
高中语文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中,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利用这些能力进行语言交流、解释和记忆。这种认知工具具有再认知的特点,学生只有掌握了语文能力,才能再学习。那么也就是说,学生首先要掌握的是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作为语文老师,自然最为关心的也是这个。学习语义的概念又是什么呢?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的能力是其关键。高中语文课程从育人功能和人的行为取向的角度,提出了培养学生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要求。关于高中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使学生掌握语言交际的规范和基本能力,并通过语文应用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高中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从课程实施的途径方面,强调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二是从课程实施的过程和目的方面,强调让学生在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本领,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新课标的出台,反映了语文教改的力度之大,强调了语文的人文性,突出了创新精神。怎样让创新走进语文课堂?近年来的探索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学高为师,不仅在于知识的容量,更在于知识的创新。作为学生表率的我们,首先要敢于批判自己,在不断的批判中创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我认为语文教师应实现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内容要变过去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因为它一味地强调基础知识,而忽视了课文的神韵,只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却忽略了它的人文性。新教材中的课文包含了对人类的博爱、对社会的责任、对母爱的报答……毫无疑问,这些神韵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健全人格。再者,从中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来看,涉及课文的纯知识点变少了。我曾对一份中考试卷作过统计,在一份总分为130分的语文试卷中,阅读和写作就占了112分,而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看来,无论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高度来看,还是从中考命题趋势分析,我们不应执迷不悟地一味地只抓住知识点不放了。
授课方法要变面面俱到的分析,变教师的“灌”为学生的“悟”。教师应授之以渔,不应授之以鱼。我们应充分意识到,教是为了让学生会学,不能专由教师讲,而学生被动地听。老师期望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俱不到,学生希望讲的,结果老师未讲,学生已熟知的,老师反复地讲,结果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厌烦。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语文课应把相当时间留给学生。实践证明,有的教学任务是可以由学生通过阅读、探究、讨论等方式自己来完成的。所以,语文老师在授课方法上要切实转变观念,变老师的“灌”为学生的“悟”,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二、营造课堂氛围,激活学生创新意识;充分信任学生,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让“创造力人皆有之”的信念深入人心。我们的责任就是充分挖掘每个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培养出一代创新型人才。他们不迷信、不守旧,敢于异想天开,精于新的组合,善于独辟蹊径。一个人能否有所创造,在一定意义上说,取决于他有无创新意识,取决于他的创新意识是否强烈。我们教师应充分认识:我们升展创新教育的起点就是要激活学生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为学生的创新设置适宜的“温床”。
教师应注重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师生交往情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想象的时空,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批判精神,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随时质疑、争论,甚至允许学生找“碴儿”,因为学生既然能指出理解时的不同观点,说明他不但已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而且能指导实践了。因此,我们对这样的学生非但不能给予“当头一棒”,而且要小心呵护、表扬、鼓励。这样,既有利于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又真正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还学生以自主权,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积极思维的良好品质。作为一名教师,何乐而不为呢?要创设这样的情境,首先要摆正师生关系,转变教师是“中心”、是“权威”的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为“教学相长”的朋友关系。教师要通过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让学生能与老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其次,要妥善处理学生的错误答案,善于发现并肯定学生回答中的点滴正确因素、合理因素,让学生认识到即使他们的问题看起来幼稚可笑,或者远离现实,也是值得表达、研讨、与他人分享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是对学生质疑的最好鼓励,电是对学生创新欲望的保护。
三、利用现代技术。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让学生不断获得创新的成功
我们不仅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的最终日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离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创新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学好利学文化知识,千方百计地为创新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作为教师应责无旁贷要做好这个引路人,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创新方法。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最有效的创新方法,就是对某个问题沿着不同的角度,多侧而、多层次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习语文尤其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分析、理解,不应该为寻求统一答案而费尽心机。要让学生大胆跳出教材,发现新颖、独特的答案。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作文教学中,要注意作文是反映生活的,要适当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要写出有时代感、时代价值的东西,但不是贴政治标签。创新可获发展等级分。创新不只是说文章的立意方面的创新,也包括文章的内容、选材、语言、结构形式多方面的创新。创新要合情合理。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创新是一种有积极意义的,一种新颖的,但是同时又是能够实现的思想品质。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形式是多样的,没有刻板的模式。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坚持走创新之路,循循善诱,敢于教育创新,一定能把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