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方
“如果Google的人数跟微软一样多,Google除了搜索还会做些什么?”在2006年4月11日Google CEO施密特首次来华的媒体早餐会上,《中国计算机报》记者问道。
“我们还是会只做搜索这一件事,搜索要做的事多着呢,就算是有五六万人也不够用。”施密特表示。
然而,在这之后三年多的时间里,Google不仅相继推出Android和Chrome,在手机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市场上与微软开展面对面的竞争,更于2009年7月公布了Chrome OS桌面操作系统计划,直指软件帝国微软的基石Windows。一个互联网公司犯得着在操作系统这样的传统软件市场上使出如此狠招吗?
Chrome OS:不按惯例出牌
7月8日,Google全球产品副总裁桑德·皮克海(Sundar Pichai)和Google工程研发总监莱纳斯·厄普森(Linus Upson)用博客的形式宣布:Google将在2010年下半年推出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Chrome OS,Chrome OS“数秒间即可启动并带您进入互联网世界”,而且“用户不必再应对病毒、恶意软件和安全更新,一切皆由系统搞定”。Google特意表明“Chrome OS被设计用于从小型上网本到大型台式系统在内的各种计算机”。
当传统软件厂商争先恐后地忙着向互联网和服务转型时,在互联网上呼风唤雨的Google却反其道而行之,挤进操作系统这个软件的传统领域。用过PC的人都明白,所谓“启动速度快”、“免除安全的后顾之忧”之类都是冲着微软来的。加之先前推出的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Google的操作系统将覆盖包括手机、PC在内的整个终端产品线,在个人产品市场上全面挑战微软。
Google的反常之举还在于宣传上的高调。尽管Google万人瞩目,但外界很难知道Google正在开发哪些项目,何时会放到网上。这一切得益于Google对研发项目的严格保密。实际上,微软之所以有今天,完全“得益”于30年前C/PM操作系统提供商数字研究公司拒绝在IBM PC研发项目保密书上签字。
通常,Google在服务发布上动静很小,有时甚至标新立异。比如2004年4月1日,Google不动声色地把测试版的Gmail放到网上。早已习惯了“Google爱在愚人节开玩笑”的网民,还以为这又是一个愚人节玩笑,直到他们注册登录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一切都是真的。当网民使用Gmail 五年多后,在2009年7月,紧随Gmail之后的Beta标签悄悄消失, Gmail服务终于转正了。这一切都悄无声息。
Google在选择宣布Chrome OS计划的时间上也颇费心机。今年5月5日,微软发布了用户公测版Windows 7 RC,而7月23日正式发布Windows 7 RTM版。这样,Windows 7项目就将结束开发,转而为10月份正式发布进行生产和预装等准备工作。而在这个节骨眼上,Google推出“八字还没有一撇”的Chrome OS,明显是在微软头上泼了盆凉水,也很容易让人认为Google准备在操作系统市场上大干一场。
醉翁之意不在酒
从商业利益角度看,纯粹靠进军操作系统市场直接获利,着实像在啃一根连鸡肋都不如的骨头。面对占据九成操作系统市场份额的微软,Linux经过多年的打拼,直到今年5月才取得了历史性的1%的突破。市面上Linux已经N多了,再多一个Linux操作系统不过是N+1,况且,桌面Linux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除非另有所图。
尽管Google称Chrome OS是Chrome浏览器的延伸,但随着微软捆绑IE浏览器在1998年遭遇美国司法部调查后,浏览器与操作系统捆绑已经成为禁区。同样,虽然Chrome OS和Chrome名字上很相近,但这种近亲“联姻”的可能性不大。当然,Google通过Chrome OS对Chrome浏览器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支持Google的网上业务无疑很有意义。而且,倘若Google按照它惯常的发布方式——到2010年下半年给大家一个惊喜的话,人们会更相信这种说辞。
然而,Google的一反常态,背后是否有其难言之隐呢?
透过微软的成功,人们认识到操作系统的重要性。而Windows对微软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销售上,还在于Windows支撑着微软最赚钱的生意——Office,它提供的包括易用性等在内的种类繁多的功能和维系的其他软件厂商难以望其项背的用户群,巨人般地守护着微软的家业。尽管Windows不是最赚钱的产品,但微软肯在研发上花最多的钱,原因也在于此。
搜索对于Google的重要性一如Windows对微软的重要性。搜索既是Google的起家之本,也是Google的立业之基。通常,人们在形容搜索的重要性时,愿意将其比作互联网的操作系统。因此,Google自然是“谁碰搜索跟谁急”。
5月29日,微软推出全新的搜索服务品牌Bing。加之微软与雅虎在搜索方面不断传出“绯闻”,如果微软和雅虎达成合作——Google发布Chrome OS计划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证实了这种合作——依据当前Bing和雅虎在美国搜索市场上8%和20%的份额,双方将占据搜索领域三分天下,这深深地刺激了Google的中枢神经。而Google把矛头指向微软的Windows,也就不难理解了。
Google能遂愿吗
无论是微软深入搜索领地还是Google进军操作系统市场,互联网与传统软件在开发模式上的显著差异,应该是他们首先面临的挑战。
“传统软件企业的开发模式是先找到一个算法,然后去实现这个算法,做成产品,交给市场部门去卖。而互联网应用特别是云计算应用是建立在大型分布式系统之上的,它的规模随时可能增加,因此是个活的东西。很多时候经验要比算法和架构来得重要,很多问题在应用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前是不会出现的。”曾在雅虎财经频道和雅虎研究院从事研发工作达7年之久的友友新创系统技术公司CEO姚宏宇博士表示。
2006年3月,来自国内多家媒体的记者赴硅谷采访Google总部。据介绍,Google的研发团队只有5~7人,而且没有测试人员。当应用开发到Beta阶段时就放到网上,既可以让用户充当测试者,又可以根据用户的反映决定该项应用的命运。当《中国计算机报》记者希望Google主管介绍一下Google的开发平台时,他没有透露一句话。显然,Google的开发平台要比Google的服务器、存储等自制产品更为神秘。
让微软研发人员适应互联网的应用和搜索引擎的开发并非易事,这也是为什么微软会执着地“缠着”雅虎不放的原因。雅虎搜索的份额固然重要,但雅虎工程师和他们的经验可能更重要。
让Google去开发传统软件中的代表之作——操作系统也许会更难一些。通常,软件的缺陷是不可能穷尽的,而且当软件复杂到一定程度后,缺陷的数量将随软件的复杂度成指数上升。显然,软件产品的大规模协同开发与测试,对Google的开发和管理都是很大的挑战。而且,在传统的软件开发观念中,Google免除安全的后顾之忧的说法言过其实。因为只有代码行数小到一定规模后才可能没有缺陷,而这样数量的代码已经不能称之为软件了。
其实,Google工程师写的代码并非没有缺陷和漏洞,只不过这些补丁都是在网上打好,不必用户亲力亲为而已。而当软件以产品形式驻留在客户端时,Google与其他软件厂商也就没有多大区别了。2008年9月2日,Google浏览器Chrime首发,仅仅过了7天,Google就发布了两款重要的安全补丁。据国外媒体报道,今年7月18日,Google又发布了安全补丁,以修正两个严重的安全漏洞。Chrome浏览器发布近一年后,依旧被发现两个严重的安全漏洞,说明“软件中的缺陷是不可穷尽的”这一规律对Google也同样适用。
而就用户体验而言,从网络应用到浏览器再到操作系统,用户的要求越来越苛刻。他们大都能够容忍一个网页打不开,却很难接受浏览器打不开的情况,更无法忍受操作系统的任何闪失。
Chrome OS是否真能兑现Google的许诺,而不至于成为看得见、摸不着的“雾件”?对于Google的工程师在未来一年多的时间内将面临巨大挑战。
天时、地利、人和?
主管Google搜索API的技术总监马克·拉克斯基(Mark Lucovsky)本月中旬悄然离开Google,加盟VMware。作为微软的杰出工程师和Windows NT首席架构师,马克·拉克斯基在业内很有名气,而四年多以前离开微软的举动让他在圈内外一夜成名。
当微软CEO鲍尔默猜到拉克斯基要去Google时,怒不可遏地把椅子从自己身边扔到办公室的另一边,对拉克斯基咆哮道:“我已经干掉过他一次了,我准备再干掉他一次。”鲍尔默这里说的他,就是Google CEO 埃里克·施密特。
曾经,Novell占据了网络操作系统80%以上的份额。但是在施密特担任微软CEO期间,微软击溃了Novell。而鲍尔默“准备再干掉他一次”时,他已担任Google CEO。
古人作战很讲究天时、地利、人和。Google这次进犯微软后院,本应该像电影《地道战》里鬼子队长山田说的那样“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等Chrome OS研发好了,再赶紧召集PC厂商嘁里喀喳地预装后迅速推向市场,从而给微软突然一击。然而,Google提前一年多就广而告之,从而置天时于不顾。
说到“地利”,Google明目张胆地跑到微软盘踞的操作系统领地,很难取得地利上的优势。
论“人和”,五六年前Google的人气无人可比。当时鲍尔默之所以震怒,是因为一批微软顶级的程序员跑到了Google,他们用脚投了票。
2006年3月,众多记者在Google总部采访期间与Google总部的华人共聚晚餐,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王沂。Google在美国知名杂志《连线》上刊登的招聘广告中,开门见山地介绍说,王沂11岁开始学习大学数学,18岁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
实际上只提加州理工学院就够了,这所师生加起来只有3000多人的高校,居然获得过32次诺贝尔奖。而18岁毕业的王沂绝对是Google要找的人。在晚餐中,王沂提到此前她在微软工作过5年。晚餐吃了一半,她便匆匆告辞,说是要回公司加班,尽管她不告诉我们在做什么项目,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然而,今年初,在Google工作5年的王沂却选择了离开。
这两年离开Google的人可以拉出一个很长的名单,而让Google难以忍受的是其中一些人又回流到微软。
也许Google没有搜索到孟子的这句名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