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隐性知识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2009-04-27 10:03陈雅沙
图书馆界 2009年1期
关键词:外化馆员隐性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隐性知识在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从信息传递来研讨隐性知识的传递和再生功能,在服务内容、层次、形式上来进行多方位的评价。

[关键词]隐性知识;图书馆服务;地位与作用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09)01-0038-03

1 隐性知识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地位

1.1 隐性知识信息传递的社会地位

在人类社会进程里,尤其是文字未发明之前,人们对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口头语言和形体示意等方式来进行传递。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掌握的诀窍、技能和经验等知识信息全由人脑来记忆和隐存。隐存在人脑的知识,既有承前先辈获取的经验、知识,又有自身直接获取的信息知识,并通过特定的传递功能,将隐性知识世族相传。

在文字发明以后,尤其是现代技术不断发明创造的今天,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隐知识从量变到质变(隐知识外化,创造新知识),推动社会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知识的传递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由单向性的传递演变为多向性复合传递方式,使隐知识集合群体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多向性知识的传递集合。隐知识外化是文献资源形成的基础,对文献资源等显知识学习又是新隐存知识的来源,是知识再生和创造的根源。二是多向性知识接受,是知识创造与智慧升华的集合。新的内隐是智慧的升华,新的外化即是知识的创造,新知识的创造转化为新文献资源,新的智慧推动新的创造。三是授受中的“复合隐知识”集合,是智慧创新的体现。由于文字的出现,使隐知识传递出现了多方位的复合和再生性的交替进行。王子舟教授把这时期的知识传递称之为散射方式,并用公式表达为,“隐知识—显知识—隐知识”。如:隐知识包含人脑直接获取和存储的内隐知识、外显内化知识和内隐外化创新等再生性隐知识。

1.2 隐性知识在图书馆服务中的重要地位

图书馆立馆之本,就是为读者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的需求。图书馆向读者提供的服务是有形资源(知识物化的馆藏文献)与馆员隐知识资源的有机结合,是馆员与读者在服务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知识组织的动态行为。完善的服务应有:热情、周到,带有人性化和开放式等管理;在读者服务上,能准确、迅速给予咨询;能积极、主动推介书目,并提供图书馆各种资源利用的实用性服务指导;接受读者各种申诉、意见和需求等即时服务,为读者主动获取知识提供最佳的选择和最优的组合,使文献资料发挥最大效率。然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只有激发馆员主动服务意识,建立和形成主动服务机制,激发馆员隐知识最大外化率。由此可见,隐知识外化是主动服务的根源。

1.2.1 服务内容。一般分为传统服务和特色(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两大类。传统服务一般是指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为代表的图书馆服务模式,它的服务主要是阵地服务或以阵地服务向外辐射。传统服务包含隐知识和显知识的复合。显知识主要体现在馆藏文献资料上,而隐知识则反映在外化知识的条理化、文件模式等方面,两者都以静态服务为主。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主要满足读者对一般纸质文献的借阅需求,这时期的图书馆是为藏书而建馆。

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创新,图书馆技术设备日新月异,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图书馆网络化、数字化日益完善。那种囿于传统,固守阵地的服务方式越来越被动,图书馆为藏书而建馆的传统管理时代一去不复返。在现代技术的环境下,读者对服务的需求变化出现如下三个特点:1)纸质文献的需求迈步转向数字化和网络上;2)原来是集中的需求,现在是分散的需求;3)个性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服务对象对个性化的需求日益迫切。在现代条件的背景下,图书馆要说对读者有何吸引力,其实就是隐知识能动外显化的竞争力。只有将隐知识外显,才会出现特色。特色服务是知识与智慧的有机结合,即显知识与知识再创造的有机结合。隐知识外化是知识主观能动性的反映,具体表现在服务意识上,能随时随地跟随和主导读者;在服务的机智上,能随机应变地适应和满足读者的多方位需求;能把馆员的各种智慧存储于某一特定的服务意识之中,并于一种动态的机智经常应用于某项服务。特色服务是主动服务的内涵,只有隐知识主动外化,才能不断创新特色化服务形式,才能出现更多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设施和设置。如何挖掘馆员丰富的内隐知识能量,不断提升服务标准,是我们探索和适应新时期图书馆的发展之路。

1.2.2 服务层次。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层次,取决于馆员的知识结构,包含馆员的学历、阅历、专业知识、综合知识、实践经验和职业精神等,尤其是馆员综合知识量和内隐量。如果馆员的内隐量大,外显性强,那么自主服务的主动性就强,个性化服务的多向性也就丰富。比如:馆员为读者提供视听欣赏服务时,一般是根据读者需要查找出所需的音像资料,安排好视听室,让读者视听,基本上就完成了对读者的定向服务工作。然而,如果从读者的专业性或个性化需求来看,同一内容的音像资料,有多种形式出现。如:不同的录制形式:录音带、录像片、CD、VCD、DVD等;不同表演形式:独奏、独唱、合奏,合唱等;还有不同乐团或演奏家表演等,其风格和效果也就有所区别。因此,馆员可依据不同层次的读者提供多向性选择,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不同层次的需求。多向性选择,既使读者获得更多知识之外的知识,又充分外化馆员的内隐知识;使馆员与读者建交在服务授受的主动界面上,形成互动,服务的多向性得到深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度得到提高;还使隐知识流的发挥、控制和转化力度加强,传递的隐知识量增大,主动服务的意识出现,使服务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形成。

1.2.3 服务形式。不管是传统图书馆还是现代化的图书馆,它们都有良好的使用界面,如:传统图书馆储存形式,是建立在易于寻找的索引系统之中;网络图书馆的储存形式,更多体现在图形界面上,让读者操作方便,视觉美观,激发使用动机。传统图书馆是静态外显知识服务为主,电子、数字和虚拟图书馆是动态隐知识服务为主。不论何种图书馆的服务形式,其实都离不开知识的内隐和知识的外化。只有隐知识外化,才有知识的创新。而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所以,隐性知识在现代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地位。

2 隐性知识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

2.1 隐性知识能促进图书馆主动服务意识

图书馆作为“服务”的窗口,隐知识的提升是服务工作的有效保障。知识拥有者必须通过面对面的讲解、传授,才能完全使知识转移到他人头脑中。隐知识的主导作用的指向是读者,是知识传授、交流的目标,是提供知识服务的对象。隐知识物化的产物主要是以文字记载的图书文献资料,图书馆作为一个集文献资源与信息资源于一体的大型载体,图书馆员显然是读者与文献之间的桥梁。馆藏文献知识的传递是间接的,它需要有一种介质作向导,充当向导的介质正是馆员的智慧。由于隐知识有支配显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人与文献的交流实质上是智慧与知识的交流。所以,馆员与读者、馆员与馆员、读者与图书、读者与读者等都需要这种智慧的交流,这种交流是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途径,也是文献新来源的重要途径。

图书馆员作为知识海洋的导航员,应根据不同层次读者进行有效的导读,有针对性传播人类知识信息。为了向读者提供多向性指导,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层次。在服务工作中,要求馆员要不断地提高与自身业务相关的知识水平,掌握更多的综合显知识,并能主动地吸收、加工和提炼,逐渐形成自己的认知、见解和工作风格等隐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结合实际自我驾驭,形成服务工作的特色,让读者更多、更快、更好地加以吸收和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可以说,图书馆员隐知识结构层次的深浅,直接影响到图书馆服务的质量。所以,图书馆员的隐知识是提升主动服务的基点。

2.2 隐性知识能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隐性知识是人的主观心理形式,是人脑能动的反映。在团体与组织中,通过个人实践的经验积累和总结,通过技术发明、文化创新等方式来体现。野中郁次郎教授在《创新求胜》一书中指出:“当经验透过共同化、外化和联结,进一步内化到个人的内隐知识基础上时,它们就成为有价值的资产。”并说明:“组织内部创造知识的过程就是这两种知识交互作用的结果。” 由此可见,内隐知识转化为外显知识,外显知识再转化为内隐知识,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隐知识具有活化显知识的作用。因为隐知识在知识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所以,认识隐性知识对显性知识的活化作用,对提升图书馆服务工作的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2.2.1 隐性知识可以外化或外显。外化后的隐知识,通过多向性传播来激发人的智慧,活化人的思维,创造人类的知识。外显知识则可以转化和形成图文资料,图书馆的文献就是隐性知识外显的结果,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继承与发展的载体。从文献资源建设的角度看,一次文献体现知识的原创性,是隐知识直接外化,隐知识—显知识的结果 ;二次文献是隐知识对显知识进行系统的加工,是显知识的提炼与压缩的再现过程,显知识—隐知识加工—显知识;三次文献是隐知识活化与创造知识的过程,是知识创新和智慧升华的过程,主要体现在隐性知识对知识的创造上。知识的创造是知识活化的体现,有创造才有创新,创新的结果必然推动技术革命,科技进步和社会文明的发展。

2.2.2 隐性知识具有动态性和自我行为可变性,在服务工作中具有释放和传递作用。由于隐知识广泛存在于社会组织结构与个体之中,个体的内隐知识积蓄必然有利社会组织内隐知识的扩散与归类。但个人所累积的内隐知识必须要能够和其他成员发生“共同化”,才能推进知识组织更高层次的知识创新循环。在图书馆组织结构中,为了获取多向性隐性知识,须要在图书馆内部和外部进行动态学习。对于图书馆而言,各部门团结协作,馆员相互学习、取长补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研讨会、展示会、工作总结、先进员工的经验交流会等动态活动,一方面,激励、扩大馆员内隐知识最大的外化率;另一方面,又不断增长馆员内隐知识量,推动由个人到部门,由局部到整体,形成隐知识动态资源共享。在现实工作中,保护和爱惜人才,管理和充分发挥好人才,并建立动态机制的人才资源(隐知识资源)库,使每一个组织成员的隐知识汇集成动态的隐知识资源,存储于单位或组织之中,尽可能和最大效率地转化和运用于实际服务工作中,为读者提供主动的多向性服务。由此可见,馆员的隐知识,在图书馆的组织中,既能进行智慧创新,开拓新型服务模式,实现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管理;又能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率,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3 隐性知识要求图书馆员具有复合型知识

隐性知识提供给读者的服务是复合型知识。如:图书馆指导读者阅读的方法(书目导读、新书推荐、信息导航等),对于读者来说,应该是“得法于馆员的内隐,得益于文献的外显” 。外显知识导读的关键是能否将外显知识向内隐正向迁移。如果知识的内隐率高,读者通过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料,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科研成果逐年增长,说明显知识向隐知识呈现出正向迁移。图书馆促进读者内隐学习需要馆员合适的动态外显指导,如书目的导读、新书推荐、书评等。而这依赖于馆员对读者知识层次的了解和掌握,尤其是高校导读需要对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分流指导,有层次的导读、推介更显重要。我国学者杨治良教授认为隐知识学习具有三个特点:自动性、概括性和无意识性。但隐知识并非不能被人们意识到,只是人们难以把它们完全地揭示出来。图书馆要让读者进行知识创造、智慧升华,必须充分地发挥隐知识的动态和可变的自我行为。有意识学习外显知识,是自觉提升认知的层次;无意识的学习是促进智慧的自动联想。很多时候,这两种学习方式常常重叠在一起不可分割。而且,隐知识能进行知识创造和智慧升华;外显知识又有助于隐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所以,隐知识具有活化显知识的作用,是推动图书馆事业发展原动力。

综上所述,隐性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知识,揭示、提升、研究隐知识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野中郁次郎,竹内广隆.创造知识的公司——日本公司是如何建立创新动力学的[Z].北京: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编译,1999.

[2] 巴特勒.图书馆学导论[M]∥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外国图书馆学名著选读.北京:北京大学出社,1988:348.

[3] 尤克强.知识管理的三种策略[J].中国知识管理网,2004(4).

[4] 张玉霞,王元忠.传统图书馆与虚拟图书馆比较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41—43.

[5] 张惠梅.公共图书馆创立品牌浅论[J].图书情报知识,2001(4):61— 63.

[收稿时间]2008-09-16

[作者简介]陈雅沙(1956—),女,大学,副研究馆员,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

猜你喜欢
外化馆员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Clothing is what you are 衣如其人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运用叙事疗法使问题学生在问题中成长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基于隐性知识外化的企业动态能力培育策略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试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素质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