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善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78-0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通过对自己多年初中数学教学经验的回顾,认为要提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1. 因材施教,2. 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3. 适当把握好课堂内容的度4. 构建合作型学习模式, 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体验
一、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本意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及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使用不同的教育手段, 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但在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过程中, 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 渐渐异化为根据教材施教了.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 充分领会教材, 精心备课, 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由于准备充分, 教学方能顺利进行,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一个方面, 但是它也有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 如果教材的科学性不够(准确地说任何一种中学数学教材对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都是有缺的) , 或由于教者的数学素质的局限, 教学过程就容易搞成一种机械的、固定的模式, 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简单的“传达”. 在这种教育文化和思维观念的影响下, 教学实践中, 大多数教师的课堂设计(及备课) 是把一个个数学问题精心地解决好, 课堂上按部就班,填充式的灌输给学生, 没有变化, 缺少灵气, 他们最忌讳“即兴发挥”; 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是根据经验(也有教训) 事先设置好的, 有时教学情景都事前安排好了的. 教龄越长, 变化越少, 形成了所谓的“风格”. 当课堂上学生的思维过程及反映与预设不符时(这种情景是经常发生的) , 教师的感觉是学生不配合! 所以,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面, 教者津津乐道, 感觉良好, 但离学生却越来越远, 而学者懒心无肠, 感觉不佳, 越学越不想学. 可能就是把数学教学定位于因“构”施教, 倾向于“向学生提供现成的数学事实和好的数学方法, 并要求学生能最大限度地把它们复印到自己的头脑中去”造成的后果。
二、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它是获取知识的金钥匙。一些学生数学学不好,究其原因:自学能力差,依赖性强,被动学习。学不得法,习惯性差等多方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帮助、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目标,使他们逐步学会归纳整理;帮助他们学会分析习中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逐步从“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如在解题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规范解题习惯和解题后进行反思的习惯,反思自己的思维过程,反思知识点和解题技巧;反思多种解法的优势,反思各种方式的纵横联系。总之,教师“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技能,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2]。
三、适当把握好课堂内容的度
数学课堂上, 教师根据对所教的内容的理解, 适当地补充一些内容对教学是必需的, 但这里存在一个度的问题, 通俗点说就是增加些什么内容, 既对学生学习有帮助, 有效地利用了其接受能力, 又不增加学生的负担. 这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和对数学教育的认识的程度.现在课堂上有一种不好的倾向: 许多教师在讲一节内容时, 不是把功夫下在怎样使学生理解上, 而是大量补充题目(这些题目多数是技巧性较强的) , 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上, 他们错误地认为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水平, 又能提高教学效率.这种观念甚至传染到师范大学的毕业生, 他们去应聘时,多数同学准备讲稿时, 也是这样做的. 这样做从根本上违背了数学教育的规律, 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多数学生是接受不了的.笔者认为, 补充内容的前提是弥补教材内容所缺的又是学生必须掌握、与他们接收能力相适应的;其次是技巧性并不很强, 但又是学生学习必备的技巧; 第三是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促使他们去思考和探索的内容. 要做到缺锌补锌, 缺铁补铁, 不要乱补, 补出问题来. 重要的是数教师要善于区分哪些题目有训练的意义, 哪些超过要求的范围, 哪些无价值. 这样做很不容易, 但也正是需要我们数学教师不断学习、提高之所在[3].
四、构建合作型学习模式 促进共同发展
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班级是一个学习共同体, 有着共同的规范和期望。创新奋进的班风与学风会促进数学学习, 使之得以良好地发展, 合作的人际关系可以促进数学学习的共同进步。数学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情绪发展方向, 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平等合作, 公平竞争, 在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中共同进步。建构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是教与学赖以存在并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组成学习小团体, 要引导学生关注个体和团队的学习目标, 并帮助他们为达到目标建立合作基础上的学生竞争团队。教师可以将不同能力、不同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分组,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采用团队游戏比赛、学习互助组、项目合作小组的方法, 让学生结对成组, 在明确各自学习任务和小组角色的基础上, 相互鼓励,相互合作讨论, 协助每个队友达到个体的目标从而保证团队的整体目标的实现。教师要提出要求以持续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并给予学生所需的帮助。学习型合作共同体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有效地和其他人一起学习, 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能接纳多元智能、个别差异的教学环境, 让所有学生对学习有归属感, 不让能力上的差异演变为动力上的迥异。事实上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上是主体间合作的动力,而不是狭隘竞争的牺牲品。因此, 作为教师, 应鼓励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 为学生的协作学习提供和创造机会[4]。
参考文献
[1]马复.关于数学教师教育的若干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 2000.1
[2]林绍隆:中学数学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例谈[J ] 教学与管理2005.10
[3]戴宇等: 新课程理念下对中学数学教师教学观的反思[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6
[4]彭鸿舫.论数学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J].中国成人教育20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