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中的作用

2009-04-26 01:46李淑娟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化作用

李淑娟

中图分类号:G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13-02

摘要:如果说20世纪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将属于科技经济的时代。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尤其是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永无止境的发展及其无限的创造力,必定还会继续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加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科技创新;现代化;作用

一、科技创新

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史,同时也是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史。科学技术一开始就由生产决定。社会生产不断给科学技术开辟新领域,提出新的研究对象。科技是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它又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技创新这个词近几年才开始在我国应用。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原创性科学研究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等)。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因此我们说科学和技术及它们的创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就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总和。这里的科学创新主要是指知识创新,知识是科技经济一体化的知识,所以它可以同创新联系起来。

二、现代化

现代化作为一种世界进程,绝不仅仅只有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种实现方式。现代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时代内涵。我们今天谈到的现代化显然不同于工业化时代的传统现代化,即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而是信息时代,以知识经济为驱动力的现代化。如果说在20世纪中叶以前,现代化的主要实现方式是西方化,那么,历史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加上资本主义现代化及其后果所显现的种种危机,人们对现代化的理解也就必然发生变化,各国都将根据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来确立不同的现代化实现方式,现代化的实现方式多样性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胡锦涛强调,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期实践,可以得出很多重要启示,感受最深的有四点。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着力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我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和时代发展的条件下进行的,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规律。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发扬求真务实精神,继续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不懈地探索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不断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二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三是要坚持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活力源泉,制度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更加健全、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

四是要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着力保持社会大局稳定。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要始终从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安全、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群众工作,加强法制教育,有效应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三、科技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国家把科技创新摆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位置,表明中国将走上一条依靠科技致富、科技强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同时必然会为科技创新提供一个比较理想的现实环境,促进科技创新的进步。

世界历史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促进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知识和源泉。在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之下,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后于18世纪下半叶发生第一次科技革命,启动了工业现代化。继英国之后,启蒙运动促使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并达到高潮,法国大革命爆发,“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响彻云霄。欧洲开始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转移。19世纪末欧美发生第二次科技革命,科技创新第一次运用到实践当中并取得巨大成功。

就像科技创新对欧美国家现代化所起的作用那样,它对中国社会主义所起的作用恐怕还要更大。现代科技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工业社会,虽然机器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但人们仍然必须操纵机器,而运用自动化技术,人们可以远离工地,直接通过屏幕来监控。同样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家务服务自动化、邮政通信电子化、教育社会化、普及化。科技创新同样也推动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现代科技创新扩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也改善了医疗卫生技术,增进了人类健康,从而为人类满足自身的需要和实现个人的价值创造了可能性。

当然,科技创新不仅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而且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随着科技创新的发展,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日益深入,从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奴役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观。这些新思想促使人们对辩证法的理解不断加深,促进了马哲的发展。与此同时,科学精神也得到弘扬,以“求是、创新”为主要内涵的科学精神深入人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科学技术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同时也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和作用。

(1)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目前,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发达国家的1/40。科学技术一旦转化为生产力将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其作用大大超过了资金、劳动力对经济的变革作用。

(2)军事上的战斗力。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但“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科技强国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共同选择。

(3)政治上的影响力。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已成为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筹码和大国地位的象征。邓小平曾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可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4)社会进步的推动力。科学技术所开拓的生产力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但对科学技术的使用不当,又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环境问题。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

四、结语

科学技术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基准,成为人类文明不断延续的根本动力。

现代国家综合实力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而经济实力竞争归根到底就是科技实力的竞争。谁最先进行科技创新,并最先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谁就赢得了世界经济的主宰权和制动权。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控制着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前沿阵地、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占据着世界高科技产业的龙头地位。科技创新是发展中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最发达的一些国家(美、英、日、德等),没有一个国家不是依靠科技创新发展起来的。机械制造技术的创新,使英国成为最发达国家,占据“世界工厂”的位置;电力技术的创新,使18世纪的德、法迅速崛起,经济腾飞;核能和电子技术的创新,使美国一跃而成为超级大国。

中国现代化必然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走过的老路。面对近代中国社会的磨难和选择,中国共产党人把俄国十月革命后学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用以解决中国问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摸索出适合中国特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并在胜利地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之后把中国引向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当中国社会主义发展转折关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作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英明决策。这次会议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目标,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指引着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成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坚实起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是在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实践上的拨乱反正;同时,也使我们在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认识上走出了历史的沼泽。在新中国成立已有二三十年后,仍不能把生产力搞上去,不能使人民生活水平有相当程度的改善,是难以解决中国的任何问题的。而在原有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现实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所解决的历史课题,正包含在实现现代化的一系列任务中。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2](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

[3]崔东树,高晚欣.电子政府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J].行政论坛.2005.5

[4]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32

[5]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4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现代化作用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