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谈

2009-04-26 03:32丁玉成
骏马 2009年2期
关键词:散文化文学作品散文

丁玉成

对于我来说,写作很可能成为我今后的生存方式,因为它对于我的生活已经万分重要。这种转变仅仅是发生在几年内的事情,五年前我还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文学爱好者。

在学生时代,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曾经有过文学梦,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偶尔做过创作尝试并没坚持就放弃了,或者说压根儿就没认为自己有坚持的必要。

我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有些偶然。几年前的一天,在游甘珠尔庙时我突然产生了灵感,写了篇稿子并且被报社顺利发表了,从此我走上了创作的道路。

灵感这个词很神秘,都说它是神灵赐予的,这种说法我也认同,最起码这东西我们自己无法掌控。在一座庙宇里得到了第一次成功的创作冲动,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转折,我自己就更觉得有一种神秘色彩。尽管如此,我也能做出一些客观判断,一方面来讲,我觉得我的灵感来自我生活中的闲散与孤独。

我的青年时光很大部分是在闲散与孤独中度过的。现在可以把闲散与孤独当做一种写作状态,可我当时的独处是没有目的的。那是一种真正寂静的生活,为了感受寂寞而寂寞,为了品尝孤独而孤独。有一段时间我也曾把无限的热情投入到有限工作的忙碌中,可那一点的忙碌对我来说根本不解决什么问题,所以我常常在一个人静静地独处时来寻找一种充实。这种状态下我可以安静地、自由地思考,尽管这种思考不带目的性,是随意的,并且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多的困惑,可是它总能让我的心理得到一种安慰。回想起来,那段时光因为无所事事觉得有些遗憾,不过,那种悠然寂静的闲散与孤独也令人神往。

这种闲散与孤独的生活让我养成了思考的习惯,并且积累了很多有益的思考——那是对文化(比如我很早就对蒙古草原部落战胜中原农耕文明感到困惑,开始散文创作后就把这个思考写入了《哈撒尔古城》中),更多是对人生的困惑和思考,这些思考的积累为日后灵感的出现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汇聚作用。

交待我以前的生活是为了说闲散与孤独给了我寂静的生活和寂静中的思考,我是先学会了思考,才学会创作的。当时我就是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写成了我的处女作,并从此走上了创作的道路。后来思路逐渐清晰了一些,我把对额尔古纳河流域的文化思考写下来,把对当地山水的感受写下来,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写下来,汇成了一本集子叫《寂静长河》。

有了这么一本集子,在前辈们的评论下,总是感觉诚惶诚恐。让我自己评价的话,我说它们不是很像样的东西,在这本集子里,我试图做两件事:一是想把额尔古纳河流域的历史、文化散文化,二是想把自己对人生的认知散文化。做得怎样?让大家说吧。对于我来说,只能努力去做。

即使想努力做,却又发现另一个问题。我觉得要想做好文化散文需要知识渊博丰富,要想把人生哲学散文化更需要大智慧。做这样的散文功夫实在是在散文之外,并且实在是需要一点儿功底,想到这里,总感觉自己力不从心。

某一种思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但不是文学作品的全部。文学作品不单单要让人看到真,还应该让人感觉到美,作家不但要说得清,还要让人听起来感觉舒服,所以写作技巧很重要。散文的结构安排,小说的情节设计都大有学问,还有一个人的语言的使用更见作者的写作功底。好的文学作品,只要看上几眼,你就会被它的文字抓住,这是真本事,在这方面我要好好练。当然,以后我还是需要闲散与孤独,这是我理想的写作状态,不过这种闲散不是简单的闲来无事,而应努力做到对浮躁和平庸的超越。那是一种超逸的生存和写作状态。

(责任编辑 王冬海)

猜你喜欢
散文化文学作品散文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论汪曾祺小说中的散文化
另类的“王蒙自传”
浅谈消息写作中文学化手法的运用
醉心余映潮“散文化”艺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