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钢军
摘要:传统的教学活动常常存在着教学环节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导致学生“理论知识过剩,实战技能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笔者结合《新闻摄影》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试验,逐渐形成了旨在重点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仿真模拟+现场实战”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仿真模拟;现场实战;实践教学
长期以来,陈旧、保守的教育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教与学之间大多是“主与从”的关系,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较大。这样就形成了一种“油水分离”式的教学桎梏。由于教学环节与生活实际严重脱节,造成了学生“理论知识过剩,实战技能匮乏”的普遍现象。
从2004年,笔者开始结合所教课程的特点和教学实际,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尝试,将“仿真模拟+现场实战”的教学模式引进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向实践教学的一体化延伸。所谓“仿真模拟+现场实战”教学模式,指的是授课教师摆脱陈旧、保守的理论教学观念,本着“实践能力为重心,理论知识为辅助”的教学理念,通过灵活的、贴近实际的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在高度仿真的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各个教学环节的活动,并结合现实问题将学生置于全真的现场,促使学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与提高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短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较好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专业知识散乱,实战经验匮乏等问题,利于对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一、情景教学,巧设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体验着、探索者,而在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此而提出的情景教学,则充分开掘了学习者的这种心理需求。
情境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结合学生的不同年龄和认知特点,创设与之相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绪和优化的环境中展开,以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使其有效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能的一种教学模式。其基本特点就是将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情景设置的生动性、鲜活性及愉悦性融为一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情景教学的基本原则,巧妙地设置“现实问题情境”,作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的“催化剂”,引导、激发学生对现实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以激发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不起眼”事物的好奇心与关心度,培养其职业敏感和职业素养。如:在给04级摄影班学生上第一节新闻摄影课时,冷不丁向他们提出一个问题:“通往4305多媒体教室的东楼梯西侧墙壁上的消防柜最近有什么变化?”学生们虽然天天从这个地方经过,但大都是熟视无睹。所以他们面对这道怪问题愣了半天,无一能答。“古怪”而现实的问题立刻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于是笔者带同学们到楼梯上现场寻找答案——原来消防柜被人砸坏了。随后,笔者列举了一系列的案例,详尽地给大家阐明了一个道理:作为一个准新闻摄影人,必须善于在人们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发现有价值的东西。这是发现问题、捕捉镜头的前题,是一种宝贵的职业素养。在“古怪而简单”的问题破解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对职业敏感这一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而且印象深刻。
又如,讲到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拍摄这一章节时,笔者在课堂上安排了一个“突发性”的情节——讲完突发性新闻事件的定义之后,笔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作为摄影记者,面对突发性新闻事件应该如何应对?请把答案写在黑板上。”这时一名男生主动走上前,在刚刚踏上讲台之际,突然“晕倒”在地,笔者忙上前扶住他,同时高喊:“谁会急救,快来帮忙……”说时迟那时快,一名男生快速赶到,对“昏倒”者开展急救,整个过程仅仅持续了1分钟左右。由于事先没有告诉在场的学生,结果大家信以为真了。现场先是爆发出一阵惊叫,接着有人奔跑加入到“救人”行列。而大多数同学则被眼前的情景惊住了,没有任何反应。当大家得知这只是一次“现场演习”之后,才松了一口气。经历了这样一次惊心动魄的场面,学生们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拍摄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笔者则趁热打铁,先请大家结合自身体会谈一谈感受,再进行系统的总结。
二、多做少说,放手让学生去操练
美国教育家杜威早于20世纪就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其教学精髓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主动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笔者在借鉴“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多做多练,少说少灌”。学生要成为“运动员”,老师要做“教练员”,教师的作用是启发、引导、督促而不是越俎代庖。具体的做法是上课时首先把所要掌握的知识,所要掌握的技能以口语的形式(以区别于死板、枯燥的书面语言)提纲挈领地讲解一番,并作一简要的示范,然后设置一系列问题和实践任务,接下来就大胆地放开手脚把“运动场”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操练”。
在仿真模拟训练课上,笔者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分别代表三家“新闻单位”(要求自己起名,突出各自的媒体特色)。要求“新闻单位”各自设计一个“突发性新闻事件”,由本组的一部分同学充当事件“当事人”,表演“突发事件”的情节,另外的同学则充当“摄影记者”现场进行抓拍。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照片,进行评比,分数计入考试总成绩。由于拍摄训练比较别致,且三个小组之间存在着竞争,结果同学们接到任务以后,情绪高昂,异常兴奋。几分钟之后,诞生了三家新“报社”:“先锋报”、“现场目击报”和“日新报”。很快三家报社的记者们就纷纷进入了角色,大家先是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拍摄方案,接下来安排拍摄环节,最后进行现场抓拍训练。“现场目击报”的记者拍摄了“校园抢劫”的惊险新闻,“先锋报”的记者拍摄了“街头救人”的感人镜头,“日新报”的记者则报道了“解救人质”的精彩事件。仿真模拟训练结束之后,笔者专门组织了一次作业评讲课,先把三组作业放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进行展示,接着让每个小组选出一名“新闻发言人”就本组的作业进行详细说明。最后大家进行比较、分析,选出了最佳作业。
三、转换角色,让学生当“老师”
为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力、语言表达力、随机应变力,笔者在课堂上频频采用“学生当老师”上台讲评新闻照片的教学方法。笔者随机选择几幅图片,请学生以“老师”的身份上讲台进行分析、讲解,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拘一格,多提新的见解,结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现场实战,“真刀真枪”上战场
康纳尔在《二十世纪教育史》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睿智的论断:“为参与社会做准备的唯一途径就是直接参与社会生活。”仿真模拟虽然是教学中的一件利器,但它和现场实战之间还是有一些距离的。要想真正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和技能,必须把学生拉出校园,到社会生活现场去感受和锻炼。因此,笔者在学期当中和学期结束的前两个星期,都会安排学生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到街头、社区、学校、商场、市场等场所进行现场采访,发现新闻题材、拍摄专题新闻并编辑成一份“报纸”,作为期中和期末的考核作业。强调学生必须严格按照新闻摄影的运作规律进行操作,旨在让学生亲身经历一次职业摄影人的工作过程,在完全真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体验、收获、提高。如:在2007年6月,笔者安排05摄影班的学生到郑州市二七广场、德化步行街,现场采访由一群大学生组织的“行为艺术”表演活动,大家在1个多小时的紧张拍摄活动中,从不同的观察方式、不同的拍摄视角、不同的切入点,对新闻事件进行了全方位的纪录,拍摄出不少优秀的新闻照片。采访结束后,笔者在第二天的新闻摄影课上对学生们拍摄的照片进行了评析,选出了60张精品,放大成10寸照片,在学院展厅进行了展览,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又如:2007年底,获悉郑州市管城区政府要对郑州商城遗址古城墙进行保护、改造,并对周围的居民进行拆迁安置,这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和善举,理应在郑州市的发展史上留下灿烂的一笔。笔者组织05级摄影班学生在经过详细调查和周密思考的基础上,拟写了一份《商城遗址“大变脸”》大型新闻专题摄影项目计划书,与管城区有关部门协商,拿下了这一项目。2008年1月,笔者组织摄影专业学生对郑州商城遗址古城墙以及周围数千民居和百姓的生活状况进行了“地毯式”扫描拍摄,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些典型家庭作为拍摄重点,进行全程跟踪式采访拍摄。学生们在这样一个“大会战”式的现场实战中,感受颇深,收获很大。
实践证明,这种以锻炼学生实用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的“仿真模拟+现场实战”教学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有不少学生的作品在省市、国家有关单位举办的摄影大赛上取得了佳绩,有十余位优秀的学生成为报社摄影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