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建
摘要: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有20余年的时间,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为我国试办高校带来了一定的成绩和荣誉。然而,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显露了出来,本文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水平运动队,管理;问题;思考
从1987年开始到现在,我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已走过20余年的时间,取得了不少成绩,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推动了各试办高校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但是我们也不可否认,在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内部的矛盾,也有来自外部的非可控因素。因此,怎样使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能够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着重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招生问题
招生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试办院校,特别是一些名气不太大的学校。各学校是尽其所能,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力图吸引更多的体育人才。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工作是由省招办、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各项目学校等多方参与完成的。作为承担训练和比赛任务的高校,自己看中的运动员没有招生自主权;体卫艺处承担着组织协调全省各高校参加全国比赛的任务,但在招生政策和实际操作方面受到很大的制约;省招办负责特招的整个组织工作,却没有承担组织训练和参加比赛的任务。这种责权分离的管理形式,常常造成各自从自身的工作角度思考问题,不易形成协调。由于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制约,极大地降低了试办高校的积极性。例如:招生院校需要的是前锋,但专家组推荐批示的却是后卫。管理组织部门和试办院校缺乏相互的沟通,运行机制缺乏灵活性,组织管理形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问题。
二、学习与训练问题
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承担着学习与训练的双重任务,除了完成本专业文化课的学习以外,还要担负着为所在高校摘金夺银的重任。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应该和其他大学生一样,享有同等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在完成和其他学生同样的学业前提下,利用课余时间(主要是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集体进行专项运动训练,并有责任和义务代表学校参加各级的重大体育竞赛活动,为学校争光。但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各试点院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时,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在全国性或重大体育赛事中,发挥最佳水平,创造辉煌成绩,为校争光。强调运动训练的重要性,却忽视了专业文化课的学习,运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运动负荷逐渐加大,使学生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艰苦的训练上,最终耽误了学业的完成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这样做违背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专业文化知识,这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所必备的起码素质。因此,要使学生运动员明确自身的任务和目标,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相结合,二者缺一不可。
运动训练和文化学习这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是完全可以调和的。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协调好训练和学习的关系是高校办好高水平运动队必须做的一件大事。主要是由学校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颁布实施一系列针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籍管理政策措施,根据专业设置的具体要求,适当减免一些基础和专业课的学习压力,制定适当的文化课考试考核办法规定,做到既能使学生掌握所学各科知识,又能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另外,鼓励高水平运动员用在体育比赛中名次成绩奖励分来弥补文化学习上的不足,这是一种相互促进提高的办法。
三、教练员问题
在现代竞技体育中,教练员的作用日益突出,体育教练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体育运动人才的培养和竞技水平的提高。一名优秀的教练员可以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高校高水平运动的提高与发展起着核心作用,他们直接关系到科学训练水平和运动成绩的提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
目前,高校高水平教练员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类是由体育教学部公共体育课的中青年教师担任,这些教练员大多数是由体育学院或体育师范学院任教的体育教师,他们一般本科毕业就到大学执教,所学专业是体育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内容。他们除了完成学校安排的体育课教学外,还同时兼高水平运动队的业余训练。大多数教练员缺乏运动训练的经历以及参加高水平竞技比赛的经验,指导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与比赛是比较陌生的领域。他们的专项素质还难以适应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要求。第二类是高校聘请现役的或退休的专业队教练,他们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训练特点不太了解,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竞技水平。就我国高校体育的现状,高校应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培养自己的高水平教练员。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尝试实行教练员聘任制,建立一种新的教练员队伍的管理机制。
四、经费问题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宏观教育经费处于结构性短缺状态。体育经费来源单一,除了一些重点院校,大部分学校主要是依靠学校财政拨款,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高校体育经费很难有根本性改善。各学校基本上是靠自筹的有限经费在艰难支撑,训练经费匮乏,很难保证运动员、教练员最基本的训练需求。我们曾一直认为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在场地、经费、设施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有些盲目和不切实际的。我们都知道,竞技体育的竞争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的竞争,在这两方面,普通高校与专业队相比没有什么优势可言。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经费的缘故,很多试办高校仍然存在着场地器材不能满足需要和器材落后陈旧,缺乏新建、维修和更新等情况。
普通高校的经费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费问题还得靠高校自己解决。通过比赛门票的收入、赞助、现场广告等方面来增加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所需的经费,实现经费结构多元化、弥补经费投入不足的状况。充分挖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市场潜力,可以通过合作或投资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广泛招商,把市场机制引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和运行过程中,走体育产业化道路,要从国家、政府包办向国家、社会、集体及个人共办的方向转轨,加快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市场化的步伐。
五、就业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形势,高校高水平运动员这一特殊的群体,在经历了鲜花与掌声之后,在为学校带来荣誉、扩大了知名度之后,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面对就业这一现实问题时,除了个别运动专项水平很高的学生,能够靠自己的体育专项能力找到一份相对稳定的工作,大部分高水平运动员则要靠自己的大学毕业证书找工作。由于他们的文化课基础较差,与同专业的普通学生相比毫无优势可言。
高水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各试办高校在招生时就应考虑到,不应只想着要这些队员给学校拿名次,争荣誉,而对他们将来的就业毫不关心。要根据高水平运动员的特点,制定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为培养原则;以“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学生发展”为支柱,优化与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培养基本功扎实,知识面广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各试办高校要强化就业指导工作,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就业教育,强化学生的就业意识,培养就业、择业能力。只有培养的高水平运动员都能顺利就业了,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才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