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凤
教师预设的课堂应能承载所有参加活动的幼儿对于这次学习的需要。但在课堂这个动态的活动过程中会因为种种状况生成出一些新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弹性处理,以满足幼儿生成的新的学习需要。
一、目标弹性:宽度、深度有空间
目标的弹性显示在它广泛的宽度和不一的深度上。宽度是说活动的目标定位除了认知能力以外,还有情感、态度、兴趣、审美等;深度是说因幼儿的个体差异,他们在达成目标的程度上可以有些变化。有时还因为活动中的一些偶然性因素,而让教育目标向不同的方向弹开去。
中班语言活动《红蚂蚁和黑蚂蚁》的预设目标三为:学习红蚂蚁人多力量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在大部分幼儿达到目标三后,我以为活动就该到此为止了。谁知有幼儿却说。他喜欢黑蚂蚁。因为黑蚂蚁爱动脑筋,想着将大食品分小一点,拿起来方便。到底红、黑蚂蚁谁优谁劣呢?争执中我请十个幼儿一组一起来尝试,十个人搬一张长长的凳子和十个人一人搬一张小凳子走到同一个地方去,哪一种更快?大家试了一试,发现是分开来搬得更快。接下来,我引导幼儿寻找故事中黑蚂蚁失败的原因。最后发现它们是多次分、分的时候吵吵嚷嚷导致的。因此,幼儿得出结论:红蚂蚁人多力量大,一直不停地走,就及时赶回了家;假如黑蚂蚁一开始就将食品分开一人一份拿且不再争吵,就有可能比红蚂蚁快。显然,在这个过程中预设目标三被提升了,其已演变为能力一般的幼儿学习红蚂蚁人多力量大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能力强的幼儿能区分出红、黑蚂蚁解决问题方法的优劣,享受动脑的乐趣。
二、内容弹性:多极多层次
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按照自己预设的内容来实施。还要根据幼儿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进行调整。因为只有课堂内容满足了幼儿不断变化着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完成发展幼儿的任务。
中班语言活动《包水饺》课堂内容有二:一是幼儿学会朗诵诗歌《包水饺》:羊妈妈,包水饺,中间凸起两边翘,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元宝。二是仿编诗歌《包水饺》能力弱的幼儿仿编“×××,包水饺”,能力强的幼儿仿编“有的像……有的像……”活动中在朗诵原创诗歌最后一句时,有个幼儿就“啊呜,啊呜”地吃起来了,其他幼儿纷纷效仿。我当时就想,幼儿对吃一般比较敏感,他这一吃不仅没有破坏诗歌的意韵,反而把水饺的好吃、小羊的可爱都“吃”出来了。于是,我根据幼儿的思路,给诗歌加上了“啊呜啊呜全吃掉,我的肚子吃饱了”这两句。幼儿说起续加的这两句特别高兴,因为怕“吃饱了”就要停下来,他们竟然还把它改成了“啊呜啊呜全吃掉,我的肚子还没饱”,要求再说一次。这一“变奏”,不仅为课堂锦上添了花,还让幼儿过足了“吃”的瘾、编的趣。
三、环节弹性:宜粗不求细
课堂环节设计太多,容易造成幼儿思路混乱、教师顾此失彼。因此,课堂环节要尽可能粗放。环节设计不在于教学流程的规划,而在于张扬幼儿的个性和锻炼幼儿的实践能力。
在大班美术活动《叶脉画》中,我和幼儿一起将清洗干净的树叶对着阳光看有序的叶脉,并请他们想办法把叶脉呈现出来。幼儿各抒己见,在否定与肯定的争辩中得出了一致认可的几种方法:用铅笔直接拓印。用水彩涂抹后拓印。用小刀把叶子中不是叶脉的部分刻去……接着,我提供材料。让幼儿分组尝试。这样简单而粗放的环节设计,使得幼儿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集中精力探索自己欲知的内容。
四、过程弹性:问题多整合
教学过程实际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过程,如果教师对每一个问题都做线性设计,就降低了幼儿的思考难度,久而久之,幼儿的学习兴趣就会下降。如果教师把问题设计得太小,就像把一个面包一口口喂给幼儿吃。幼儿吃起来就没有滋味。这就要求教师把零碎的问题加以整合,设计出较有弹性的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助于简化教学流程。而且有利于幼儿获取比较大的思维空间。
在组织幼儿学习故事《小兔乖乖》时,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小兔是乖乖?(解读故事题目),并下置了三个弹性问题:第一。小兔是怎样做乖乖听妈妈话的乖宝宝的?第二,小兔是怎样做聪明勇敢的好宝宝的?第三,兔妈妈是怎样爱它的兔宝宝的?这三个问题提纲挈领,答案辐射了整个故事,有效地统领了幼儿对故事的感悟,增加了幼儿自主思考、感悟的时间,扩大了幼儿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