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茵茵
[摘要] 目的:观察自拟温经散寒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中药治疗组70例,西药对照组70例。经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自拟温经散寒汤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
[关键词] 原发性痛经;自拟温经散寒汤;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271.11+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3(b)-073-02
原发性痛经是妇女在月经前后、经期出现周期性的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部、疼痛难忍,伴有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恶心呕吐,疲乏等全身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多见于青年妇女,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为30%~50%[1]。笔者2006年4月~2008年5月对妇科门诊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发现痛经以寒凝胞宫型为多见,采用自拟温经散寒汤治疗70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40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70例中年龄最小14岁,最大32岁,其中,14~19岁39例,20~29岁21例,29岁以上10例;病程6个月~20年,痛经程度分级:轻、中、重度者分别为20例、35例和15例。对照组70例中年龄最小12岁,最大31岁,其中,12~18岁40例,19~28岁22例,28岁以上8例;病程5个月~19年,痛经程度分级:轻、中、重度者分别为16例、40例和14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及痛经程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按卫生部1993年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痛经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确定原发性痛经的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以及痛经的分级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指以经期或经前、经后(1周以内)出现周期性下腹疼痛为主症,伴有其他不适以致影响工作和生活者。
1.2.2 西医诊断标准指妇科检查,生殖器官无明显器质性病变者,多发生于月经初潮后2~3年的青春期少女或未生育的年轻女性。
1.2.3 痛经分级标准①重度:经期或前后小腹疼痛难忍,坐卧不安,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必须卧床休息,并伴有腰部酸痛,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呕吐腹泻;或肛门坠胀,采用止痛措施无明显缓解,痛经症状积分在14分以上者。②中度:经期或前后小腹疼痛难忍,伴腰部酸痛,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用止痛措施疼痛缓解;痛经症状积分在8~13.5分。③轻度:经期或前后小腹疼痛明显,伴腰部酸痛,但能坚持工作,无全身症状,有时需服止痛药;痛经症状积分在8分以下。
1.3 治疗方法
1.3.1治疗组用自拟温经散寒汤治疗。基本方药物组成:当归10 g,川芎10 g,赤芍12 g,牡丹皮10 g,白术12 g,紫石英20 g,葫芦巴6 g,五灵脂12 g,金铃子10 g,延胡索10 g,制香附12 g,小茴香6 g,艾叶6 g。辨证加减用药:寒象重者,可加吴茱萸、桂枝之品;血瘀重者,加桃仁、红花之类;腰酸者加川续断、狗脊。
1.3.2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要求避孕者,炔诺酮每次2.5 mg,1次/d,经前5 d开始服药,连服22 d。可以抑制排卵,减少月经血中前列腺素浓度而达到止痛效果。无避孕要求者,双氯芬酸缓释胶囊口服,本品须整粒吞服,勿嚼碎,1次100 mg,1次/d,经前3 d开始服,连服5 d。通过抑制环氧化酶活性,从而阻断花生四烯酸转化前列腺素,达到止痛效果。
两组均以2个月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2 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3]
痊愈:服药后经期腹痛及其它症状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见复发;显效:腹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消失或减轻;有效:腹痛减轻,其他症状好转;无效:腹痛及其他症状未见改善。
2.2 治疗结果
治疗组70例中,临床治愈40例,占57.14%;显效20例,占28.57%; 有效8例,占11.43%;无效2例,占2.86%;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70例中,临床治愈24例,占34.29%;显效15例,占21.42%;有效17例,占24.29%;无效14例,占20.00%;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相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痛经是妇科常见的月经病,以青少年居多,大多患者为素体阳虚,加上经期受凉或贪食生冷,使寒邪客于冲任胞宫,导致气血凝滞不畅,发为痛经,常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
中医学认为,不同原因所致的胞宫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是原发性痛经的病机。原发性痛经的发病因素繁多,或因先天不足,禀赋虚弱,肾气未盛,肝肾亏虚,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形状屈曲,颈管狭窄,或气血不足,胞脉失养,加之寒湿积于胞宫,经血外流不畅而致腹痛。膜样痛经主要也是因内寒较甚,肾阳不足,肾阳亏虚不能宣泄肝气,肝气不舒则肝郁气滞,日久成瘀,又因阳虚温运无力,血行不畅,致经血凝滞,瘀阻胞脉,不通则痛。子宫内膜异位症之痛经是因宿瘀内结,凝滞胞宫,所以经血虽下,疼痛不减。但各种痛经大多夹有寒邪,临床上多是腹痛喜温,得温则痛减。
本方中当归、川芎、赤芍、丹皮活血化瘀;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香附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白术补脾健胃,和中燥湿,以制约上述诸药耗气伤中之弊;紫石英性味甘温,入心肝经以温暖子宫,《神农本草经》指出:“治女子风寒在子宫。”《本草纲目》李时珍说“紫石英主治肝血不足,及女子血海虚寒不孕者宜”,葫芦巴性味苦大温,入肾补命门之火,有温肾阳,逐寒湿的功能,故与紫石英同用则直达子宫,而起到散寒镇痛的作用;小茴香、艾叶亦有温经散寒之作用。诸药合用,共奏温经化瘀,散寒利湿之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苏应宽,徐增祥,江森.新编实用妇产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73-5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263-265.
[3]樊美玲,张红.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原发性痛经3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1):92.
(收稿日期:2008-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