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倡导作文教学要让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重视对写作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重视真情实感的表达”等,但我们仍然看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诸多无奈:就学生而言,许多学生怕写作文,一上作文课就感到头疼,学生对作文没有兴趣,写作往往出于应付,缺乏真情实感。就教师而言,要么从功利的目的出发,不是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实际的写作能力,而是一味地引导学生去应付考试,要么就像愚公般的“劳作”,通过改、评、讲等教学环节给学生作文技巧的灌输,却又始终感动不了学生这个“上帝”。那么,我们如何改变这种作文教学现状呢?
生活化作文是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举措。学生真正的喜欢作文,必须从培养写作兴趣开始,而兴趣始于对生活的热爱。只有让学生回归生活,从自己喜欢的事写起,让学生得到了写作的自由,让学生获得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敞开心扉,表达见解,流露真情,作文教学才真正的有成效。写作呼唤回归到生活本真;作文教学需要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提炼创作的元素。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
做法之一,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还给学生写作的自由,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与兴趣。
学生对作文有恐惧感,把作文当作一种负担,是因为他们认为教师布置的作文要求离生活太远,束缚框框太多,和他们的认识难以产生共鸣。自己没有选择权,不是主动去写生活,而是被动地接受指定的“生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得不到释放,就不可能抒发自己的心声,自然也就不喜欢写作。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自由表达的环境。教师还要多倾听学生的意见,允许学生阐述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多给予学生以肯定和鼓励。试着采用“先放后规范”的作文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即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学生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限制,可以无拘无束地写,轻轻松松地写。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信手作文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作文成功的大门。在“放”的基础上,让学生有话要写,有事要写,有情要抒。在此,教师再对学生进行规范性训练,或教师命题,或学生自己命题,并按一定的文体要求专项写作,从而循序渐进。这样,学生的作文才会既有个性张扬的一面,又符合写作的规范。
做法之二:学生要能置身于他们每天生活学习的场景中,通过观察和体会,获得丰富、直观、真实的写作材料,从而写出具有个性化的文字。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生活的哺育、滋养,作文才能有夏花的绚烂、秋果的丰硕。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让他们走入生活、观察生活、正确认识和感悟生活。在平时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赏析时文佳作等,多角度感知时代、社会,以此丰富自己的生活储备。指导学生写日记,记下一个动人的场面,记下一个精彩的瞬间,记下一句具有启迪意义的话语等等。然而没有生活,就没有文学,就没有创作。没有平时对生活的认真观察、反复思索,就不可能创作出有意义的好文章。
做法三、为了扩大学生的生活面,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教师还可适当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社区服务、劳动锻炼等活动。
时下,学生的时间不够用,一直处在三点一线的空间里,根本无暇顾及学校之外的生活。这种情况却恰巧脱离了广袤的生活空间,很难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你会发现,即使作文不太好的学生,一旦作文题目与其生活接近,或者涉及到他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领域,他也能滔滔不绝,娓娓道来。这正说明了枯燥、单一的学校生活之外活动的重要性。所以,作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尽可能的多亲近自然、接触社会、了解人文,作文教学的重点应该体现在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体悟生活、思考生活,培养健康高雅的趣味和丰富而独特的情感。
作文教学不可能是一触而就的,它需要长期有序的积累,积累生活的素材,积淀人文的思想情感,修养表达的语言等等。作文源自生活,作文教学是为了将来更好地生活,我们期待用生活化作文改进初中作文教学。
钱爱华,教师,现居江苏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