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旧式父爱的经典文本

2009-04-23 02:31存少辉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旧式隔阂父子

朱自清在一次送别中偶然捕捉到“背影”这一素材,两年后以此创作了《背影》。通过父亲的特殊“面貌”——背影,真切地写出了旧式中国的父爱,成为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

作者为何会以“背影”为题来写父爱?这看起来似乎只是一种偶然现象,其实不然。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孝经》),千年儒家思想的熏染,在家庭关系上,伦常意识常使父子之间产生很大的隔阂,朱自清幼年受过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封建礼教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渗透进他的思想里。而他父亲,据传记材料表明,是一个带有浓重男权主义色彩和旧式家长礼法色彩的父亲。一方面,因父亲娶妾而导致家庭失和,使得家境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他父亲曾私下通过校长支走他的全部薪水,曾写信指责他没有管好妻子。父子之间的龃龉与不协,令作者笔下的父爱折射就只能是一个“背影”。

在作品中,表面上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是无比的关怀的,实质上反映出父子之间即使在送别之际也无法跨越的隔阂。――

在送别过程中,父亲一共说了五句话,“我”只答了一句:“爸爸,你走吧。”无不显示出父子之间便是此时也无话可说。同时,也表现出父亲浓重的旧式家长的色彩:自说自话,而且都是一些结论性的话,根本不需要儿子来选择,只要执行便可。例如送行一事,他本来决定不去送行了,但后来又决定去送行,去与不去,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而“我”“再三”提出的看法,他只用“他们去不好”就回绝了。

从精神分析理论看,人的某些需要在现实中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就会通过转移的方式,转移对象,以隐含的、间接的方式来满足。作者在现实中不能直接获得父爱,于是就寄托于一个“多变易逝和不真实的”的“背影”(因为跟光线相对立),以此满足对父爱的需求。作者借“背影”来写父爱,完全是中国封建家庭制度压抑的必然选择。

当然造成父子之间情感隔阂的原因还有时代、思想的因素。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普遍受“五四”思想的影响,朱自清在北京念书时,就成为当时的启蒙代表。他的前期诗作如《送韩伯画往俄国》、《赠A·S》、《毁灭》等,都在歌颂敢于反抗的战士,表现对未来光明的追求和向往。当时,作者已是西装革履,而他父亲还是一个“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旧式长者,当父亲向脚夫讲价钱时“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才会“心里暗笑他的迂”。

朱自清用眷念、深情的笔调来写中国所特有的“背影”式的父爱,以其情感的真实性获得了成功。作品的感情显得那么自然、真挚,一点也不因为隔阂而显虚假生硬,其原因何在?

首先,作者体现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观点,契合了国人的审美需求。在面对父亲送别时所表现的无限之爱,作者理智地、间接通过一个背影来含蓄表现,巧妙地留给读者一个无限回味的空间。

“背影”作为一种阴影,“既不露面,也不定向”这就是它的美感所在。

再从荣格的观点来看,这种家庭关系是一种被压抑的病态的关系,父与子都是“病人”。《背影》着重写了儿子的病态表现:面对父亲的爱,朱自清只看到一个影子,被压抑的爱和被压抑的渲泄感情的需求在无意识中通过特定的影子来表现和满足。作为“病人”,被压抑的对象往往会在心灵上形成阴影,而“病人”往往会拒绝承认或接受——再三拒绝父亲去送行,若没有这次送行,也就不会将压抑在无意识里的“影子”流露出来——经常害怕它们出现——“爸爸,你走吧。”再加上作品一开头就定下的感情基调:惨淡、衰败、哀伤,准确地表现出抒情主人公的真实心态,并且折射出一个大集体的无意识,因此,对于有这种无意识的人群来说,作品是能引起共鸣的:作品问世以来,以其真实性,逐步使我们把压抑在无意识里的父爱之影变得吉祥,把阴影的影响变成意识的光辉,从而赢得读者,赢得了一切。这也就是作品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存少辉,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旧式隔阂父子
旧式的冬天
无题
炊烟(外一首)
如何上好小学高年级的音乐课
联通世界里的孤独与失落:对《通天塔》现实意义的探讨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
父子PK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