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意境探析

2009-04-23 02:31王耀臣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故都的秋郁达夫文人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是一篇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文章所反映出的“清、静、悲凉”意境,与他的身世命运及由此形成的性格情趣有着密切的关联。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身世命运和性格情趣

郁达夫出生于一个没落的知识分子家庭,三岁丧父,家道衰贫,一家六口祖孙三代,全靠母亲勤俭持家度日,童年的悲哀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这让他充分感受到了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他在亲撰的系列自传中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第一,我所经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又因自小就习于孤独,困于家庭的结果,怕羞的心,畏缩的心,更使我的胆量,变得异常的小。”郁达夫少年时代就沉浸在水一样的春愁里。痛苦的生活经历影响了他的心理,形成了他的忧伤心态,悲凉心境;富春江畔秀美的风光也陶冶了郁达夫的性情,再加上自幼天资聪慧,情感细腻,形成了多愁善感、忧伤压抑敏感细腻多情的性格,也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和创作风格。

二、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

郁达夫留学日本十年,作为弱国子民,在日本深受民族歧视,于自我伤感之中又添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及由此而来的自卑感。这一点,在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明显流露,如小说集《沉沦》和《茑萝集》,都充满了感伤情绪乃至带有颓废色彩。《沉沦》的主人公在异国的遭遇,与祖国民族的命运密切相联,因而他在自杀前,悲愤地疾呼:“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表达了一代青年要求自由解放、渴望祖国富强的心声。另外,留学期间,他深受欧美颓废主义文学的影响,产生了浓浓的感伤情绪。

郁达夫的留学经历,进一步发展了他的敏感、抑郁、多愁善感的性格。

三、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就爱读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因此,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他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浸润的,他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传统文人的积习,而具有中国传统文人强烈的悲剧性格、忧伤心态和悲秋情结。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篇章,都流动着或浓浓的,或淡淡的哀愁。因此,当他写故都的秋时,他与中外名人诗文相沟通,没有选取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西山胜景,没有描写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而是写故都的秋槐;秋蝉的残声,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尽致;秋雨淅沥,为北方的秋增添了一层平平仄仄的韵律;“闲人秋叹”,天灰、风凉、雨歇、云卷、天晴,突出秋的沉重凄凉;“碧绿的天色”“牵牛花的蓝朵”“淡绿微黄枣子颗儿”“柳阴下的丝丝日光”这些单的、纯的、淡的、暗的色彩。“柿枣映秋”,使灰冷、肃杀、苍凉、清寂的北国之秋,拥有了金黄色的、绝好的时日,也使故都的秋笼罩了一层皇家气派而更加显得浑厚、深沉、磅礴、生机无限,让故都之秋“悲”而且“壮”。他把对故都之秋的独特感悟、心理体验汇聚笔端,借北京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现了内心的“清、静、悲凉”。

“故都的秋”,其意境的悲凉是深植于作家的人生和性格中的,是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忧伤心态和悲秋情结的。

四、社会背景

郁达夫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目睹了晚清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亲历了日本的践踏、蹂躏。他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但是,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从1933年4月到1936年2月这段时间,他思想上陷入了苦闷彷徨。因而,到处游山玩水,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但这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为了排遣现实给他带来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这样,作者性格中的敏感、压抑、感伤与他身处的特定的时代风云共同在他心灵上投下忧虑、冷寂的阴影,使他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悲凉”——忧虑、孤独、落寞。因此,“故都的秋”与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就自然地笼罩着作者的清静、悲凉的主观情感而具有“清”“静”“悲凉”的特色,并借故都独特的秋色、秋景、秋的意蕴表现出来。

因此,故都的满城秋色,无一不是作者丰富细腻、富有个性特质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王耀臣,山东省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故都的秋郁达夫文人
贵人
从《故都的秋》看郁达夫与北京的关系
《郁达夫手稿:〈她是一个弱女子〉》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故都的秋》为例谈谈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从《故都的秋》教学中看六步点拨教学法
不是所有的坦白都是对的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