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个体发展功能

2009-04-23 02:31吴红娅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09年4期
关键词:促进作用方言个体

徐 岚 吴红娅

方言是某种语言的地域变体,它对人的身心发展所起的作用构成其对个体发展的功能,确切地说方言是影响个体发展的水平重要因素。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从出生伊始接触的第一种语言形态必然是方言,可以说其对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现今的研究多限于对方言负面功能的阐述,例如方言的习得阻碍共同语的后继学习,这些论点确实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学者认为“语言作为交际工具最好要便捷;语言又是文化表达的工具,最好又应该多彩,对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具有很大好处的……应该既确认普通话的主导地位,也保持方言并存的双语格局”。[1]的确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方言积极的个体发展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言对个体语言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语言能力从狭义上讲是指人在特定的社会交际环境中对于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由定义可知考察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必须放在具体的社会化语境中,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通常情况下会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种独特的语言氛围,能否适应这种语言氛围成为衡量个体语言能力的重要标准,也就是说个体只有适应了相应的方言环境才能自由的沟通交流。“方言深刻地体现了某一地域群体的成员体察世界、表达情绪感受以及群体间进行交流的方式”。[2]个体要积极吸收本地社会文化成果,必须借助方言,于是对于所在地域方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个体其他发展指标的水平。方言对个体语言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口头交际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对书面表达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首先个体掌握方言可以增强口头交际能力。人们通常在口头上使用的是方言土语。这就是《礼记·王制》中所说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方言在其特定的地域内形成颇具特色的声韵调系统,甚至形成较有区别的语法词汇结构。这些都成为地域内口语交流的潜规则,方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际口语交流的流畅程度。“如果华夏的孩子们全不懂方言,或只懂得一点点方言,难免要影响他们和老年人的沟通”。[3]说的通俗一些,掌握方言会使个体在成长中更加顺利地传情达意,从而才能更顺利地发展实际的口头交际能力。

其次个体掌握方言可以增强书面表达能力。胡适曾说过“方言的文学越多,国语的文学越有取材的资料,越有丰富的内容和活泼的生命,国语的文学从方言的文学里出来,仍须要向方言的文学里去寻找它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能够将地域方言巧妙地运用于书面表达中,这本身便是一种高水平的语言能力的体现。“文学作品中方言土语的运用有助于展示任务形象和性格,还有助于真是地反映社会赋予作品的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4]有些方言的地方色彩浓重,客观地反应出本地本土事物,往往用共同语是难以传神的,例如“凤爪”“打烊”等便是这种形神兼备的方言词汇。这可见方言习得对于增强书面表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个人的方言修养已成为其写作底蕴的一种直接体现。

二、方言对个体文化认同感发展的促进作用

所谓文化认同感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群体特征的共同的情绪体验和社会心态。文化认同感是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感的先验情感基础。对于个体的道德责任感的形成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方言正是促进这种文化认同感形成的主导因素。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其在长时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成为特殊的文化符号,同时也沉淀着浓郁的乡土情结。“方言是地域文化的外在标记和底层蕴涵……沉淀着这一群体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人情世故等人文因素,也敏感地折射着群体成员现时的社会心态,文化观点和生活方式的变化”。[5]一个人掌握一种方言从深层次来说是体会这一地域的人文风情,方言的习得是倾注了深厚的群体情感的。换句话说要深刻地洞察某一地域的人文风情必须切实地习得当地的方言。具体来说方言对个体文化认同感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方言帮助个体熟悉所在地域的风物民情。《荀子·儒效篇》自古就讲“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各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出现了不同的礼仪、宗教、风俗、习惯,这些都以最直接的方式体现在方言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广东话中的“喝下午茶”。个体通过抽象的语言形式概括具体的事物形式。这些饱含地域特色的方言使个体在不自觉中认识乡情物类,由熟悉转为认同,由认同转为喜爱,最后化为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三、方言对个体认知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个体的认知心理发展从狭义上讲是指一种以符号系统为中介以思维品质提升为目的的高级心理进化过程。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在认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要借助精神工具的作用,所谓的精神工具“主要指人类所特有的语言、符号等。”[6]由此可见完善的语言符号系统在人脑中的建立是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保障。在这里要建立完善的语言符号系统不单单指掌握共同语,也不单单指掌握一种地域方言,而是指能够因地制宜地灵活使用多种语言变体,这就需要有较强的语言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英国应用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认为“在我们习得语言行为(表现为母语形式)之后,学习一种第二语言,其实是改变或扩充已有的技能和知识,而不是从头开始学一套全新的技能……不同的语言彼此之间确有许多非常相似的地方……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不同之处才是应该学习的东西。”[7]可见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语言的类推能力,发现此种语言变体与他种语言变体的不同进而适应新的语言环境。换言之,要想建构完善的语言系统,首先必须以一种地域方言为基础,不断适应更新,通过语言学习的类推能力最终实现灵活使用语言的目标。只有达到了这一点才能游刃有余地利用人类特有的“精神工具”不断提高个体认知心理的发展水平。总结之,掌握单方言—掌握多方言及共同语—形成完善的语言系统—发展认知心理水平,这是不可变更的顺序。

方言除了对个体认知心理具有间接促进作用外,其直接促进作用也显而易见。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其中渗透着该地域群体的思想、态度、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因素,这些都是个体认知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方言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能够直接建立个体特殊的,与其所处地域一致的认知特性。通俗说,对待同一事物,不同地域的群体因其使用的方言所包含的文化特征不同会造成其认知态度的明显差异。例如“妹儿”在四川方言中是对年少女性的一种昵称,而在天津方言中特指从事不正当职业的女性。同一个词汇,因方言不同其意义差别之大,可见一斑。个体如若缺少这种由方言内藏的特色思维,那么其认知结构是不完整的。简言之,除了要建立带有极大共性色彩的认知思维外,带有地域色彩的个性认知思维也要发展,而此种个性认知心理的发展必须依靠方言的习得。方言建构个体认知中颇为丰厚的文化内容的作用是共同语永远无法替代的。从这个意义上可见方言能够衍生出独特的认知心理,实质上主导着个体个性化认知心理发展的大致方向,其价值非同一般。

方言不单单只有承接文化的功能,对于个体发展也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及意义,诸如其对个体语言功能、文化认同心理、认知发展心理的开发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可以说在方言教育广受冷落,语言单调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实行积极的语言“双轨制”,提倡推广普通话和保护方言并举是当务之急,其具体的实施策略有待不断探讨。

注释:

[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93.

[2]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6.

[3]詹伯慧.漫步羽坛的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146.

[4]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9.

[5]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25.

[6]尹力,巨瑛梅.教育学备考核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15.

[7]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84.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2]汪如东.汉语方言修辞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詹伯慧.漫步羽坛的三个脚印—汉语方言与语言应用论集[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2版.

[4]尹力,巨瑛梅.教育学备考核心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徐岚,女,西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吴红娅,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促进作用方言个体
绿色化学工程与工艺对化学工业的促进作用探究
OBTL模式下形成性评估在高职高专医学英语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冬奥会对张家口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发展策略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企业文化对党建政工的促进作用解析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