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而课堂教学是教育美学的一个重要措施。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上提出的“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应该是它的衡量标准。笔者从课堂教学的形式美这个角度试作疏浅的探讨。
1、教学结构的建筑美
一种好的教学设计,就好比巍峨的建筑,它是凝固的音乐,它将永远刻印在学生的脑海里,不可磨灭。
如我教《荷塘月色》,就设计了三种教案。一个教案以“另一世界”为切入点,达到前后照应,左右逢源的教学效果;一个教案是抓住一个“静”字,贯通全文,在“静”与“不宁静”的对比中启迪学生;一个教案是从四、五、六三个自然段入手,抓住情与景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揭示主旨,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都不错。
教学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叫做程式。我们承认程式,但反对程式化。事物是变化的,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程式化了,就容易千篇一律,就会死板和僵化。所以,我们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设计,做到常教常新。如我教《药》,几十年下来,不断更新教法,经过同仁评定,选出八种较为有效的教案,作为教学范例存档,对分配来的新教师起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当然,这种更新决不是搞花样翻新,如不对教材作深入钻研,不对作者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不对教材有了透彻甚至独到的理解,是不可能设计出科学的教学方案来的。只有作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能不断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才能对不同体裁、不同类型、不同表现手法的课文设计游刃有余。我的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设计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一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中,恐怕就是对我这种努力的最好肯定。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忽视课文本身的结构美。如常见的“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议论文常用的“引论—本论—结论”结构;记叙文时间、空间顺序;说明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一般到特殊逻辑顺序;读后感的“读、引、议、联、结”结构;游记散文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的结构,这些结构形式整齐,排列有序,逻辑严密,本身就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更不用说作者运用语法、修辞、过渡、衔接,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作品节奏调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等等诸种手法,使艺术形式与政治内容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2、教师的自身美
打铁要本身硬,教师要具有师德美。教师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举手投足对学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每当教师节来临时,我们收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看到感谢师恩的滚烫的话语,我们都会热泪盈眶,感到不虚此生。教师的不检点,往往成为学生议论的话柄,甚至几十年后,聚到一起,也会对此说东说西。教师积极的情感、良好的心境、高尚的情操、满腔的热忱,就能把教材中的情感信息完美地传递给学生,有教师的榜样,有教材中的典范,就能撞击出学生渴望学习知识和本领的心灵火花,从而完成铸造一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鉴于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仪表美,着装要大方朴素,端庄得体,要讲究教态美,走上讲台,就像战士走上战场,全身心投入,精神振奋,神采飞扬,切忌珠光宝气或满嘴酒气或一身暮气或满脸冷漠之气。只有教师轩昂的姿态,饱满的热情、高雅的气度、得体的举止,才会激发学生的赏美的心理,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不可或缺的元素。
3、注重美读,让学生体味语言美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给别人,而别人为这种情感感染,也会体验到这种感情。”
教师上课应讲完全规范的普通话,要发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教师教学用语应该简洁、明晰、干脆、准确,尽量不出现习惯性的语病。这体现在朗读上尤为紧要,美读的要领著是以情领读、以声传情、声情并茂。美读的前提是教者对课文的深刻的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和调控词语的轻重,节奏的快慢、语调的抑扬,才能使学生因读而悟情,因情而悟性,受到强烈的感染。
如读《周总理,你在哪里》,“周总理——”,破折号应读得悠长而深情。“你在哪里?”应读出急切的心情,“在这里,在这里”应读出喜悦和崇敬。足迹的转换要衔接紧凑,具体事迹要读得深情而厚重,仿佛要把总理鞠躬尽瘁的精神刻印在脑海里似的。又如读《孔乙己》一文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一段“……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坐着用手慢慢地走去”。声调应充满同情与悲悯,让学生分明地看到一个科举制度的殉葬者,在悲苦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长长的印迹。但同样的悲剧结束的课文,如《卖火柴的女孩》,读时应有所不同,要读出无比痛惜之情。我想感情丰富的老师读到这里,恐怕要泪光闪闪了。其它如《变色龙》中奥楚蔑洛夫的人物性格,决定他说话腔调的油滑多变;《谁是最可爱的人》开头和结尾诗化的语言,要读得抒情味儿浓郁;《最后一次讲演》的朗读,要能再现闻一多先生义正辞严、正气凛然、爱憎分明、视死如归的形象,要读得高亢、激昂、愤慨。让学生领会闻一多先生的浩然正气、铮铮铁骨。有些课艺术手法不同,读时应有所把握,如整散句较多的课文,读之上口,听之悦耳,要读出节奏顿挫之美。另如《雷雨》一文,主要通过对话表现剧烈的戏剧冲突,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则以安排分角色朗读为宜。
总之,“美读”能驱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唤起美感,复活课文,再现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4、组织审美活动,多层次地展现形式美
组织并开展多层次的审美活动,应该是课堂美育的课外延伸。通过审美活动,可以让学生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自然美;英雄人物改造自然,创造新生活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美;革命先烈在敌人的刑场上“脸不变色,心不跳”的悲壮美;科学家为国家科学发达,经济腾飞而不计名利、不顾病痛、日夜拼搏甚至英年早逝的献身美;凡此种种都是教师应该抓住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道德情操教育的美育点,它是美育教育的基本手段,其育人的积极作用,决不可低估。
为此,我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之后,组织新时期抗击非典最可爱的人——白衣战士英雄事迹演讲会,假期要求学生访问老红军或老革命并写访问报告,请我县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战斗功臣姜祝山来我校作报告,组织学生到我县名胜景区“九龙口”一日游,指导写游记。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祝福》、《雷雨》后,组织学生自编《将相和》、《祥林嫂之死》、《罢工斗争》等短剧,组织集体审改后,分角色排练,在周末文娱会演时汇报演出。办专题手抄报,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成文章在课前作三分钟演讲等,通过这些有声有色的审美活动,使美育的鲜花在校园点点绽放。
左松良,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