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吟咏落花的古诗文,含义丰富多彩,内涵深刻。落花又叫“落英”、“落红”、“花落”、“飞花”等。
一、“落花”即“开花”
《尔雅》中解释“落者:始也。”由此可见,最初的落花应指开花。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有:“怱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其中“落英”解释为:“落花。一说,初开的花。”(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5页)按第一种解释,“落英缤纷”意思是“落花繁多”,笔者认为不正确。这和前一句“芳草鲜美”不协调,和下一句“渔人甚异之”也不协调。意境也不美,毫无生气,给人一种颓败之感。第二种解释“落英缤纷”为“桃花花开繁多”。这和前一句的芳草鲜艳美丽相一致,也和渔人非常诧异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渔人大胆前行,“欲穷其林”。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许多书上解释为“凋落的花”或“暮春季节”。但仔细推敲,笔者认为都不妥,这些解释与原意都不符,应解释为“开花”。江南最好的风景,应是草长莺飞,花开如锦,百花争艳的开花时节。作者杜甫在潭州遇到了在齐王宅第里、崔九堂上常见的老朋友李龟年,经过安史之乱,人事各非,反衬的效果,让人震撼。全诗并无直接抒情之语,但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之凄凉飘零,却尽寓“开花”其中。如果解释为“凋落的花”或“暮春时节”,与前文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相矛盾,更减弱了诗中的反衬效果。本诗偏重写实,妙趣横生,在盛唐绝句中别具一格,诗中流露出对唐开元盛世的无限眷恋,就是因为“开花”的巨大反衬作用。这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异曲同工之妙。屈原《离骚》中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这是出现比较早的“落花诗”,其中“落英”之“落”作“始”字讲。(《楚辞今译讲录》姜亮夫著 第42页)另外,“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翊《寒食》)、“落花无限数,飞鸟排花度。”(萧悫《春日曲水》)笔者认为这里的“飞花”、“落花”都应解释为“开花”。这样才能和诗中的意境相一致,才能给人以美感,才能给人以昂扬向上的精神,让人充满春天的勃勃生机。
二、“落花”即“凋落的花”
《说文解字》中解释“落”为:“凡草曰零木曰落。”由此可见,“落”由最初的“开”已转变为“落下”,和“零”是同义词,且固定下来。李白在《少年行》中有:“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踏尽落花,寻觅春天,并无伤春惜花之情。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不但有天真灿烂之趣,更有伤春惜花之情,这和李白的感情略有不同。王维写了不少的“落花诗”,意象纷繁。“谿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寒食城东即事》)“鹊乳先春草,莺啼过落花。”(《晚春严少尹与诸公见过》)“花落家僮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寒食汜上作》)“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皇甫岳飞奚杂题》)这些落花,极具冲击力,既是落花的优美展示,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容。北宋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意韵深广,在惜春中又昂扬向上,历来为人们所赞赏,这是写落花的千古绝唱。王安石《北山》:“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晏几道的:“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元代白朴:“啼莺燕舞,小桥流水飞红。”马致远《寿阳曲》“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这些落花诗广为流传,充满生机,明丽欣喜,具有非凡的艺术感染力。
三、“落花”是暮春景象
《左传》曰:“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暮春是春之将尽,以落花昭示生命之殒灭。花象征自然美好的事物,落花象征自然美好的消失,常用来形容残春景象,也比喻零落不堪的景象。古人面对落花,将落花的自然属性与人的感情相契合,倾注笔力,叹年华易逝,唏嘘不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梦中梦见落花,比喻春将过去,表达了对美好春天的怀念,略有伤感。南唐李煜对落花感触颇深,“落花狼藉酒阑珊,笙歌醉梦间”(《阮郞归》)、“樱花落尽阶前月”(《谢新恩》)、“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对比强烈,亡国之前,及时行乐,落花狼藉,对花落泪。亡国之后,流水落花,物是人非,表达了对故国深沉的悼亡和怀念,同时也比喻自身面临着的厄运。含蕴深刻,含义深远,含蓄动人。其中“落花流水”已演变成固定短语成语。歇后语也有:落花流水——无去无回。
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闲与仙人扫落花。”宋代范成大《金代庵》“春深有燕捎飞蝶,日暮无人扫落花。”周邦彥《诉衷情》“南陌上,落花闲。”辛弃疾《念奴娇·书东流村壁》“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摸鱼儿》“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元代关汉卿《青杏子·离情》“天付两风流,悉成南北悠悠,落花流水人何处?”明代汤显祖《赏花时》“翠凤毛翎扎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无不是写暮春景象,无不流露出对美好事物消失的无奈感叹。清代曹雪芹“春梦随水散,飞花逐水流”、龚自珍“我有箫心吹不得,落花风里别江南”、丘逢甲“极目春城照上,落花飞絮木棉风”、纳兰性德“飘零心事,残月落花知”,这些都是写暮春季节,都是表现伤怀春感之情。陆游“桃花落,闲池阁。”(《钗头凤》)除写暮春时节外,还表达了深沉的悲鸣,景与情完全交融。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除写暮春季节外,还表达了深深的相思之情。曹雪芹“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葬花吟》)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黛玉由物及人,见落花自然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如泣如诉,感人肺腑,动人心魄,是落花诗中的名句。
四、用“落花”作比喻
“落花”被古人开拓了一大片新的比喻领域。古人想象飞越千里,精神遨游万里,创造的意境极为清新,形象千姿百态。
1、把“落花”比作堕楼的美女绿珠。杜牧《金谷园》有“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诗人把风吹花落的自然现象同美人绿珠联系起来,既表示对绿珠的不幸命运的同情,又告诉人们堕楼人是一位花一样的美人,把落花比作堕楼美人绿珠,十分贴切,比喻奇特。充满了对绿珠感伤之情。
2、把“落花”比作人老。金代元好问《青玉案》有“落红吹满沙头路,似总为,春将去。花落花开春几度。”元代郑允端《吴人嫁女辞》有“花落色衰情变更,离鸾破镜终分张。”都用花落比喻人老,前者感叹年华易逝,暮年将至。后者和色衰连在一起,引人遐想深思。
3、把“落花”比作自己脱离官场。清代诗人龚自珍在《己亥杂诗》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诗中,“落红”比作自己脱离官场,同时又是对前边离愁内涵的具体补充,为全诗的升华作铺垫。诗人独具匠心,将落花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通过巧妙的寓意,透出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给落花焕发出新的意义。它是一阕落花的赞歌,而作者不甘退伏、奋斗不息的倔强品格也借落花显露出来了。
4、把“落花”比作孤寂、柳絮、雨滴、灯灭等。韦庄《谒金门》“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比喻花落人亡的孤寂。王维《戏题盘石》“若道春风不解意,何因吹送落花来?”诗人这里将“落花”比作飘荡的柳絮。李白《登瓦官阁》“漫漫雨花落,嘈嘈天乐鸣。”诗人发挥天才的想象,把“落花”比作雨滴如花纷纷落下。唐代诗人昱戎《桂州腊夜》“晓角分残漏,孤灯碎落花。”其中“碎落花”指灯芯之余烬焦结落如小花,这里言灯之将灭。情与景妙趣横生。黄庭坚《同元明过洪福寺戏题》有“春残已是风和雨,更著游人撼落花。”这里“落花”比喻美好的事物。作者愤怒指责残害春天的人为力量,横暴势力对美好的事物的摧残。冯延巳《鹊踏枝》有“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这里“花飞”比喻梦景。元代任昱《上小楼·隐居》有“清风高度,任年年落花飞絮。”这里“落花”比喻世事变迁。张小山《喜春来》有“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这里“落红”比喻乡愁。《红楼梦》第一流66回,湘莲道:“弟纵系水流花落之情,然亦断断不舍此剑者。”其中“花落”指“忘恩负义无情。”
刘勰曾说:“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由此可见,意象是艺术的灵魂。古人偏爱“落花”意象,在诗文中纷呈出现,气象万千、空灵隽永、风情万种,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蕴,它装点了自然、装点了生活、也装点了人们的心灵。
高续华,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