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慧
征人思妇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从《诗经》就已经开始有了。而以捣衣为内容抒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思是这一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捣衣:制衣的布帛须先置砧上,用棒锤捣平捣软,洗衣,也有此动作,一边洗一边捣。捶农的木棰为杵。砧:捣衣石。捣衣风俗不知起源于何时,魏有曹毗《夜听捣衣诗》:寒兴御纨素,佳人理衣襟。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织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清风流繁节,回飘洒微吟。嗟此往运速,悼彼幽滞心。正值秋日,是制做冬日征衣的时候,月明皎皎,正好捣衣。捣衣声传递着佳人的款款深情。这说明早在汉魏时代捣衣之俗就已出现,现在只在边远的山区和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捣衣的风俗。
一、捣衣诗产生的历史背景
捣衣诗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历代统治者连年不断地发动战争,为穷奢极欲无休止地大兴土木,使老百姓常年负担沉重的兵役、徭役,千万个家庭饱受离别之苦,“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杜甫的《兵车行》就真实形象地描绘了大批青壮年被征发戍边常年服役的情景。而战争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巨大的,“白骨露于野”、“生民百遗一”、“边庭流血成海水”、“新鬼烦冤旧鬼哭”,无不揭示了战争造成的一幕幕人间悲剧。男子离家也有的不是由于战争原因,而是外出经商,或者应考取士,或在外为官,更有获罪远谪,离乡背井,有的一走就是三年五载,交通不便,音信难通,有的甚至客死他乡。无论是远役他乡的征夫谪戍,还是寻觅仕宦的客子行人,他们都行走在离故乡渐行渐远的路上,留下这些成千上万的女子独守空门,落后的生产方式带给她们巨大的劳动强度,她们以柔弱的双肩挑起沉重的家庭重担。同时,女子低下的社会地位,封建道德,强加在她们身上的重重枷锁,她们在承受巨大的生活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距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作为妇女,她们对亲人的思念只有寄托在这捣衣之上了。捣衣成了她们一项极为重要的家庭生活内容。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员,文学家、诗人不可能回避这样的现实。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也决定了捣衣诗成为文学作品的必要内容。刘熙载《艺慨·诗概》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征人思妇的亘古情思以捣衣诗来传达最合适不过了。于是,捣衣诗就成了抒写男女相思、山河远隔之悲的专利。
二、捣衣声最易触动玉关情
自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文人诗词中捣衣诗屡见不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李煜《捣练子》:“断续寒砧断续风”,“数声和月到帘栊”。在清冷岑寂空旷的秋夜,寂寞深闺,清辉玉臂,思妇把对亲人的牵挂,思念和着砧声宜泄出来。砧声阵阵,激荡着诗人们的心魂。诗人们听到捣衣的砧声而情动于中。最有名的是李白的《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此诗言浅意深,描绘了少妇思念戍守在玉门关抗击外侮的“良人”的心态,思妇对“良人”的浓浓深情,纷扬在浓浓月色、片片风影、阵阵捣衣声中,委婉含蓄,情真意切。捣衣声最能触动玉关情。
同样的题材,杜甫更细腻地刻画了思妇捣衣的心理状态。“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辞捣衣倦,一寄塞垣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山高路远,关山远隔,这传递着无限情思的征衣可是用尽闺中之力的啊!思妇借捣衣传达的感情实在是深沉厚重,无法用车载用斗量。远方的人可曾知道?
北宋贺铸更有《捣练子》组词五首,其中《捣练子·夜捣衣》写到“收锦字,下鸳机,净拂床砧夜捣衣。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捣练子·杵声齐》写到“ 砧面萤,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词虽短小,但表情达意却淋漓尽致。孤独愁苦的日子,生离死别的痛苦,望眼欲穿的等待,世道生计的艰难,……千般情愫万种感怀都一齐化作泪水汹涌而下。何景明的《捣衣》更为思妇言情。“凉飙吹挈阔,夕露凄锦衾”,暗示了思妇内心的凄楚感受,揭示了思妇捣衣的原因。秋风霜露,凄凉寒侵,是思妇捣衣的外因;征夫思妇,两地相思,是捣衣的内因。
三、捣衣女子的心理状态
1.思念与牵挂:“马上少年今健否?”江山远隔,人生苦短,家书万金,恩妇对征人的健康、安危,前途深深的惦念和牵挂。“乱世凤凰不如鸡”,个人命运无法把握,这种思念与牵挂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该是怎样刻骨铭心的啊!
2.孤独与凄楚:孤独寂寞的日子,无奈的守望,漫漫的无法打发的愁绪,使思妇饱受精神的折磨。而战争造成的经济凋敝,使生活极为艰难,“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千里无鸡鸣”、“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生活的艰难是如此的不堪忍受,她们凄凉的心境可想而知。
3.担心与忧虑:封建道德规定女子从一而终,而男子则允许三妻四妾,使得乱世中求生存的人们尤其是女子对于个人的命运难以把握,“我只怕你‘休妻再娶妻,“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贵为千金的侯门小姐尚有如此忧虑,一般女子的愁怀就更可想见了。
4.渴望与呼唤:捣衣是家庭生活的内容,传递的却是思妇内心深深的渴望和强烈的召唤。是对“何日平胡虏”的渴望;是对“共剪西窗烛”、“夫妻同罗帐”的美满的夫妻生活的召唤,是对“把酒话桑麻”和睦温馨的家庭生活的召唤。”
往事如烟,千秋若梦。历史已然远去,捣衣亦成陈迹,那激荡着代代诗人心魂的砧声也消散在历史的云烟里。
德国作家霍普特曼说:“诗歌从词语中激荡起远古世界的回声。”虽然我们已经远离那个时代,但当我们翻开书卷,面对这些回声时,我们仍被深深地震撼着。“捣衣声已尽,玉关情难绝。”现代社会的人们很少再遭遇战争,但因各种原因而天涯远隔的人又有多少呢?只不过交通的便利、通讯的发达使传递相思的形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