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思考

2009-04-21 09:45刘大军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3期
关键词:课件合作学习有效性

刘大军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追求形式的浮华,教学的有效性不够,背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但有一点我们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追求教学实效。

[关键词]有效性 情境 课件 合作学习

课改实验中,我校各教研组纷纷开展“一课多人上”的教研活动,也就是教研组成员对同一课题按集体研究、分别执教、共同评析的流程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们对各种新的理论心领神会并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深刻的感觉到课改确实给以往沉闷的小学数学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课堂“活”起来了,“动”起来了,但也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追求形式的浮华,教学的有效性不够,背离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下面就我校三位教师分别执教的“圆的认识”这一课例,谈谈笔者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情境创设一定要激动人心吗

《课程标准》倡导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此课例中教师A和教师B均在导入新课时创设了情境,具体做法是:

教师A导入新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套圈游戏,学生时而站在一条横线后套圈,时而围成长方形、正方形套圈,吵吵闹闹折腾了七八分钟忽然发现还是围成圆形套圈最公平。笔者固然清楚授课者此情境设计的意图,在教学中也的确发现是成功的,但其在实施过程中时间冗长、绩效不高却是不争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此做法不利于教师对学生情绪的调控。学生在进行套圈游戏时非常激动,甚至有的学生出现“头脑发热”的现象,此时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非常必要,遗憾的是教师A对此意识不强、能力欠缺,未能让学生既兴奋又不过于激动,未能让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活跃的思维,没能让学生尽快达到学习数学的最佳状态。

教师B新课伊始也是和学生做游戏,将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及圆形塑料块放入一个布口袋,请学生一下子将圆形塑料块从布口袋摸出来,继而让学生讲方法,非常顺利地引出“圆是曲线围成的图形”这一概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究圆的特征的愿望。这样的情境虽说不上激动人心,但其稳而不失情趣,便于教师调控学生的情绪。

情境是什么?它是联系生活现实与数学逻辑之间的重要桥梁,它将凝固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情境创设成为课改后数学课的一道亮丽风景,大约80%以上的数学课堂创设了情境,一些新颖、有趣、富有思考的情境令人拍案叫绝,但是一些热闹、“悄”而“虚”的情境却令人忧虑。像教师A这样的情景创设笔者不禁要问:这样的情境创设,是在上数学课还是上活动课?目前,类似的课堂见到的也不少,有的创设一些过于牵强的情境;有的片面追求情境,为情境而情境,认为只要创设了情境就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就是好课的标志……其实情境创设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教学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

二、课件展示真的事半功倍吗

随着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趣,越来越多的多媒体课件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被广大教师所喜爱,是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应该说这对于推进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特别是公开课中,媒体辅助特别是课件的泛滥已成了教学的一大痼疾。

例如,本课例中教师B把圆心、直径和半径的形成及特征的研究过程全部制成Flash动画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尽管比较直观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了概念,但他犯了多媒体应用的大忌,电脑代替了人脑,动画放映代替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把数学学习的根本丢掉了。

教师C在研究圆的特征时,发给每个学生一个没有标出圆心地圆形纸片和一根火柴棒,要求学生制作一个“不倒翁”玩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制作玩具、进行旋转保持时间的比赛,虽未使用多媒体,但学生在自己制作、自己研究、自己发现、自己概括的过程中兴趣十足的认识了圆心、直径、半径,获取了它们的特征,最终将“书本的”变成“自己的”。看来,多媒体技术再先进,课件制作得再精美,也无法代替师生的互动、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其不恰当地滥用,不如不用。

现在的观摩课、示范课似乎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为此,有的上课教师不惜花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课件的界面搞得五彩缤纷,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影响教学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展示精心制作的课件砍掉了本该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使学生成了观众;有的教师因为有了媒体,干脆不再板书,一节课下来,黑板上没留下任何痕迹,影响了学生理解知识;有的教师甚至因为计算机操作不熟练,造成课堂中途无法进行;有的课件因制作粗糙,链接不好,弄得讲课老师手足无措……以上事实说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不能只顾外表,不注重实效,使用现代化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完全代替黑板,教师只有把现代教育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作学习何时能真有效

从教学的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过程,是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本课例中关于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三位教师都采用了合作学习,但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相同。

教师A将学生位置排成“圆桌式”,抛出问题:“你们知道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吗?”之后便任由学生合作讨论。课堂上虽出现了“议论纷纷”的“热闹”场面,但时间不长便在教师的提问中匆匆收场,学生根本没有时间静心思考,这种做法仅仅是为了表明有合作学习,究其实质是“伪讨论”、“假合作”。

教师B则是要求同桌的两位学生合作运用工具量出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长度,其做法是有合作无思考,是只“合”不“作”,不利于学生良好合作品质的培养。

教师C在此环节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在其中填写设想、所采用的工具及操作方法、合作学习讨论的结果,并把每组学生进行分工,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时间也比较充分,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互相评价,进而推选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只是行间巡视并作适当指导,这样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才能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杨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而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要在学习中培养。营造学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正在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必备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应该努力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应该多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使学生更多地体验互相帮助、共同分享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既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同时也能使自己更好地得到他人的尊重、理解与欣赏。其实,合作学习是有其基本要素的。其一是相互依赖,即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所在小组的其他同伴的学习负责。其二是个人责任,即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小组就会嬗变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其三是社交技能,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对学生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在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其四是小组自评,小组自评的目的是帮助小组学会怎样更好地合作。其五是混合编组,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应当尽量保证一个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相互取长补短,这样就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中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具备以上五个基本要素的小组学习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与合作学习相对应的是独立学习,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欲望,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这正是传统教学的弊端。教师在重视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

我们不需要“包装教学”,不需要在形式上作秀,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有“合”有“独”,“独”“合”结合。

四、学生的发言非得面广量大吗

现在许多评课者都把学生发言的人数、次数作为一个重要的评课标准,诚然,这对于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也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由此出现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过小,思维深度不够;有的教师人为地把一个学生完全可以全部回答的问题生硬地支解开,让多个学生回答,以达到提高课堂发言面的目的等现象。

例如,教师C在合作学习研究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汇报阶段,教师把表格的每一项分开来让学生一一作答,并要求回答的和别人不一样。实际上,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是一个完整、缜密的过程,这种“支离破碎式”的汇报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这种做法还把学生的整个注意力全集中到一个地方:如何说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内容,表面上学生在互相交流,实际上很多学生并没有仔细倾听,其知识水平仍停留在自己独立发现的水平上,并未从别人的交流中获得启发,得到收益。

其实,大家大可不必为评课中学生发言的人数和次数所拘泥,学生合作学习中的交流讨论难道不是发言吗?教师C完全可以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让各组的发言人大段大段地汇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发表本组意见,这样效果会更好。

五、拓展环节必须立竿见影吗

数学学习的意义不仅在其本身,更重要的是知识的应用并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一个更为开阔的天空。本课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教师A和教师C对本课所学知识都有意识进行了拓展。

教师A在拓展阶段请学生欣赏由圆形组合成的花圃、奥运会徽等美丽的图案,进而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图案选择圆作为基本图形,并要求学生进行创作。时间不长,学生的作品纷纷完成,笔者在慨叹学生作品精美之余不禁要问:这样的拓展,本课知识新的生长点在哪?学生思维的深度在哪?在拓展阶段进行这样的设计似有画蛇添足之嫌。

教师C则要求学生以“圆”字组词,分类板书呈现(圆形、圆锥、圆柱、圆球、圆环……)、(圆满、圆润、圆滑……),要求学生在课外找出第一类词的实物模型,研究其特征;查字典找出第二类词的意思,能造句应用,并且请学生思考为什么许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都以大团圆结局,让学生去进一步地感受圆的文化魅力。教师C虽然没有立竿见影让我们在课堂上看到拓展的成果,但他却很成功地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去理解数学,去体验数学,去触摸数学,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六、课堂民主可以没有规则吗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伦理关系的核心要求。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课堂教学应该多一点民主、少一点纪律,多一点活跃、少一点沉闷。这一新理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活力,但是在实施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笔者在教师A的课堂看到:学生两手自由摆放,两脚随便活动,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别人发言他不听,想讲就讲,想说就说,课堂秩序混乱,老师见此情况不制止也不批评,似乎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课堂上“老师,我来,老师,我来……”的喊声不绝于耳,当老师指定学生回答时,下面还是喊声不断,对于学生下边的表现,老师全然不顾,只是陶醉于自己创造的民主而“活跃”课堂气氛之中;教师A在课堂提问时,为了尊重学生,学生可以不举手,坐在位置上随便插嘴……

其实,这种表面上的民主并没有让学生学会正确地思考问题,没有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没有区分学生的参与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更没有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认知上的冲突、内心的震撼和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民主充其量是一种放任自流的“伪民主”。我们的课堂需要民主,但需要的是有规则的民主。

对待小学数学课堂丰富多彩的形式,我们不能一概否定,但有一点我们要坚持:拒绝形式主义,追求教学实效。让小学数学课堂“活”起来、“动”起来,要讲科学、有艺术、求实效,愿教学中形式的浮华早日散去。

参考文献:

[1]吴玉洪.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EB/OL]. Http://www.2008red.com/member_pic_432/files/fxhada/html/article_918_1.shtml.2007.

[2]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EB/OL]. http:// www.yu wen789.

com/book/reading/reading_5480.html.2006,(12).

猜你喜欢
课件合作学习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初中数学教学中课件设计的重要性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