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燕丽
在近来一次全国高中信息技术优质课的评比中,有一堂课令我印象深刻。上课的内容是《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对分查找算法及程序实现”。由于是借班上课,碰巧机房中不能测试运行程序,结果授课教师临时改变其教学方法,从另一个侧面展开对分查找的教学。教师以优秀的个人素质,出色地完成了课堂教学,并获得了全国一等奖。由此我也联想起所参加的数次优质课评比,深切体味到: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专业水平、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
以课程标准与教学指导意见为纲,合理利用并超越教材
《信息技术教学指导意见》分章节按照课标内容、教学要求、教学建议三个栏目编写。课标内容是教学目标的源头。教学要求分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与说明。基本要求主要是提出全体学生学习时要达成的三维目标,提示教师要完成的基本教学任务;发展要求主要是提出一些让有条件的学生可在本节学习时增补的内容,以及让全体学生在本模块学习结束时需掌握的内容;说明部分主要注明了一些不宜拓展(留待选修学习)的内容、超纲的内容、已删除的内容、限定深广度的内容等。教学建议主要对如何实施教学和达成教学目标提出参考建议,如课时分配、基于什么途径或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哪些学习要求等。笔者从浙江省某次优质课评比中看到,有些教师对于课程标准普遍掌握得不够,这导致教师对于教学要求的把握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在评比通知中明确规定“上课内容安排:第四章《信息管理》中的4.2数据库系统(第一课时)”。而有些教师上课时却偏偏把第二课时的内容全部上完了,根本没有为后续内容的学习做相应的考虑。再者,在学科指导意见的说明中规定对“字段的添加、删除和编辑修改”这一内容不做要求,但有些教师却没注意到这一点,仍然在课堂上将其作为一个教学目标予以施教。
教材把学科的整体和各部分的教学目标反映得很清晰。有了教材,教师对学科指导意见的精神更易领会,学生对教学内容更容易掌握。备教材或钻研教材,要先熟悉教材要求,通览教科书,熟悉其全部内容,而且对综合探究活动、练习的安排也要了如指掌。只有先把教材内容搞清楚、搞透彻,才能更好地处理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超越。处理教材时,一方面要按照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恰当安排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考虑相应方法,编制相应的教学课件,使教材变为学生易懂、爱学的材料。曾有人说,“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而相对于如今的教学,教师光有一桶水已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更要有“活水”——教师要广泛阅读有关教学参考资料,开拓知识领域,掌握必要的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和新科学成就。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教师在备课时一方面要深入钻研教材,有自己的解读和思考;另一方面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并非教学的全部。教师要摈弃那种“唯教材是用”的本本主义,灵活变通教材中与学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滞后于学生发展的内容,及时关注时代发展的新动向,汲取生活中鲜活的素材,把它及时地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因此,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教材,更要高居教材之上“俯视”、超越教材。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优质课评比时,我们经常会遇到借班上课的情况,这也提醒我们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学生的情况,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与训练,使教和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也才能准确地把握难易与详略,恰当选用手段与方法。了解学生除了课下调查、个别谈话的方法外,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提问、黑板演练、动手操作、测验考试及批改作业等多种渠道进行。有经验的教师还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及一些细微的动作等方面洞察其心理。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了解,掌握其动态情况,及时、恰当地设计或修订教学方案,确定分类指导的目标与措施,实施因材施教。备课时不仅要考虑对优、中、差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还应根据学生不同特点考虑如何实施个别指导。
以往的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因而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习得和技能的训练上。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在浙江省优质课评比中,同样是数据库的教学内容,几个情境创设实例确实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教师用百度搜索500首最流行歌曲,组成数据库展示给学生;有的教师用由学生投票选NBA最佳球员引入数据库概念;有的教师通过全班学生参加开心答题来复习以前学到的知识,之后由学生发现软件中的错误,让学生自己找到数据库来操作和修改,由此引入Access数据库的界面,并让学生与之前学到的Excel作比较;还有的教师用抽奖发黄岩蜜桔来引起学生的兴趣,由简单的核实获奖学生资料引入数据库概念等等。在深入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只有从学生的发展着眼,真正在备课的每一环节都想着学生的发展,想着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在真情的涌动下,回归教育的真实,回归生命发展的自然。
以先进理念的教法为根,丰富创新学习方法
近年来,各类优质课评比比以往最大的进步在于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能很好地得到体现。如小组合作、自主探究都得到了有益的尝试,且效果不错。但有些教师在教学时离不开对软件的依赖,习惯从软件或技术角度来展开教学,而不善于利用探究、归纳、质疑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一现象引发笔者的一个思考:要上好一堂课,在解决了“教什么”之后,如何落实“怎么教”?笔者认为,只有在备课时考虑教法,充分预测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对策等,才能弥补遗忘,增强记忆,相应调整已有教学方案,做好上课的心理与物质准备。
常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有讲授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基于案例的学习、基于网络资源的学习、发现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小组协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应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考虑如何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至理性,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考虑怎样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处理疑点;考虑如何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复习巩固,课堂小结;考虑怎样引发兴趣,强化动机,吸引注意,启迪思索,鼓励创新;考虑如何联系实际,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进行什么操作演示;考虑安排哪些练习和作业及语言的组织、如何设计板书、如何筛选例题、使用教具等等。尽量做到“堂堂有异,课课有别”,常教常新。
信息技术课的预设和生成都要从备课开始,越是准备充分越是能够预设好,也就越能够生成好。如果教师在平时也能像对待上优质课一样认真备好、上好每一堂课,我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成为一名善于实时生成的优秀教师。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中学)